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 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机器人手术和智能诊断,正在改变治疗方式。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 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 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全球零售和供应链管理。
  • 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医疗成为医疗服务的新趋势。
  • 隐私保护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数据泄露事件频发。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成为全球性挑战。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的社区治理探索 —湖南省邵阳市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融合实践

    “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的社区治理探索 —湖南省邵阳市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融合实践

    0

    伍振威 张红彬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伟业中,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搬迁群众所思所盼, 积极探索“ 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的社区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为突破点,全力筑牢基层治理“压舱石”

    紧紧围绕搬迁群众原有血缘、亲缘、地缘关系被打破, 短时间内难以融入新环境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夯实安置点治理组织基础。

    一是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安置点治理的“主心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党员走在前、作表率,带头帮助搬迁群众解难题、做好事。全力推进安置点党组织全覆盖,500人以上且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安置点单独成立党支部,其他安置点按需设立党支部或结合所在村党支部进行统一管理,并选派得力党建指导员指导安置点党建工作。

    二是选优派强驻村队伍。加强安置村(社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241个集中安置点或所在村实现工作队全覆盖, 并将日常管理、产业发展等后续扶持工作作为驻村帮扶重要内容,有效带动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三是全面落实网格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和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从搬迁户中选出素质较高、热心服务的党员群众担任小区楼栋长和单元长,推动搬迁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由村(社区)“两委”干部、管委会成员、楼栋长、单元长、安置点党员组成网格员队伍,负责本网格内综治维稳、矛盾调处、问题排查、政策宣传等工作,确保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四是全面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方位宣传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积极开展“创业模范”“文明家庭”“遵纪守法”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感恩奋进、邻里和睦、勤劳致富等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 组织“ 周末影院”、庆“五一”拔河比赛、端午节包粽子比赛及搬迁户子女艺术培训班等活动,帮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幸福新生活。

    以党建引领后续帮扶为落脚点,全力推送稳定增收“定心丸”

    紧紧围绕“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始终坚持政策不松劲、力量不减弱、工作不断档,推动各项帮扶措施落实落细,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一是精准推进产业帮扶。大力实施“产业兴邵”战略, 发挥各级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建立“县有产业园区,乡有产业基地,村有产业合作,户有增收项目”的后续扶持产业体系, 积极推广“ 后续帮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 就业培训+ 资产折股量化” 发展模式, 完善项目发展与搬迁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带动838432532名搬迁群众受益。

    二是全面强化培训服务。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党员干部与搬迁家庭结对帮扶为纽带,广泛收集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意愿、培训意愿、创业意愿,切实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有培训意愿的搬迁群众做到应培尽培,并按规定发放培训补贴和生活费补贴。今年以来,全市开展搬迁群众就业技能培训8980人次, 有效带动搬迁群众从“要我就业”到“我要就业”“我能就业”的积极转变。

    三是多措并举稳岗就业。依托劳务输出转移就业一批, 各地乡镇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组织劳务经纪人,加强同长三角、珠三角等用工大省劳务协作,开展“点对点”对接服务; 依托帮扶车间带动就业一批,全面落实群众就业奖补、技能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精准对接和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扶贫车间带动搬迁群众就业;依托投资项目促进就业一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依托园区(景区)拓展就业一批, 充分发挥“ 县县都有工业园区” 和部分安置点紧邻景区的优势, 实现园区吸纳搬迁群众就业,景区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依托公益岗位保障就业一批,统筹开发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管理维护、保洁护绿、治安协管、生态护林等各类公益岗位, 兜底保障劳动能力较弱的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今年以来, 全市通过党建引领稳就业助增收, 实现搬迁群众就业38886人,有效促进单一就业向多元就业形态转变。

    四是用心用情扶弱济困。在坚持党员干部“五个到户”的基础上,强化“三必到四必访” (群众有突发事情、有不满情绪、有家庭纠纷必到,困难家庭、住院病人、失能人员、孤寡老人必访),做到党员干部全动员、搬迁群众全覆盖,切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每月对搬迁家庭收入及支出进行一次核查,及时准确掌握搬迁群众收入支出信息, 对收入不稳定或突发重大支出的搬迁户重点关注, 做到符合纳入监测户条件的应纳尽纳; 及时将无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按政策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实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全市搬迁群众兜底保障10554人。

    以党建引领公共服务为着力点,全力构建便民贴心“生活圈”

    紧紧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环卫有设施、购物有超市、运动有场地”的“六有”要求,推动各类服务资源下沉安置点,切实增进搬迁群众福祉。

    一是提质改造配套设施。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协调、科学整合现有各类资金,大力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支持,对安置点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容提质, 有条件的安置点建设充电桩、停车位,3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实现“五通三化”。投入资金11321万元,新建5所幼儿园、改扩建3所中小学和13个医疗卫生室,直接受益群众549922310人。

    二是健全完善服务中心。坚持在党组织领导下不断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800人以上安置点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 800人以下安置点设立“服务管理中心”,配备专职服务管理人员,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极大缩短了搬迁群众的办事距离。

    三是妥善解决“两头跑”。尊重搬迁群众普遍“不愿迁移户口”意愿,迁入地党委政府作为后续帮扶工作责任主体,迁出地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切实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多方统筹联动,为全市跨乡镇安置的14个安置点3701户搬迁群众办理居住证,并做好“一户一档”、医保、社保、教育等相关资料的移交,由安置点所在村(社区)统一管理,搬迁群众享有与迁入地原住户同等待遇,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四是巩固提升综合服务。开展社区干部职业化培训,提升党员干部“全岗通”服务能力, 以亲民化服务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按照每户不低于20 平方米的标准在安置点设置“微菜园”,有效降低日常生活成本;按照“一户一策”,组织党员干部和党员志愿者开展留守儿童爱心家园“四点半课堂”、居家老人暖心贴心、伤残人士上门护理等精准服务;创建服务直通车、民情气象站等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农家书屋、党员之家等作用,切实为搬迁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最贴心的温情服务。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Visits: 45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