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智能诊断和机器人手术,正在改变治疗方式。
  •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交通系统的变革指日可待。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人工智能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服务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
  • 生物技术的进步为治疗遗传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国际社会加大了对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智能和市场分析中发挥关键作用。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融合赋能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融合赋能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0

    姜长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长期重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2 0 1 8 9 月,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 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之后又反复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并将“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其九部分内容之一。面向新时代新征程,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高度重视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强大动力源。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当然也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乡村产业包括农业和乡村非农产业。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 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这实际上属于农业发展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明确“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持续运营好就业帮扶车间和其他产业帮扶项目”、“带动脱贫县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都属于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是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直至融为一体的过程。产业融合往往导致产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的调整,带来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与重构,引发产业形态和组织方式的重大变化。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创新、放松管制、需求演变都可能成为产业融合的驱动因素。信息化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扩散,往往加速着产业边界的模糊和消融。产业融合往往建立在技术融合、产品或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等基础上。技术融合实际上是不同产业共享知识和技术基础的过程,如手机和民宿经济分别是产品或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的典型代表。据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显示,产业交叉处容易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纪雪洪等著的《跨界与融合》一书提出,融合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深度的整合,跨界融合和深度整合能够让企业重构价值链,打破旧的商业模式,还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林雪萍在《灰度创新》一书中也提出,围绕制造业结合部的创新,可以称作灰度创新,既包括源头研发创新和正向设计,又包括用户迭代的反向推进。它不是发生在企业内部,而是发生在企业或组织之间,甚至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的相互协同与组合,属于产业链上的联合创新。这种灰度创新能在不同企业之间或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形成交叉唤醒机制,激发企业知识系统的效率;具有加固供应链节点部位的属性和完善供应链的作用。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重视通过产业融合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拥有14 亿人口的大国,到2022年末, 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4.8%,总数达4.9亿人,大国小农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带动小农户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分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始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难点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就是这个道理。而推进产业融合,不仅为发挥现代服务业对涉农制造业(如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创造了条件,还为发挥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提供了便利,如通过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产品和乡村土特产品供给更好地对接来自遥远城市的需求, 增加了乘数级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农业和乡村产业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的转化,提升其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许多地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迅速发展,作为促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尝试, 有效促进了小农户增收和农业节本增效、提质降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为吸引城市消费需求下乡,进而带动城市人口和人才下乡畅通了渠道。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的深化,产业融合通过促进城市大企业与乡村中小企业、庭院经济等融合发展,也为强化联农带动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展了新路。

    与此同时, 一些推进产业融合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典型迅速涌现,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如,近年来广东等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农村多重功能价值,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了农业和乡村产业强龙头、延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提效益, 增强市场竞争力、产业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民日报》记者贺林平的分析显示,广东乡村特色产业增收的“密码”,正在于结合推进“12221”市场体系建设项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农业和乡村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将帮助农产品和乡村产业拓展提升市场与改善消费体验结合起来。第一个“ 1”即通过建立农产品大数据,发挥大数据对指导生产引领销售拓展市场的赋能作用; 三个“2”分别是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两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两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两场活动,进而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近年来, 广东省还通过在第一产业推进生产标准和品牌建设,在第二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 在第三产业促进农旅、产业、文化融合发展,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竞争力。

    在许多地方,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电子商务和涉农平台型企业等, 不仅有效地化解了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销售瓶颈,还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加快涉农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中转站”或“放大器”。近年来,“预制菜”发展风头日盛,“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甚至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其实,预制菜产业不仅包括预制菜工艺加工,还包括预制菜原料生产、预制菜销售以及预制菜的冷链储藏、运输等,也是实现涉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

    推动产业融合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管齐下

    1.培育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打造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近年来在许多地方,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科技示范园区、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迅速成长,成为推动乡村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这些乡村产业发展的载体,往往也是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要在鼓励乡村产业向这些载体集中的同时,从供给创新和需求引导两个方面,优先支持相关的产业融合活动。加强园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建设园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或区域乡村产业销售平台、创新平台、电商中心等,鼓励涉农平台型企业发挥作用,为服务业与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制造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融合发展,为培育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示范力量和提升农村产业融合的创新能级创造条件。要鼓励通过“园区+ 基地”“园区+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方式,探索推动园区产业融合率先发展、引领发展的新路径,强化农村产业融合的领航力量。

    2.面向农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农业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五部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强调,“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等,这些都属于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就总体而言,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现代乡村服务业都是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后,需求增长潜力较大的领域。如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分级、烘干等产地初加工的发展,不仅容易降低产后损失,延长销售时间,有利于农民将农产品择机销售以便卖出好价钱,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但就总体而言, 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不足,严重制约农业质量效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等资源浪费。因此,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同质竞争严重, 精深加工发展不足,严重制约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升级。因此,中央一号文件强调“ 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并将其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农业延伸产业链、升级价值链,还有利于将农业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 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

    随着农产品销售半径的扩大,惠及农业和乡村产业的现代流通网络对农业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强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等,对于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日益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路径,不仅有效促进了农业的节本增效、提质降险,增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便利,还促进了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集成应用;对于规避农业劳动力老弱化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也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这也是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式,因为“一喷三防”作为小麦中后期管理的重要措施,即将杀虫剂、杀菌剂和微肥、抗旱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并增加粒重等效果,从根本上说属于产业融合中的技术融合。近年来,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日益受到政府政策的重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项目对于农业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和降险稳收。

    3.面向农村增进民生福祉的需求,鼓励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

    近年来,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对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扩容的需求迅速凸显。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力老弱化问题凸显。随着全国人口总量见顶回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农村人口总量减少趋势更加值得重视。这些方面,实际上对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村人口和经济布局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适度集中,并将其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突出加强县域集采集配中心、县域电子商务或快递物流配送体系、乡村区域养老托幼服务中心建设等结合起来,鼓励发展乡村餐饮、文体、信息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民生质量,还有利于吸引城市消费需求下乡;对于拓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空间,也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4.实施文化赋能、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工程,鼓励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许多乡村地区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农耕文明的优秀传统和独具魅力的民间技艺,为开发草编、柳编等民间手工艺品和发展乡村文创产业提供了便利。电子商务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整合利用小众化市场需求创造了条件,还为本地化供给与外地化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了契机。要结合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数商兴农”工程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鼓励利用文化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和乡村产业产品出村进城、城市消费需求下乡,拓展农业和乡村产业,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增值的空间。引导农业和乡村产业新业态的规范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5.统筹优化营商、消费和创新创业环境,支持企业家阶层发展壮大

    市场经济是“企业家本位” 的经济。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家的作用,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当然,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消费环境也是重要的。要结合培育乡村产业发展载体和引导县域人口向以县城为龙头的中心镇、中心村适度集中,培育“中心带动、网络联动”的县域城镇格局,积极营造让企业家“安心、省心、舒心、对未来发展有信心”、让投资者感到便利、效率、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创业者感到“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不担心出事”的创业环境,让消费者感到“便利、舒适、温馨、体验感强”的消费环境,增强乡村产业对高素质企业家、创业者和广大城乡消费者的吸引力,夯实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在此方面,地方政府固然是重要的,但企业家的作用更为关键。

    6.培育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乡村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农民农村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问题, 注意培育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因此,中央一号文件将“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第一,要注意引导乡村企业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结合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制度创新,拓展农民参与乡村企业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渠道。第二, 放宽乡村庭院经济、乡村传统手工业、个体工商户和乡村小微企业等的发展环境,为农民立足资源优势和传统技艺从事草根创业、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创产业等提供便利。这些乡村产业组织形式虽然远离“高大上”,但往往更接地气,容易惠及农民农村,并带动农民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第三,鼓励县域乡村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区域城乡产业关联,并适度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乡村产业园集中,增强城镇化、都市圈对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动力。要结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培育县城产业承载和对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能力,鼓励重点镇培育区域经济和人口集聚中心功能。鼓励城市大企业、国家或省级产业园区通过辐射带动方式,带动县域中小微企业或乡村产业园区发展。此外,通过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等方式, 加强对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及其集群发展的支持,也是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产业所副所长、研究员

     

    Visits: 135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