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新基建多维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0

张云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强调,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 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笔者认为,要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工作着力点,以5G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贯彻新发展理念,可从多个维度出发,为构建数字经济的新发展格局贡献磅礴之力。

维度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完整内需体系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5G新基建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大动脉,为国民经济的内生循环畅通了数字循环,是支撑完整内需体系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信息底座。

截至目前,中国5G网络建设快速推进,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数量超过210万个,组成全球最大的5G移动通信网络, 连接服务着近5亿户5G移动电话用户。同时,中国宽带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千兆网络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28月, 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已达10.49亿个,比上年末净增3145万个。其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到10亿个, 比上年末净增4162万个,占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的95.5%。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121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428.2万个。

5G新基建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蕴含着强大的经济溢出效应,其规模的持续提升不断刺激着数字产业化的蓬勃发展, 从而有效促进了国内信息通信、互联网、电子制造等数字产业经济循环的加速运转。

202218月,中国电信业务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总量保持两位数增幅,累计完成收入10721亿元,同比增长8.2%。固定互联网宽带业务收入平稳增长,累计完成收入为1618亿元,同比增长9.8%。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虽增速放缓,但亦创造了4390亿元收入规模, 同比增长0.5%, 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为41%。基础电信业务规模稳中求进,强有力地带动了新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发展势头强劲,18月共创造2075亿元规模收入,同比增长34.1%,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为19.4%,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5.3个百分点。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130.3%56.4%,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5%,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5%

基础及新兴电信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为互联网、电子制造业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聚焦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202218月,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9881亿元。其中,信息服务业收入规模稳步增长,以信息服务为主的企业(包括新闻资讯、搜索、社交、游戏、音乐视频等)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2%;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生活服务业收入规模降幅持续下探,以提供生活服务为主的平台企业(包括本地生活、租车约车、旅游出行、金融服务、汽车、房屋住宅等)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3.7%;网络销售业收入规模保持两位数增长,主要提供网络销售服务的企业(包括大宗商品、农副产品、综合电商、医疗用品、快递等)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聚焦电子制造业,18月,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稳定增长,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 手机产量9.90亿台,其中智能手机产量7.53亿台,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2.78亿台,集成电路产量2181亿块;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同比增长6.2%,据海关数据统计,笔记本电脑出口1.18 亿台,手机出口5.38亿台,集成电路出口1863亿个; 企业营收稳步提升,实现营业收入95248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利润总额4499亿元,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7%,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高8.2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说明,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国际区域冲突局势的影响,但是中国数字产业在5G新基建的牵引带动下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 有力促进了完整的数字内需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维度二: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中国数字经济的腾飞与我国信息通信领域的科技创新息息相关。中国通信技术创新艰难起步, 1G挨打落后、2G蹒跚学步、3G寻求突破、4G比肩世界、5G实现了引领全球,中国5G 技术开启了万物智联的互联新时代,诠释并映射出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生产要素地位、互联网络的载体作用、数字技术的核心驱动力,也给生产力、生产关系带来根本性变革。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走入世界科技舞台中央, 进入5G“ 无人区”。

当然,面对科技振兴的大好局面,也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依然面临“两万五千里新长征”。首先,中美战略博弈已成为国际政治局势的常态,围绕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从经贸、科技、意识形态等多领域实施全方位战略打压,尤其是针对中国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 美国降下“数字铁幕”,无论是制定实体清单, 还是出台“净网计划”,抑或是扩大对中资进入美国数字服务体系的限制以及限制高端芯片、EDA软件向中国市场的出口与服务,其本质上就是试图通过构建“小院高墙”对中国高科技领域进行精准打击。其次,在数字经济发展亟需的核心技术领域, 中国依然面临“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等的自主研发创新方面, 需要补强与突破。

依托国家级重大工程,推动技术实现“从01”的突破, 是实践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字经济相关的信息通信技术创新领域,2022 年初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为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提供了新环境。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新基建成为衡量国家经济能力发展的核心风向标,更是信息、通信相关技术创新迭代的重要策源地。因此,“东数西算”工程是继“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后,又一项国家重要战略工程,在数字经济大背景下,为驱动国家算力技术的演进升级,解决算力资源跨域调配,促进不同区域数字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590万标准机架,服务器规模约2000万台,算力总规模从2020 年的135EFlops(EFlops为每秒一百京(=1018)次的浮点运算), 达到超过150EFlops。上半年, 贵州贵安新区已陆续开工7个大型数据中心,累计完成投资逾百亿元;粤港澳大湾区陆续开工5个项目,总投资达214.75 亿元,“东数西算”工程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当前,“东数西算”工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涉及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

一是技术上算力的融合问题。当前的算力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主要包括HPC(高性能计算)算力系统、人工智能应用算力系统、数据中心算力系统,不同的算力系统在运算效能、部署方式、网络传输、数据存储、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有效提升HPC算力在实验室外的算效并推动不同算力系统的有机结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二是技术上算力和网络的融合问题。当前包含科研院所、高校、运营商等在内的算力产业链,都在研究构建敏捷安全并举、弹性韧性兼备的融合型算力网络,工信部也在牵头推动算力网络标准体系的制定。算力对网络的带宽和时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网络资源对算力资源的调度上反映出极大的困难。

三是产业上算力应用融合的问题。这可细分为两个小的方面:第一,当前对算力的需求大多来源于短视频、游戏、线上会议等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在东部地区较为明显,对算力的向西迁徙造成了一定困扰。第二,数据的流通与融合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撑,以保证地域性数据资源在国家级数据节点的有效汇集与融合。

围绕上述三个问题, 笔者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建议保持战略定力, 传承工匠精神,持续加强对算力、网络等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持续提升国家在算网融合发展中的科技实力,实现算力融合技术、算网融合技术的自立自强。二是建议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协作与沟通交流,特别是东部与西部的联动,深耕算网融合应用场景的研究,在数据安全共享、数据资产可交易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掘应用新场景、市场新模式,重点聚焦能实现由西向东输出算力的应用,打造“样板间”,甚至是规模化的“商品房”。

维度三: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数字经济时代,5G等新基建有效促进了制造业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在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5G新基建的牵引下,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当前,中国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已超过150个,连接设备超过7800万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应用范围向钢铁、机械、电力、交通、能源等40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加速渗透。基于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业企业能够实现缩短研发周期34%、降低次品率34%、生产效率提升22%、供应链运作效率提高40%、资源浪费减少57%、在制品库存减少60% (根据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数据及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数据—作者注),助力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近期,工信部印发了《5G 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以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万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建成1000个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工厂,打造100个标杆工厂,推动5G融合应用向纵深发展,持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在此过程中, 5G新基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厂区现场升级、关键环节应用、网络安全防护全方位、立体化服务支撑产业链的转型与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持企业采用虚拟专网、混合专网方式部署5G网络,加快用户平面功能(U P F)等5G核心网元建设;综合利用5G、时间敏感网络(TSN)、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网络技术,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推动企业办公、生产管理、监控预警等的网络互通;推进5G网络与边缘计算融合部署,促进云网边端协同。

在厂区现场升级方面,鼓励企业加快5G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工业控制系统融合, 以实现现场装备网络化改造; 运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海量历史、实时、时序数据的聚类、关联、预测分析,加强数据深度分析,为企业精准决策提供依据。

在关键环节应用方面,支持企业加快5G、数字孪生、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 R / VR) 等技术融合应用,更加有效地赋能设计研发;推动5G、边缘计算、知识图谱等技术应用于工业设备、系统、生产线,更加高效地支撑生产运行;通过5G结合机器视觉、模式化识别等技术,更加安全地实践检测监测;支持企业融合5G与射频识别、图像识别、多源融合室内定位、北斗导航等技术,更加智能地服务仓储物流;利用5G结合工业互联网标识、平台等设施,采集整合生产单元信息数据,辅助优化生产工序, 更加便捷地促进数字化、绿色化产业链上下游的运营管理。

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推进企业利用5G、人工智能、新型加密算法等技术,结合生产安全需求,围绕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等关键要素,构建多层级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不断实现安全防护能力升级。

5G全连接工厂的具体实施路径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开展分类分级建设,支持企业建设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等不同类型5G全连接工厂。另一方面,加快重点行业推广, 在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钢铁、采矿、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动发展基础较好、需求较明确的企业主体,率先建设5G全连接工厂,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标杆;同时,鼓励更多行业企业积极探索5G在工业生产各环节创新应用,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维度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数字经济时代, 5G新基建引领的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 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实现农村和城市“同网同速”,99%以上的行政村已实现4G/5G、光纤双覆盖,脱贫村宽带覆盖率达到100%,广大农村全面接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大动脉”,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已走进田间地头,成为新农村的新常态、新农民的新体验。

5G新基建的支撑服务下,数据成为了新农资。数据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生产要素, 驱动农业全要素的数字化、生产流程的自动化以及管理体系的扁平化。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大数据“一张图”等创新平台及应用,在农业资源大数据的带动下,持续提升数字化务农的精准水平,让老百姓感受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从而实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手机成为新农具。在田间地头、大棚设施内部署各种传感器,将各种数据实时同步于手机。新时代的农民在家里动动手指,就可以用手机实时查看养殖场、田间地头的情况,“汗滴禾下土”“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辛劳正被5G技术“下地”“万亩良田”于“方寸屏幕”间赋能转型。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在新农资、新农具的支撑下,“两提高三降低” ( 即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农作物水资源消耗、活性磷与活性氮排放及农业面源污染的降低)得到了充分保障, 农民将直播带货变为新农活, 让小生意成为大买卖,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5G新基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不少,如中国联通在云南研发建设的5G智慧云农平台, 年均带动16.35万户农户增收约1.7亿元。

5G新基建、数字新模式助力乡村脱贫,同样被赋予防止返贫、持续振兴的新使命。为此,要进一步坚定党领导乡村振兴工作的前进方向,胸怀“ 国之大者” , 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完成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要坚持聚焦目标任务,抓好“六项衔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重心平稳过渡、工作职责无缝衔接、工作任务有序转移。更加重要的是充分发挥“ 三个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顶层规划,加快推进农村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持续赋能。二是充分发挥央企的支撑作用。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在246个定点帮扶县已直接投入帮扶资金75.95亿元,培训基层干部和各类技术人员10.15万名。放大央企帮扶作用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三是充分发挥产业生态的牵引作用。全产业链要通力合作, 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数智化基础设建设,丰富农产品产业链路径, 依托5 G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实现种源选择、种植养殖、市场推广、溯源评价等产业闭环可靠性增强与完备性升级,进一步推动面向乡村振兴的政产学研用持续走深走实, 实现有根生长,花团锦簇。

维度五: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仅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5G新基建也始终以此为根本,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贡献力量。

5G具备“ 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特性,为消费者带来了速率更高、安全性更强、场景感更丰富的网络体验。5G新基建为数字经济社会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信息流量的持续爆发式增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累积流量同比增长了20.2%,流量需求的持续走高也进一步驱动高清视频、5G 消息、5G新通话等新应用的发展。比如,前不久中国联通和国家话剧院合作的话剧《铁流东进》, 通过5G+8K等黑科技实现了线上线下“双演融合”,千人剧场迎来了65万观众“沉浸式”同时观演,打造了一场数字与艺术交融的视听盛宴。再比如,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5G技术与“子弹时间”“毫秒级低时延多视角切换”“8K VR超高清直播”等应用结合,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届前所未有的科技冬奥、智慧冬奥。当然,还有中国联通的5G网联无人机,助力千行百业共享“千里眼”“顺风耳”以及“一体化智慧防疫大数据平台”,实现人脸识别、身份证、健康码、行程码一码验证, 做到防疫有“ 数” , 切实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5G新基建不仅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优质的信息感知体验,还带来了更加实惠的使用价格。201966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同年1031日,三大运营商公布5G商用套餐,并于111日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为了打造让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基础设施,通信央企落实“提速降费”政策,推行惠民便民措施。过去5年, 我国固定宽带单位带宽和移动网络单位流量的平均资费降幅超95%,累计让利超过7000 亿元,流量价格已降至平均每G3.14元。

当然,5G建网和运营的成本是在刚性增长的,5G单位流量的资费也不可能违背规律持续大幅下降。当前惠及民生的通信资费标准源于通信行业运用新技术驱动5G网络服务实现降本增效。比如,5G2022 年北京冬奥支撑起一张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的网络, 冬奥5G团队在北京、张家口两地三赛区的8 7 个场馆和交通干线建了一张全方位、无死角的精品网, 拉通了赛场内外的信息大动脉。通过系统性解决方案实现了绿色冬奥5G节能减碳。基于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 研发出4G/5G协同智能节能管理体系, 实现多制式网络智能协同、一站一策差异化节能调度。奥运5G团队还根据4G5G网络结构和业务特点,结合大数据,针对不同场景,进行多种节能创新模型设计。一方面,基于地理位置特征和基站业务画像,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基站流量预测,实施相应的低负荷期节能策略;另一方面, 结合智能天馈和智能开关等硬件设施,针对负载差异大的场景进一步实现5G网络的智能覆盖均衡,实现了保服务减排放,节约用电2000万度, 减少万吨级别的碳排放。

5G新基建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补齐短板弱项,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数字经济时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维度六: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应有之义。唯有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才能更好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5G新基建在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始终坚守安全发展的底线。

5G网络本身而言, 高速率、低时延带来的“快”感无疑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但“ 快” 感并非是5G网络优势的全部,网络安全也是其重要的特性。比如,5G系统中增加定义了很多层级的“中间” 密钥,让黑客的密钥破解攻击变得更加困难,提升了整体系统的安全复杂性;5G网络鉴权过程也通过更多的“中间密钥”,使整个系统的安全规则更加复杂,更有利于保护和防止核心密钥的泄露。

同时,5G新基建安全性的升级不仅仅局限在5G网络本身, 也拓展至更加广泛的5 G 应用。比如, 5 G 消息、5G增强通话、5G网络切片等应用中部署了安全加密、群组认证等安全能力, 继而从用户认知、使用方式、管理模式、监管手段等方面为端到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有效支撑。

从技术层面升级5G新基建的安全能力,对于数字经济的安全发展来讲只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从立法层面逐步完善适应数字时代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保障数字治理和数字安全。为此,我国先后出台或正在推进制定多部法律法规, 规范数字空间的各种行为,比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及20229月通过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围绕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相互结合、有效联动,形成健壮且有效的法律体系,更加全面地推动数字时代、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

随着5G技术深度赋能,万物智联的数字世界正在加速到来。据联合国经社部数字政府司预测,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进一步赋能智慧家庭、建筑、智慧城市、远程医疗服务、环境监测、虚拟和增强现实以及工业自动化等应用。中国的5G 新基建亦将秉承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国家队、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排头兵的战略定位,继续紧紧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作着力点,畅通循环体系,深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筑牢安全防线,更好赋能实体、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作者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