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识别、科学评估、全面实现水的价值

0

谷树忠 杨 艳

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数十名专家学者合作完成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价值:识别、评估与实现》研究报告已正式发布。笔者分别作为该项目的中方专家组组长和中方协调人,将其主要研究结论分享如下,以期引起有益的讨论。

重视水价值问题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动机

中国在目前之所以高度重视水价值问题,至少有四个方面的背景和动机。第一个背景和动机是生态文明建设或绿色转型发展。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绿色转型发展, 其核心都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空间合理, 而且水作为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彰显。第二个背景和动机是中国水治理及其新问题与新挑战。水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更加均衡地考虑水的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功能,而功能的实现和价值的发现、评估与实现密不可分。第三个背景和动机是水治理的理念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治水方针业已确立,而且将越来越多地运用经济或市场工具, 对水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与激励, 尽量做到约束与激励并重。第四个背景和动机是水政策的“聪明”化(或称“智慧” 化) 趋势。就其一般情况而言,所谓“聪明”的水政策包含七个方面内容:(1)保护水的环境和文化价值;(2)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管,使水价值多元化、最大化;(3)优化政策干预措施,使之与水的时空状况匹配;(4)对水价进行改革调整,以反映其真实价值;(5)向价值驱动型的水治理转变;(6)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中充分体现水的价值;(7)促进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实现。

对水价值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识别

人们对水价值的认识千差万别,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专业背景、所处环境(水资源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当然,水既有直接、有形的价值,也有间接、无形的价值,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经营者, 只注重前者是不可取的。同时,水既有公共物品的价值,也有私人物品的价值, 这取决于水在水文循环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中国越来越重视包括环境、生态、文化等在内的水的非经济价值。就一般情况而言,水的经济价值由其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和负面价值共同构成。这其中,对于水的非使用价值以及间接使用价值的认知往往严重不足。

对水价值的评价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水资源价值评价建立在水价值系统识别的基础上,并关乎水价值的真正实现。水价值评价对于水决策至关重要, 而且对水各类价值的比较评价有助于优化水资源在竞争性用途之间的分配——将水资源优先向价值高的用途配置。强调评价水的经济价值,主要运用显示性偏好方法或客观价值评价法,注重提高定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评价水的非经济价值,则往往运用叙述性偏好方法或主观价值评价法,这其中支付意愿法往往是优先选项。另外,还要注意对客观、主观评价结果进行整合,以尽可能“逼近”水的真实价值。当然,水价值的评价取决于相关数据的可靠性、可得性等情况。水价值评估尤其要注意如下方面:(1)注重水价值评价的应用场景:应用于水全成本定价;应用于水资源核算或水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2)采用多元化方法:定量和定性、货币和非货币方法相结合。(3)注重参与式评估:扩大参与性方法的使用范围;推动第三方评价。(4)价值评估贯穿决策全过程:贯穿涉水(工程、政策、项目)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将评价结果系统性地纳入政策制定过程。

须结合重大进程推进水价值的真正实现

水价值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免遇到阻力。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推进水价值的全面实现;为保证水价值实现,需要改变政策制定方法和政策本身, 特别是由于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需要采取基于原则、参与式、灵活、面向未来的方式。研究发现,有一系列工具可用来促进水价值实现,即组织协调、激励措施、基础设施、信息等工具。

首先是组织协调, 要重点建立能够预见流域未来发展挑战的实现机制,先于需求增长对多重、多元化价值进行管理;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依照国家法律( 如《长江保护法》),建立数据共享、行动协同等;要加强流域机构在组织协调中的作用,重点是省级政府和部委共同围绕投资、全流域规划、基础设施运营和服务提供进行协调;要通过设定和执行流量要求来实现环境和文化价值,如设定可持续引水限额和排放限额等;要从法律上认可水资源的环境、社会和文化价值。

其次是激励措施, 核心是水价和水资源税,重点关注供水价格平衡反映供水总成本和负担能力,改革市政用途水价,激励利用再生水,保证针对各部门和各类水资源采取一致的激励措施,设定反映水资源多重价值的水资源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推广生态补偿方案, 推广新型融资结构,提高效率并动用非政府资金来源;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重点加强市场支持机构和法规,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准则和目标,从而激励当地行动者建立市场。

其三是基础设施,重点将能力和重点转向基础设施运营改善, 优化现有基础设施、新建新型基础设施, 提升水资源时空配置能力,从而提升水价值实现的能力;采用基于价值的广义指标对基础设施的扩建、停用或恢复进行评估; 考虑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地理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模式与生态文明愿景保持一致的程度。

最后是信息、教育与传播( I E C),重点要探索行为引导的机会——这些低成本干预措施可以减少用水量并提高意识;建立双向沟通门户网站, 让利益相关方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重点关切,并尽可能将之纳入决策中;将节水纳入学校课程中,增强水资源、节水、水价等意识;开展信息和传播活动,重点保护水资源的文化价值,通过文化艺术节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水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需要不断深化

随着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国社会各界将更多地关注水的多元价值,特别是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价值。中国水治理和水政策正相应地发生变化, 越来越重视在治理体系和政策工具设计中充分体现水的多元价值,尤其体现水的生态环境价值,并为水的生态环境价值实现提供政策工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水价值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政策问题, 此类研究富有挑战性, 相关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化对中国实践的调查研究,并借鉴国际经验做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水价值的发现机制、评价方法和实现机制。特别要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 对各地包括水价值实现在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机制、模式等进行总结、提炼。水源远流长, 水价值研究永无止境。

作者分别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三级职员、研究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价值:识别、评估与实现》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价值:识别、评估与实现》项目中方协调人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