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蒋 莹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最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称,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引发广泛关注。
我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同样处于这一危机的阴影之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也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是全国1 3 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 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2 0 2 1 年山东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总产量首次突破1100亿斤,连续8年在千亿斤以上。然而,少有人意识到,山东其实只拥有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却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如何把这份来之不易的量质并重的成果巩固住、拓展好,是一项新的重大任务,山东到底怎么干?
为此,《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特别邀请山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希信;山东省泰安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姜士科; 山东省济宁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洪正进行深入交流,围绕粮食安全诸问题答疑解惑。
坚持党政同责,扛起保障粮食安全重任
中国发展观察: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重要使命。请介绍一下,近年来山东整体上在抓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希信: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近年来, 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 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一是粮食产能稳步提升。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克服小麦条锈病、严重秋涝等不利因素影响,2021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110.3万亩,2017年以来首次企稳回升;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单产较上年增加0.44公斤/亩,总产首次突破1100亿斤大关,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夏粮和全年粮食生产先后两次得到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在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二是农田设施日益完善。通过整合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集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2021 年新建高标准农田665万亩, 累计建成6778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476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继2020年获得国务院落实重大政策激励奖励后,今年有望再次获评全国5个建设成效明显的省份之一。全省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旱涝保收农田比例进一步提高,为粮食稳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是科技支撑显著提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要求,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以及农业农村相关部门,加大良种、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力度,不断深化小麦、玉米、水稻、薯类、杂粮五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产、低耗、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着力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广泛推广深耕深松、配方施肥、减垄增地、秸秆还田、小麦宽幅精播、玉米“一防双减”“一增四改”等关键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96%, 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7%,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中国发展观察:山东在狠抓粮食生产,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李希信:通过这些年来, 全省上下持续不断狠抓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三。
在实践中,主要是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考核奖惩。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生产稳定度”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体系, 逐级压实党委、政府重农抓粮责任,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将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对成绩突出的地方进行表扬, 对落实不力的进行约谈, 切实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上。
二是坚持政策保障。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省财政拿出专门资金对完成粮食播种面积的设区市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基层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落实种粮补贴政策,2021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77.78 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资金15.35亿元,有效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聚焦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 持续推进小麦、玉米、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逐步提高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给农民种粮吃下“定心丸”。
三是坚持专业服务。统筹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才培养、技术指导、金融信贷等方面力量,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生产托管项目,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2021年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2万个,完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6亿亩次。
四是坚持项目引领。充分发挥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平台作用,整合资金2.49亿元, 在4 4 个县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重点围绕攻关区、示范区、辐射区“ 三区” 建设,示范应用粮食优良品种, 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据实地测产, 项目区平均单产较项目县平均单产提高15%以上。同时, 依托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 以德州“ 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为契机,在全省广泛开展吨粮县、吨粮镇创建活动,示范带动全省粮食生产高质量均衡发展。
中国发展观察:今年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考核的第一年。对这一措施, 作为农业大市的泰安是如何贯彻执行的?有哪些成效?
姜士科:粮食安全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 一把手” 工程, 实行党政同责, 就是要释放强烈的重农抓粮信号, 饭碗要一起端, 责任要一起扛。只有各级党委和政府一起把它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才能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
泰安市是农业大市, 近年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狠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连续4年获全省粮食稳定度考核满分、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前三名,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实现了3 年连续增长,总产连续5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面积稳定在557万亩以上,为全省粮食稳产丰收作出重要贡献,并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作为农业大市, 泰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坚持底线思维、风险意识, 把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实施、同考核。主要措施包括: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多次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各类农业生产会议上重点强调粮食安全, 把粮食生产稳定度纳入《各县市区、功能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 对成绩突出的县( 市、区) 、功能区进行表扬,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通报约谈。每年初下发强化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 分解任务, 要求各县市区、功能区建立完善粮食安全责任推进落实工作机制,切实压实县乡政府保障本区域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确保面积和产量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坚持量质并重,保障农业有效供给
中国发展观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山东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思路和举措?
李希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我们抓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下一步, 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我们将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坚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在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中贡献更多“山东力量”—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全力打造齐鲁“大国粮仓”。
一是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完成今年国家下达山东省1253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千亿斤以上。继续对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的设区市给予奖励。深入开展吨粮县、吨粮镇创建,全力支持德州“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为黄淮海地区挖掘粮食产能积累经验。加大黄河三角洲轻中度盐碱地保护性开发,集成推广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模式。全面落实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665 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68.5万亩。
二是全力抓好农产品有效供给。分批分区推动大棚蔬菜设施改造升级,集中建设一批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确保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300万亩左右。重点稳定生猪核心产能, 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285万头、规模养猪场稳定在11700家以上。加快胶东半岛肉鸡、鲁东鲁南生猪、沿黄奶业和肉牛产业发展, 支持建设1 0 个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确保全省肉蛋奶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5%。
三是加快推动渔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高水平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强化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全年增殖放流7 0 亿单位。在稳定水产养殖面积的基础上, 优化完善生产布局, 有序拓展深远海渔业空间。重点推进深海大型智能网箱高端养殖, 稳步推进烟台“ 百箱计划” 、日照“ 千箱工程” 、“ 国信”系列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项目建设, 确保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800万吨左右。
中国发展观察: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是农业大市。请问济宁是如何坚定扛牢农业大市责任,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有什么具体措施?
王洪正: 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定扛牢农业大市“济宁责任”,有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济宁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902.7万亩,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8%,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95亿斤以上,约占全省总产量的9%;淡水资源46亿立方,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淡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位;拥有鲁西黄牛、济宁青山羊、汶上芦花鸡、微山麻鸭等九大畜禽良种,禽蛋产量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名优畜牧品种繁育基地。
一方面,实施“藏粮于地” 战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一是提高耕地质量,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济宁市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30万亩, 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为8 7 万亩, 居全省第二位。2022年度项目完工后, 济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突破700 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济宁市政府明确要求,新建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将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强化排查整改,严控耕地“非粮化”。为更好发挥高标准农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印发了《济宁市高标准农田运行管护和耕地利用情况排查整改工作方案》,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成立核查小组,通过卫片影像分析、现场核查等方式,深入镇村逐项目、逐地块、逐区域对耕地“非粮化” 情况进行摸排与现场核查,充分摸清耕地种粮现状, 查清存量问题底数; 同时, 坚持实事求是, 分类稳妥处置, 坚决遏制耕地“ 非粮化” 增量, 逐步消化存量,确保耕地面积稳定。
另一方面,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提高粮食单产。
一是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济宁市政府2月19日召开全市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抽调258名农技专家,成立86个农技服务指导组,积极开展“攻坚克难夺取夏粮丰收百日行动”“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科技壮苗行动”等一系列农技服务行动;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印发了《2022年全市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关于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局领导帮包联系机制的通知》《攻坚克难夺取夏粮丰收百日行动实施方案》等技术指导意见与文件。近期,已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600 余人次, 对种粮主体进行线上、线下技术培训51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 为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深入开展粮食高质高效创建。依托粮食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深入开展吨粮县、吨粮镇创建,集中打造一批小麦“百亩攻关区、万亩示范区、十万亩辐射区”,按照节气时令顺序推行划锄镇压、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机械作业“五统一”模式,突出抓好增肥促弱苗、防治病虫降损失、“一喷三防”增粒重等技术措施,组织开展现场观摩等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 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组织实施小麦高产竞赛, 创一批高产典型、选一批技术模式、树一批先进主体,激发群众创高产积极性,带动全市小麦生产水平整体提升。近3 年来,全市累计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180万余亩。
坚持绿色融合,强化产业力量支撑
中国发展观察: 进入新发展阶段,保障粮食安全不仅需要同时守好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更需要坚持绿色融合发展, 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力量。请问济宁、泰安两市分别有哪些具体举措“支撑”产业发展?
王洪正: 进入新发展阶段,济宁市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多措并举、绿色融合发展, 强化产业力量支撑, 以更大作为推动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主题, 实施绿色高质量生产。借助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实施,积极推进有机肥替代使用。泗水、梁山两县成功申报并实施国家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 有力带动了项目县域内粪污基本还田; 同时, 指导各县市区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工作,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的普及应用, 有效促进了全市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借助济宁市2021年耕地保护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补贴项目的实施, 采集土壤1066个, 布置田间试验62个, 发布施肥配方69 个; 组织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等科学施肥技术培训、现场观摩5 3 场次, 累计培训群众6433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4万余份, 全面提高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和覆盖率,提升了全市科学施肥技术水平。大力推进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倡导土壤深翻、种子农药包衣,降低菌源基数和虫口密度,提高作物抗病性; 应用杀虫灯、粘虫板、性诱剂、防虫网等物理防控技术, 减少田间卵虫量,降低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发布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预警预报和农药减量统防统治技术意见, 强化病虫监测预警,实施达标防治、适期防治,减少施药防治次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植保专业化服务水平,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
二是坚持融合科技动能,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2021 年济宁市成功创建“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市” ,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75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业生产。今年以来,积极开展农机具维修保养、安全宣传、农机技术培训等农机化服务工作, 全市累计完成机耕整地面积达到105.8万亩,机械浇灌地面积523.24万亩,上阵机具数共计6.99万余辆(台),推动春季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三是坚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全市已完成小麦种植面积核定,预计发放补贴6 . 9 亿余元,待省财政资金拨付到位后第一时间足额、及时兑付到户; 争取全省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020万元, 占全省资金总量的11.82%,居全省第三位,已分解下达各县市区;发放中央财政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3171万元,用于补贴种粮群众因农资价格上涨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 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4031万元,用于支持全市小麦春季农业生产管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是坚持发展按揭农业, 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运用工业化思维抓农业,进一步健全按揭农业发展工作专班,组织谋划2022年按揭农业项目,加大项目建设一线督导推进力度。至3月底,全市累计开工建设按揭项目42个,完成投资11.96 亿元,投资完成率38.63%; 156名金融挂职干部对接新型经营主体9334家,开展普惠金融知识宣传活动4434场次,促成农业项目贷款59.07亿元,新增授信额度122.7亿元,拓宽了群众参与现代农业的路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姜士科: 既要保障粮食安全, 又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泰安市推行粮食作物绿色生产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进一步放大“农”字优势,做强“业”字文章,“支撑”和促进粮食安全、粮食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 夯实稳粮增产基础。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县奖励、农业政策性保险等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现已核实小麦种植面积242万亩,落实一次性补贴6161万元,开展小麦玉米全成本保险205万亩,承保率达到84.7%。
二是统筹整合资金,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全市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34个、面积23万亩。2022年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计划建设完成项目31个,面积19.2万亩。截至目前,共组织实施各类高标准农田项目360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3万亩。
三是加强技术指导, 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设粮食试验示范基地,先后在肥城市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小麦品种)和泰安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岱岳区马庄镇和大汶口镇分别建设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和省长指挥田, 大力开展农作物试验示范推广。深入开展成方成片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抓好春季田间管理, 开展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成立专家指导组,指导农户落实落细各项技术措施。强化农资供需情况监测调度和调剂调运,鼓励农资企业和经销商开展“ 点对点” 生产、配送。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累计开展技术指导培训48次,培训人员1978人次, 发放技术明白纸、技术挂图4.6 万余份。
四是培育服务主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扎实贯彻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提高大型动力机械、联合作业机械和新型植保机械等装备率,实施机收减损工作,提高规范农机作业能力。积极培育农机和植保社会化服务主体, 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深耕、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播种、统一病虫防治等统一社会化服务。
另外, 在保障粮食安全政策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农机补贴、仓储用地、粮食加工等方面给予种粮大户一定政策支持,解决农业机械陈旧、仓储设施用地困难等问题; 继续实施良种补贴和小麦“一喷三防”政策,开展统一供种和统一病虫防治,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Visit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