• 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渐控制,各国经济复苏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娱乐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全球零售和供应链管理。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球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新途径。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最佳方式。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教育体系。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疫情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可持续产品。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改善预期 提振信心

    改善预期 提振信心

    0

    车海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笼罩了三年的疫情阴霾终于渐趋消散。辞旧迎新时节,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因时因势优化调整,人们对于生活重归常态、经济复苏回暖充满了期待。

    过去三年,波诡云谲的百年变局叠加跌宕起伏的世纪疫情,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挫。我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三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约4.5%,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也使中国经济遭遇诸多困难和挑战,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仍未消减,各类风险点增多。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2023年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踏上新征程、奋进新目标的开局之年,做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二十大之后召开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因而备受关注。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基于这样的总体判断,会议对全年经济工作做出系统部署安排,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3565”——

    “3”即突出做好“三稳”工作(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这是需要达成的重点目标;“5”即五大政策协同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这是宏观政策的基本框架;“6”即把握六个“更好统筹”(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发展,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最后一个“5”即五项重点任务,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经济工作千头万绪,会议强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可见,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是推动2023年我国经济向好发展的关键,是牵引全局的“牛鼻子”,是贯通各项工作的“纲”。

    预期决定信心,信心引导行动。提振信心,最主要的是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尤其要提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信心。民营经济量大面广,是我国1.6亿多户市场主体的“主力军”,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56789”的重要角色(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然而近几年,社会上不时冒出一些针对民营经济的奇谈怪论,以及对中央有关政策的曲解误读,在民营企业当中形成一定的“寒蝉效应”,影响了他们的发展预期和信心。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申明,“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是继二十大报告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之后,中央发出的力挺民营经济的“最强音”。相信后续会在健全法治、完善制度、优化环境、稳定政策、加强扶持等方面,有一系列重要举措跟进出台。

    提振信心,也要着力提振广大消费者的信心。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2023年五项重点经济工作之首,恢复和扩大消费需求则被摆在其中的优先位置。三年疫情冲击之下,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加大、结构性物价上涨以及消费活动受限等因素,导致消费者不敢花钱、不能花钱或者无钱可花,存钱避险倾向上升。2022年以来,多家机构监测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走低,反映出人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普遍不足。消费乏力反过来又会影响供给侧的企业生产效益,造成经济运行的不良循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期待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能够有效改善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

    提振信心,还要注重提振外资在华兴业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以及对外投资大国,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质疑我们是否还需要外资的声音,外商投资者对此多有忧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强调“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这表明,对于继续借助外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央有着清醒认知和科学判断。通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真正做到“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在华外资必能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互利共赢。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和风雨如晦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发展的定力来自稳定的预期与信心。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有了足够的信心,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充分涌流,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就会不断增强,进而汇聚成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磅礴伟力。

     

    Visits: 33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