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技术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数字化教育平台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学习体验。
  • 网络安全的挑战促使全球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
  • 数字化教育平台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学习体验。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引领家庭生活向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可持续性。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全球变暖问题促使各国加强减排和绿色能源的推广。
  •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全球逐步探索疫情后的新生活方式。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进行转型。
  • 5G网络的部署加速了物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
  • 新时代需要“全科农民”

    新时代需要“全科农民”

    0

    刘奇,博士生导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主要著作:《刘奇文丛六卷》《中国三农危与机》《贫困不是穷人的错》《大国三农 清华八讲》《乡村振兴:三农走进新时代》等十余部。

    医学界在培养“ 全科医生”,教育界在培养“全科教师”,当下,三农领域更需要培养“全科农民”。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大部分职业都在细化,大部分专业都在窄化。农民这个职业也在不断突破传统范畴,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张,各类新农人不断涌进农业领域投资兴业, 这些新农人很多都是从其他领域转行而来,往往具有非农的从业经历,拥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随着农业生产力和技术的更新迭代, 让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相对变得更为容易。由此,很多人想当然认为, 在“ 智动时代”,新农人待在空调房里拿着手机、按个按钮、喝着茶就可以种好地、当好农民。这种想法是异想天开。

    农业生产有其复杂的自然规律。农产品生产相对于工业产品生产有几大特点:不可间断,不可倒序,不可搬移,是活的生命体,遵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两个规律,结果只能最终一次性显现。农作物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从育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各环节依次展开,需要不断提供养分,不能化整为零,所有的努力只能体现在最终一次性的产品收获上。从事农业生产就需要掌握各个生产环节的农事规律, 做出综合统筹安排。复杂多变的农事规律要认识、要把握就十分不易,要协调统筹和灵活运用更是难上加难。

    农业生产有其复杂的市场规律。相比较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和滞后性。春天播种、夏天管理、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农产品市场供给依赖于农业生产的周期,生产周期短则数月、长则数年,难以改变,但市场状况却瞬息万变。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 来自风霜雨雪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比任何产业都要大,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摆脱:再加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长期存在,改革开放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落后于工业品价格上涨幅度,要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市场条件下赚到钱很不容易。

    农业生产还有其复杂的社会需求规律。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价格的变化对消费者消费数量影响不大,对农产品消费质量和结构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吃的好, 尤其是吃的安全、吃的健康成为农产品消费的关键需求,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所消费农产品的品种、品牌、质量、产地、时令、鲜度、在地性等,甚至越来越倾向于在农业生产中输入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农民不仅要精通基本的农业生产技术,还要掌握有机种植、绿色养殖等对接中高端消费需求的生产技术,掌握农产品加工、储藏、流通、品牌运营等技术。每类技术的背后都有庞杂的知识体系,掌握一门技术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多年的浸润、领悟和投入,日积月累, 久久为功,而掌握这么多门技术当然更非易事。更为重要的是,农产品是准公共产品,是社会的刚性需求,不论赚不赚钱,农民都必须生产,这是责任和义务。

    在“智动时代”,农业的生产规律不会改变,但对农民适应规律的能力要求却在提高, 从种到管,再到收获、加工、流通和销售,农业生产经营既强调生产经营环节的完整性又突出分割性,既强调生产经营技术的综合性又突出单一性, 既强调生产流程的全程性又突出阶段性。新农人要想实现向现代农民、职业农民的转变, 决不能只做拿着手机的“山顶洞人”,需要对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熟悉、全方位把控、全链条统筹、全流程监管,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通才和眼下年轻人眼中的“斜杠青年”,集农业生产者、各类智能技术的掌握者、品牌运营者等于一身。

    在“智动时代”,需要重新定义、解释、看待和培育农民,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百科全书式的农民,需要对农业形成四种认同。

    一是理念认同。农业是适应自然的产业,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而工业是改造自然的产业,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农业文明是人类一切文明的母体文明,人类已经历了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只经历了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但就是在这短短三百年的时间,在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观念的引导下,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毫不节制、毫无顾忌,地球已不堪重负,只去索取、不去保护,人类最终会被大自然抛弃。当一个农民尤其是当一个现代农民必须遍读、精读、深读“天地之书”,从儿童时代就亲近自然,树立生态思维,掌握生态规律。当前,“逆乡土化”程度加剧,乡村孩子大都进入城镇读书,读“天地之书”的机会、条件减少,由此带来对农业的认知和情感的残缺,让这些孩子再回乡村当农民,隐忧可见。

    二是知识认同。农业生产的产品是自然之物,生产者是庄稼,而不是农民,农民只是帮助农作物提高产量和质量, 这种生产方式一环扣着一环, 从耕种管到产加销, 环环相扣,前一个环节没有完成便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而工业生产的产品是人造之物,生产者是工人,由工人完全凭空制造, 这种生产方式可以分拆完成,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模块化和分工程度都远远高于农业生产。专家估算,农民只从事生产环节,不挤入后续环节,仅能获取全产业链10%的利润。而农业生产要求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耕、种、管、收、储、运、售各种知识都需要具备。现在社会上也有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各类社会服务,但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人和组织只解决专业的事,解决不了全过程、全环节和全链条的事。当一个现代农民,仅靠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可能全方位、综合性地解决所有问题, 必须亲力亲为,统筹协调方方面面,而要弹好这架大钢琴, 必须掌握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知识,“士农工商一肩挑”, 成为打造全产业链的参与者和驱动者。

    三是情感认同。“栽秧种藕春芳尽,眼触炊烟化入诗”等诗句,讴歌了劳动人民对农业的深厚情感。农民以地为生, 以农为业,整天与农业和土地打交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但长期的二元制度造成了歧视“三农”的社会观念,厌农、离农情绪在年轻人中弥漫。加上“智动时代”,智能手机里装了一款款智慧农业App,农田插秧、施肥,大棚里通风、浇水,点点手机就能办,离土地越来越远,造成对务农的情感缺失。对农业没有从心底里的情感认同,没有情感上的真正融入,只把从事农业作为一种职业甚至是一种谋生方式,这是经营不好农业的。在农业社会,中国农地的土地产出率与全世界相比都处于较高水平, 与劳动人民对农业的深厚感情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劳动投入密不可分。当下,我们要培养“一懂两爱”的干部队伍,更需要从儿童时代就开始培养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化全科农民。

    四是价值认同。农业已经不是仅仅解决吃饭问题的单一功能,除了食物保障之外,它还具有就业收入、原料供给、生态保育、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尤其是保障食物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聚焦点,也是农业最重要的价值所在。食物安全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基辛格曾预言:“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人。”食物安全不仅是个总量安全的概念,还是一个结构安全、质量安全的概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生态、绿色、有机食品需求旺盛,但生产端农药、化肥、除草剂的过量施用,超标残留现象始终难以杜绝,在加工环节、销售环节也都存在让消费者难以安心的问题。食物质和量的安全任重道远,马虎不得。生态安全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高智商的人当然更需要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德国哲学家海格尔将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概括为“诗意的栖居”,富有诗意的环境,能够点燃激情、激发活力,让人产生诗情画意的美感。目前中国的消费结构与以往已有很大不同,健康养生消费比重正稳步增加,为社会提供一个修心养性的大环境,农业农村责无旁贷。文化安全是文明的根脉,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农耕文化正遭遇断崖式沉没,对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工艺品等的收集整理以及对传统文化中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制度建设的传承已成当务之急。

    不论是理念的修炼,还是知识的累积;不论是情感的培育,还是价值的生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需要自幼身居乡村,天天耳濡目染、持之以恒积淀,练就“童子功”。“逆乡土化”的教育肯定培养不出“全科农民”。一位被称为“国学大师”的明星专家, 解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说是农民顶着烈日播种,汗水洒湿了土地,显然没有乡村经历。锄禾是用锄头除掉庄稼地里的杂草,为什么要顶着正午的烈日锄草呢,因为除掉的野草经正午的烈日暴晒马上会死掉,如果是早上或晚上锄草, 不能马上被太阳晒死,连着泥土的根可能还会让草复活,那就等于白忙活了。这是乡间儿童都懂得的常识, 名满天下的大教授却不懂。可见,培养全科农民,不是读“文字之书”就能实现的,他不能脱离环境;也不是半路出家就能练成的, 他需要一生的功夫;更不是机械从业就能当好的,他需要情感的融入。

    Visits: 4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