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耕细作 发展提质增效 振兴未来可期 —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

0

本刊记者 蒋 莹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22日正式发布,这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围绕8个部分35条举措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值此,《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特别邀请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透过中央一号文件,看乡村的发展与振兴。

突出“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中国发展观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内容与2021年的相比较,具有哪些新特点? 

金文成: 2 0 2 0 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站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和“两个一百年”重要交汇点,全面适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衔接” 两个字,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做好“ 衔接” 的基础上, 对2021年和“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出部署。

就中央一号文件内容, 2022年与2021年相比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突出年度性任务。2022年的文件标题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标题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二是突出针对性举措。当前,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性框架已经建立,2022 年“三农”全部工作就是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要求落地见效,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全面推动, 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地,就是要围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 明确具体的举措。特别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明确指出来,要求坚持一个“稳” 字,守好两条“底线”,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项重大任务落实。

三是突出实效性导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35条举措,个个都是干货硬货,而且都很具体。包括:明确启动实施的行动、计划有19项,如保护传统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明确实施的工程有12项,如数商兴农工程、快递进村工程等;明确开展试点、试验、示范1 8 项, 如数字乡村试点、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盐碱地示范区建设等。特别是针对政策执行明确7个评价考核项目,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绿色发展情况评价、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等。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年度施工任务书、责任状。

多措并举,抓好粮食生产

中国发展观察:农稳粮丰天下安。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抓好粮食生产面临哪些困难? 

金文成:我认为,今年粮食生产面临的突出困难有三个:

一是高位再增产难度加大。去年粮食产总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在没有品种突破、技术创新、肥力保障的前提下,再增产难度更大。

二是耕地减少势头未能遏止。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2019年耕地保有量为19.18亿亩,比“二调”面积(2009年) 减少1.1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52亩下降到1.37亩,下降了0.15个点。其中,不少省份耕地保有量已经突破了耕地保护红线,甚至低于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三是秋播弱苗现象突出。2021年,我国冬麦区有1.1亿亩小麦受罕见秋汛影响,播期推迟,苗情长势明显偏弱,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部分弱苗问题,将严重影响今年夏粮稳产增产。

中国发展观察:针对抓好粮食生产面临的困难,今年将采取什么措施? 

金文成:针对以上情况, 今年要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过好晚播麦促弱转壮这一关。落实好增施返青肥等关键措施,一块地一块地地促,一片地一片地地抓,全力打好夺取夏粮丰收这场硬仗。

二是确保全面播面比去年只增不减。严格落实党政同责,把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求全面落实到各地区、落实到每块地,稳定扩大早稻面积, 力争扩大玉米面积,多种一亩是一亩,多种一季是一季。

三是抓好防灾减灾, 落实稳产增收举措。加强科学指导,各级科技推广力量进村入户下田,推动集中育秧、大垄密植、种肥同播等各项增产措施落实到田;科学防范低温冻害、低温春涝、冬春连旱等自然灾害,加强重大病虫草害防治,抓好农机收获减损,多挽回一斤是一斤。

四是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发挥传统的精耕细作优势,在种植适宜区集成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不减产、大豆又白拣”;另外,继续抓好油料生产。

五是确保“ 菜篮子” 产品稳定供给要多措并举。发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指挥棒作用,加强设施蔬菜和南菜北运基地建设,巩固完善生猪产能调控机制,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综合施策,提升保供能力

中国发展观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面对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农产品出口限制增多,国际粮食安全风险突出,请问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二者有什么关系? 

金文成:中国人的饭碗, 在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虽然2021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增产267亿斤,达到13657 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粮食供求形势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仍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

一是我国仍处在人口增长期,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需求仍处于刚性上升通道。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放开, 人口高峰将推迟到来,食品需求还将持续上升,特别是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需求将升级提质,原粮保持相对稳定,副食品和加工食品消费将增加,必将加大粮食供给压力。当前,我国人均粮食产量483公斤(谷物人均437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保证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保障副食品消费, 特别是肉蛋奶供给,对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保障副食品供给国内产能不足, 需要进口补充。现在大豆国内生产自给率只有15%左右,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只有30%左右,还有肉奶等均需进口。粮油产品是每个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进口农产品不是简单的数量多与少的问题, 而是关系经济安全, 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三是世纪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 统筹发展与安全, 实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战略, 以国内生产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 稳定供应链, 提升自主保障能力。

从长远来看,必须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实施农产品保供战略,树牢系统观念,从品种结构、生产方式、国际贸易等方面综合施策, 切实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一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实施农产品保供战略的重大任务,抓住耕地保护和种业提升两个要害,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2年还要再建设1 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要向盐碱地要产能,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启动实施农业生产育种重大专项, 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贯彻执行《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二要做好做大食物、“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我国每年消费2亿多吨畜禽水产品、7亿多吨蔬菜, 这些与6 亿多吨粮食一样, 是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要下决心扩大大豆和油料国内供给, 提高自给水平;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果蔬和肉蛋奶产品市场供应。

三要强化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做到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

四要强化供应链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口国别和品种多样化,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重要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增强供应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五要做好粮油减损。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推进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全链条减损。倡导健康饮食, 推动节粮节油,不断提高全社会健康营养水平。

严守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 

中国发展观察: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 严守1 8 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势在必行。对此您怎么理解?对于落实耕地保护方面有什么建议?

金文成:采取“长牙齿” 的措施, 严守1 8 亿亩耕地红线, 这是2020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今年一号文件再次强调, 凸显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2019年耕地保有量为19.18 亿亩,比“二调”面积(2009)减少1.13亿亩。其中,不少省份耕地保有量已经突破了耕地保护红线,甚至低于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保证14亿人口的食物供应,没有耕地数量和质量做保证,粮食生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将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我认为,落实“长牙齿” 的硬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落实党政同责。2021 年,中央对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2022年明确要求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 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保护耕地红线的任务十分紧迫。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情况来看,耕地保有面积已经越来越接近耕地保护红线。必须下大决心, 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 做到行政首长和党委书记同负责, 既对数量负责, 又要对质量负责,实行终身追责一票否决。

二要精准到地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 而且必须是良田”。贯彻落实“两个必须”,守好数量、质量“双红线”,就是要把耕地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和具体地块, 明确谁对耕地保护负责, 对哪块地负责; 明确哪块地是耕地、是基本农田、是高标准农田,哪块地需要保护,要讲清层级是什么, 哪块地能干什么, 不能干什么,而不能简单笼统地讲耕地保护。

三要落实优先序。落实土地开发优先序——按照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的优先序划定土地开发利用的控制线, 确定开发序列, 当这三类地块在开发利用时发生矛盾冲突时, 把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摆在最优先保护的地位, 并将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 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 分类明确耕地用途,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 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落实因地制宜优先序——在具体落实方面,因地制宜, 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有序、稳妥进行,防止逼迫农民砍树退耕种粮,“一刀切”“一窝蜂”。

四要堵住耕保漏洞。“亡羊补牢”还不晚,两大漏洞必须补上。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全程监管机制, 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改进跨省占补平衡统筹办法等。

五要严格监督执法。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查耕地“非农化”,严控耕地“非粮化”,巩固专项清理整治成果,加强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和风险防范。

产业带动,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中国发展观察: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遇到自然灾害、疾病、意外事故等情况有可能返贫致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特别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请问这个“底线”如何去坚决“扼守”?

金文成: 在返贫致贫方面, 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聚焦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重点人群,健全监测帮扶机制,适当拓宽防返贫监测帮扶范围,优化监测方式和程序,增强精准性,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干预早帮扶。

二是聚焦重点区域, 强化政策衔接,落实已经出台的支持政策, 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万企兴万村”的机制作用, 加大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帮扶和支持,加大对易地搬迁集中居住群众的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

三是聚焦产业就业带动增收,支持和促进扶贫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培养脱贫地区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中国发展观察:上一个问题说到了产业与就业,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的带动。对于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发展绿色乡村产业经济和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金文成:发展乡村产业不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城乡经济内循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以“ 延链”“ 强链”“ 补链” 为重点,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及格局。

一是延长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 对乡村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开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商,完善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

二是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推动县域统筹布局、县镇村联动,引导产业向县域有序梯度转移,形成“一县一业” 新格局,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是补上农村商业物流体系短板。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文化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发展观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 乡村的发展与振兴也离不开文化的传承,那么如何以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如何以文化聚人聚力? 

金文成: 乡村振兴, 既要塑形, 又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 是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文化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抓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开展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在乡村开展村庄变迁史、村民生活变化史等学习教育,用新时代“三农”发展变化的史实教育广大农民群众, 感党恩,爱核心,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创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形式。全面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 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

三是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促进现代文明与优秀传统农耕文明相结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是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 推广道德银行积分制等有效办法, 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

五是加强对基层干部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村“两委”成员的带头作用,加强村组党组织建设,管好少数人,带动大多数。对高价婚嫁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要实行专项治理。

中国发展观察:“十四五” 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同时也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聚焦老龄化,乡村的养老同样也是关注的热点,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金文成: 2 0 2 2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乡村养老这一问题十分关注,特别提出,要培育发展“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

农村养老问题已经十分迫切地摆在当前。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年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 乡村6 0 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为41.53%,比城镇高出14.6个百分点。一方面,我国城乡养老条件差距大,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伴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量农村人口外流进城,不少地方农村家庭出现“空巢化”,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突出。我国城镇化尚在进行中, 而老龄化却提前到来,亟待引起重视。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乡村兴。“孝老爱亲”是构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用“乡村善治文化”形成广泛效应,处处体现尊老、孝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和社会风气, 为家庭的和睦与和谐、乡村的发展与振兴赋能。在此, 我建议四点:

一要加强农村养老设施建设, 提升县级敬老院失能照护能力和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鼓励在有条件的村庄开展日间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务。

二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就近陪伴和照顾老人及未成年子女。

三要建立干部关爱联系制度,经常探访空巢老人。

四要加强医疗服务,鼓励和支持乡镇村或者社区医疗机构,与有条件的农民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积极开展定期巡访问诊(活动)。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