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下好“先手棋”,振兴打好“主动仗”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

0

本刊记者 蒋 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主题之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 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乡村发展,一路向好,全面振兴。3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乡村振兴”成为名副其实的热词,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日前采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来听一听他们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解读。

大力抓好农业生产,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在黑龙江调研时,当地农民告诉我,过去叫种地,现在叫管地——小车开到地头, 手机成了农具, 直播成了农活;在湖北监利调研时,当地农民告诉我,现在养生态虾, 种绿色稻,一亩双收,稻米更好吃,收益增了三五倍,既保了城里人的米袋子、菜篮子, 又鼓起了我们的钱袋子;在四川成都调研时,看到当地许多乡村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美食消费、农事体验的首选, 水塘上的麻辣火锅、林盘里的竹编工作室、特色小镇里的五彩农田,展现了城乡融合的新画面……”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番话。

他接着说:“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给乡村发展带来的变化是深刻的、令人振奋的,给农民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和安全感是充盈的、实在的。乡村重振兴、促振兴的氛围已经形成,‘四梁八柱’ 制度框架基本搭建,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开局良好、形势喜人。” 

近年来,中国农业保供能力的确进一步增强,饭碗越端越牢。截至目前,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9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去年,我国粮食连续实现第十八年丰收,产量达到13657亿斤,在2020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67亿斤。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口粮自给率100%,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4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与此同时,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供应充足。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迅速建立,人们追求共同富裕的信心越来越足。去年,中央财政将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21年规模比上年增加100亿元;继续提供优惠小额贴息贷款, 继续开展对口帮扶,继续选派驻村干部;同时国家将566.5万易返贫致贫和突发严重困难对象,纳入动态监测,落实帮扶政策;确定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及配套的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脱贫县全部启动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储备实施产业项目17.8万个。

“下一步,要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加强工作引导,强化政策扶持,狠抓措施落实, 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全面有效推进。”陈萌山说。

实施乡村振兴,前提是规划先行,要着力做好村级规划的制定,全面推进乡村建设, 这是一项长远战略部署, 决定未来更长时期村庄风貌和乡村布局。从客观上看,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村庄减少的趋势还将持续,如果不能合理地建设基础设施和村庄民居, 将会造成巨大浪费。经过调查发现,大量的村庄要么没有规划,要么规划过于高大上,造价高昂, 脱离实际, 难以落地。下一步,要在做好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以村党支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村级规划编制的主体, 有效利用专业机构进行规划编制,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尊重乡村差异性,保留乡村特色风貌,编制兼具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现代化内涵,实用、管用的乡村规划。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人才振兴,人才振兴首先要振兴支部书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年来, 取得显著变化的村都有一位非常强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是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是农村各项工作能够取得成绩的重要基础。选好配好党支部书记,既是落实党建引领精神,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根本要求,也是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有效手段。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离不开“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组驻村扶贫”等强力的人才保障机制。当前,要继续为乡村人才振兴制定一揽子有效政策措施,在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的同时,要用制度切实疏解其上升通道和后顾之忧。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首先要振兴农业。农业是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供应,应立足当地特色资源, 深入挖掘潜力,优化提升产业基础,激活农村潜在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要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农牧业生产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全面发展乡村产业。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生活富裕,难点重点是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直接影响了基层组织建设成效和农村社会稳定,直接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效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更是确保农民能够分享乡村振兴成果,实现生活富裕目标的重要保证。

乡村振兴的动力来自于乡村治理,要坚持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不断为乡村发展释放活力,为基层治理释放动能。经过调查发现,村级组织有行政化、事务化的趋势,甚至成为乡镇党委政府各项审批、各种行为的帮办,村级党建、发展、服务职能弱化,村级自治空虚。由乡镇到村一级设立办事处、派驻人员,不失为一种好做法,可以极大减轻村级干部负担。

2018年建议“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2019年建议“促进农村就业创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农村就业创业”,2021年建议“推进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 助力乡村振兴”,再到2022年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上述每一份建议,都记录着90后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副镇长、大市村党支部书记程桔5年的“代表”历程。

“回想自己回村工作的8年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这5年时光,充实而开心。”程桔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说。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全面展开,中国农村再次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现代农业持续提质增效、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持续推进。程桔认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多发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相对不足,农业防灾抗灾减灾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短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期盼国家加大支持各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力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乡村低碳发展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财政部会同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 分3批实施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基本涵盖了以“两屏三带”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 “虽然此项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迫切需要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财政支持机制。按照“职责不变、渠道不乱、资金整合、打捆使用”原则,整合各级财政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小流域整治、生态林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资金,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中央财政应设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确保常态化组织实施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大局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行差异化奖补,对地方财力有限地区,提高中央财政奖补比例, 放宽地方财政配套要求。

二是建立健全市场化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全过程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投资、设计、修复、管护。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全领域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参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生态产业发展。发挥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及商业性银行在政策引导、长期投资、商业融资等方面各自优势,支持生态修复。强化生态治理主体责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损毁谁修复”原则,将生态修复成本内化为企业成本。鼓励支持组建生态保护修复专业实体,发挥专业优势,兼顾生态资产建设和经营双重功能, 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的双向、持续转化。

三是制定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标准和规章。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工程试点工作总结,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所划定的7类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标准。在工程方案编制、监管评价、考核奖惩等环节,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法制保障、机制保障、标准体系、信息服务、人才保障。

四是加强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指导。指导各地制订科学可行的保护修复规划,重点针对规划编制不科学、修复目标不可行的问题,充分发挥业务和管理专家的作用,指导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的编制,加强对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及目标的论证。适时总结推广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在此基础上, 以流域为单元控制实施范围和规模,启动一批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以示范和样板引导鼓励全国各地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

五是进一步加强地区间部门间协商合作。建立健全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类规划、资金、项目,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一体化修复,强化部门之间协同和信息共享,做到目标统一、分工协作,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质量和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从中央到地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过去5年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不断走向深入,百姓的环境获得感不断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于安玲,始终关注山东南四湖流域生态治理保护及湖区渔民生计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

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4个相连湖泊的总称,其中微山湖面积和名气最大,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是湿地生态典型,自然资源丰富,拥有140多公里运河“黄金水道”和南阳古镇、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等著名文化品牌,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和调蓄水库,承担着向北京和雄安新区供水的重大使命。

近年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自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山东把南四湖水质保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摆上突出位置,深入推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航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2021年山东地域内国控断面达到地表水类标准,有力保障了南水北调调水水质安全,为南水北调东线7年调水46 亿立方做出了突出贡献。

“水面主要归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管理,占山东省淡水水域面积的45%,总库容47亿立方米。我国南水北调东线贯穿其中,苏、鲁、豫、皖453 条河流呈辐聚状汇集于湖,总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湖内生态优美,有鸟类220多种、鱼类近80种、水生经济植物70多种,跻身全国14个水质良好湖泊行列,是山东省首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于安玲告诉《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十四五”期间,济宁市将继续加大南四湖流域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安全。

对于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于安玲认为,一是由于南四湖流域内不同省市间行业排放标准不同,河湖水质考核标准不一致,南四湖全时段稳定达标难度大;二是退矿退渔涉及煤矿职工1.72万人、渔业人口3.8万人,补偿资金缺口较大;三是生态修复治理任务繁重、费用庞大,财政难以负担;四是未建立南四湖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五是南四湖内大量芦苇及其他水生植物难以收割外运出湖,第二年腐烂后不仅造成水质污染,富营养化, 长期累积还会抬高湖底,致使部分区域出现沼泽化现象,导致南四湖自净能力降低。

她表示, 2 0 1 3 年国家水专项工作结束后,对南四湖水污染防治的科研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菹草季节性爆发、湿地植物利用、湿地退化及运行维护、养殖退出对大湖生态影响、大湖逐步富营养化和沼泽化等问题都需要跟踪研究,为科学治理提供依据。为此,她建议:第一,建立南四湖生态治理和保护研究院。一是提供科技支撑, 争取安排专项资金、人员及课题,持续开展南四湖水专项研究,将以上问题纳入重点研究范围;二是提供微山湖湿地科学研究平台,组织更多科研力量深入跟踪研究解决南四湖水污染问题;三是针对湖区污染物加大科学研究,开发资源利用途径,探索建立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第二,对济宁市沿湖县予以更多支持。微山县、鱼台县、任城区围绕南四湖而设立,作为南水北调重要节点区域,为保障一泓清水顺利北上,治污标准严、承担压力大。建议在国家层面上给予更多资金、政策和技术等支持,弥补投入与运管成本。

第三,建立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国家打破行政区域壁垒,专门立法,执行相同标准,在国家层面建立统筹上下游流域的联防联控机制, 做到统一标准、执法、监测, 建立主要污染物指标的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合理确定跨境河流断面水质目标,科学界定跨界河流水体污染责任。有必要在国家层面统一南四湖流域水质排放标准,以河流断面Ⅲ类水质总磷要求进行排放,缓解微山县治水压力。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筑牢乡村健康基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乡村, 健康乡村离不开乡村医生。乡村医生作为基层卫生健康的“守护人”,直接面向群众,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全国人大代表、乡村医生刘庆民,来自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扎根山区行医40余年,坚持“24小时接诊出诊,先看病后付费” 的行医理念, 尽全力守护着辖区内8个村庄1880名村民的健康,深得当地村民的信赖。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来自乡村的声音并不容易被听到,但乡村以及仍在乡村居住的广大群众所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被看到,且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刘庆民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说,立足本职工作必须当好医生,作为人大代表就要多为基层百姓发声,希望自己的几份建议,能够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药品质量关系病患生命健康,关系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药品不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甚至会威胁病患生命。同时,假冒伪劣药品通常以低价售卖,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影响正规药品的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品销售市场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刘庆民认为,目前,在打击假冒伪劣药品方面效果“欠佳”。一是“打假”执法体制不够完善, 执法主体合力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是打击生产、销售假药存在案件线索收集难问题, 特别是网络成为假冒伪劣药品案件高发领域, 调查取证执法面临困难;三是惩罚措施不严、法律威慑力不够, 导致制售假药成本低。

“对一般药品,也需要施以最严格的监管和最严厉的刑事处罚,才能更好地保障药品安全。”刘庆民建议,具体而言,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加强监督管理。线下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上市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线上在各大社交电商平台,充分发挥好以网管网、大数据技术作用,从服务器部署、网络推广等方面, 对网上假冒伪劣药品进行严格监管。

二是加大惩罚力度。猛药除疴、重典治乱,对于生产、销售假药的个人,应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使制假售假者倾家荡产,限制其适用缓刑;对于生产、销售假药的企业,应永久列入安全信用“黑名单”。

三是强化线索收集。执法办案部门要树立民生意识, 主动收集经手案件涉及的资料中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与线索,形成线索资料库,并利用该库资料积极参与查办药品安全领域案件或相关职务犯罪案件。

四是多方联动协作。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检察院、法院、工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通过联合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或指导意见、发布打击生产、销售假药典型案例、开展联合打击专项行动等形式,形成工作合力,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 一把草药, 一根针, 乡村医生群体为群众解决了很多病痛, 保障着广大群众的健康, 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的心血,为农村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刘庆民进一步解释说, 由于长期非盈利经营及多年的风雨沧桑, 老乡医们积劳成疾,多是疾病缠身,有的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没有着落。

“ 虽然现在政府给予了乡村医生部分生活补助,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已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生活需求。” 刘庆民建议,根据国务院1981 124号文件精神和《劳动法》所规定,乡村医生应享受与乡镇医院职工同等的退休待遇; 在现有生活补助的基础上, 每年按城镇养老保险的涨幅递增。

健康乡村离不开健康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健康消费的日益重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冷链行业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冷链行业是贯通一二三产、保障食品安全、衔接乡村振兴、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民生行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说, 氨制冷剂是推动冷链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直以来,氨制冷剂都是冷链行业的主流选择, 但近几年, 氨制冷剂在我国冷链行业的应用受到了非理性限制,出现了边缘化趋势。

涉氨责任事故导致社会对氨制冷剂的误解。由于大量媒体采用“涉氨制冷事故”进行报道,个别卤代烃(俗称氟利昂)制冷机组制造商进行诱导性宣传,引起了公众对涉氨制冷的误解,使冷链行业用户和地方政府及其监管部门普遍“谈氨色变”,对氨制冷剂进行非理性限制。

由于对氨制冷的误解,加上大量跨行业(化工等非制冷行业)专家主导冷链项目评审出现的导向偏差,以及面对严厉的安全生产追责压力,地方政府及其监管部门普遍认定涉氨制冷企业一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无论安全管理措施是否到位,一律按照有重大安全隐患过度执法,大量氨制冷系统被非理性查封,并改造为氟利昂制冷系统,新建项目的氨制冷系统无法获批而变更为氟利昂制冷系统。

非理性限制氨制冷剂严重阻碍冷链行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消费不断升级,冷链市场需求持续增强,冷链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预计到2030 年,我国冷库库容将翻一番, 达到1.5亿吨左右。非理性限制绿色、低碳、高效的氨制冷剂无疑会严重阻碍冷链行业可持续发展。

非理性限制氨制冷剂与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背道而驰。非理性限制氨制冷剂,导致被氟利昂制冷剂大量取代。氟利昂制冷剂不仅消耗臭氧层,同时还是强温室气体,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极易泄漏。根据中国制冷学会测算,按照2030年全国冷库总容量1.5亿吨估算, 全部采用第三代氟利昂R507A 的制冷系统与全部采用氨/二氧化碳复合的制冷系统比较,每年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约4000万吨。

唐俊杰认为,当前,我国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急需政府以“有形之手”破解难题。

一是健全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法规和标准规范。根据氨制冷安全应用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修订符合氨制冷新技术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为涉氨制冷企业规范化应用和监管部门规范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禁止用其他行业标准规范对涉氨制冷企业进行监管。

二是提高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科学管理水平。要科学、客观地认识氨制冷剂, 转变“ 谈氨色变” 的观念; 要依法依规对涉氨制冷企业进行监管,推动行业安全健康发展;要准确界定监管责任,在氨制冷系统发生安全事故后, 对监管部门规范履行安全生产监督职责的, 应予减责、甚至免责。

三是加大对氨制冷剂应用的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要尽快出台政策,对新建或改建的涉氨制冷项目应优先立项,并加大比例给予补贴或专项奖励;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要监督地方政府立即停止一刀切的“氨改氟”做法;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冷链行业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氨制冷安全应用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积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制冷技术与产品研发。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