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样投融资托底经济增长?

0

张国云

如今疫情肆虐已有两个年头,仍不知何时是尽头,使得稳经济增长成为全球一大问题。欣慰的是,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在经济总量数据可喜可贺的背后,我们更需关注的是,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 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则需要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速的前提下,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短期来看,由于全球疫情持续反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认的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所谓需求收缩,是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投资同比增速, 均由2021年初的两位数回落到个位数,两年平均增速也出现整体回落态势。内需恢复还不充分,消费和投资增势减弱,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有所放缓,服务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受到疫情困扰恢复相对滞后;制造业投资虽然增速较快,但难以对冲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放缓,投资增速下降成为内需收缩的重要因素。随着前三季度外贸出口超预期高速增长势头逐步减弱,2022 年外贸增速可能放缓。

所谓供给冲击,是指在美元从2020年迄今的海量扩张之下,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暴涨,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从20211 月份的0.3%扩大至10月份的13.5%11月份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这势必对中国的生产供应体系产生较大冲击。实际上,前一阶段的拉闸限电,就是很明显的表现。供应链受到外部冲击,缺芯、缺柜等情况尚未缓解,保供稳链压力仍然较大。

所谓预期转弱, 是指自20213月份以来,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非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 M I)都在一路向下。PMI是通过对几千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进行调查而来。如果这个指数转弱,说明处于经济生产和服务一线的企业,对于未来的经济预期变差。进而中小企业受到成本和市场两头挤压,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市场预期不稳, 加之个别大型房企出现债务违约, 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压力加大。

面对“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基础设施投资。这既是基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托底稳经济增长的重要考量,也是强化我们既有的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

有人会问,这时候重提有效投资甚至适度超前基本建设投资,到底有何深意?笔者理解,这是对于疫情下投融资问题的纠偏。

一是中国高质量发展对投资怎么看? 

依然要保持合理的投资率。在现代经济中,投资是促进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要有计划地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或要达到某一经济发展目标时, 就得保持一定的投资率。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努力减少经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但绝不是刻意降低投资率,而是要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对加大投资怎么办? 

必须杜绝投资强刺激。事实上,从国内外逆周期调节经济运行的经验来看,当经济增速受周期性因素影响,大幅低于预期增长目标时,才能出台强刺激投资的政策。虽然时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经济增速仍处于年初确定的预期增长目标区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而且,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没有必要搞大水漫灌或投资强刺激。

时下投融资问题是左不得右不行,这个度究竟如何把握?

笔者觉得,就是要求我们尽快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具体要把握好“两个务必”: 

第一个务必, 就是务必要进一步提升对投融资的再认识, 它是时下稳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定心盘”。

稳投资是GDP中联系当前和未来的桥梁和纽带。投资首先形成需求,然后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生产能力和供给。投资既具有需求效应,又具有供给效应。所以,投资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中起着枢纽作用。

稳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和重要支撑。特别是在与投资相伴的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还常常包含着因研发、发明、创新等活动形成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 正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也就是说,没有投资谈何资本形成,更谈何技术研发; 没有新增资本,谈何更新替换生产中磨损消耗的老资本,谈何扩大再生产,更谈何发展新兴产业;没有扩大再生产,谈何实现经济增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谈何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生产能力,更谈何适应人民群众物质产品消费加快升级需要。

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支点。投资不仅在长期增长中而且在短期经济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这是因为投资是GDP中波动最大的部分, 经济疲弱时的产品和服务支出下降,通常是投资支出减少引起的。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我国市场主体预期不稳,尤其是民间投资信心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 更需下大力气做好投资工作, 充分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也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个务必, 就是务必要进一步扩大精准投资和有效投资,它是时下稳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硬支撑”。

扩大有效投资是促进储蓄投资有效转化、用好宝贵储蓄资源的重要抓手。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储蓄是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宝贵资源,也是应对各种“黑天鹅”冲击的缓冲资源。“十三五”以来,我国年均储蓄率达44.8%,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开始逐步走低,已经由2010年的50.7%下降至2020年的45%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投资的需求依然巨大。无论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还是适应人民群众物质产品消费加快升级需要,满足其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要求,都需要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扩大有效投资逐一实现。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15个副省级城市住户存款数据和人均存款数据统计梳理发现,有6个城市的人均存款超过10万元。其中,杭州最高接近12万元。因此,用对用好老百姓节约下来的每一分钱,也是扩大有效投资的职责所在。

正因为投资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投资的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不仅是消费的重要变量,也是供给的重要内容,对于稳定经济运行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背后有其加快建设的逻辑。

当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不到15%, 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只要着眼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不论从需求还是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投资的潜力和空间都是巨大的。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无论是“老基建”还是“新基建”,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需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一边是“老基建”空间广阔。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 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疫情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我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仍有较大空间,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等薄弱环节也亟待加强。

房地产业这几年争议较大,预计2022年住房市场将从整体降温转向分化回暖,主要是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 牵扯面广,在国民经济中,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的份额,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避开争议,笔者认为未来社区投资是一个方向,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 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包括未来邻里、未来教育、未来健康等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以浙江省首批24个未来社区项目为例, 总投资额达到2114亿元。在当前“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未来社区建设的投融资模式既能解决市场化运作的经济平衡性问题,又能落地九大场景中的公益性需求。

一边是“新基建”方兴未艾。习近平总书记20203月底到浙江考察时就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疫情期间,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等产品快速增长。进一步助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也离不开投资的支持。

元宇宙2021年一露面就引来争议。自从扎克伯格牵头把Facebook改名为Meta后,NFT 市场发展加快, 终于让高端奢侈品正视起这种全新的时尚消费形式。越来越多的品牌开辟了专门的数字部门,加码投入这个新兴的数字业务——这种急于尝试和建立受众群的背后,或许是害怕错过这趟时代的快车。从互联网1.0时代,人们接触到广泛信息;再到互联网2.0时代,在此基础上迭代出社交媒体,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现在,互联网3.0时代带来了全新的虚拟现实概念。在这个崭新的数字世界中,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搜索信息或者寻求相互联系, 他们希望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到“ 真实”。

一边是“十四五”规划项目清单。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的有力手段。目前, 铁路、机场、公路、水运等交通领域重大项目加快复工。从长期来看,通过切实加强项目储备,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储备格局正在形成,投资的支撑力源源不断。

列入规划的项目,当前重中之重的是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因为前期工作涉及编制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等。项目建议书一旦批准通过,需马上开展项目选址工作,只有在选好址后才能开展其他各项前期工作。一个项目是否能够成功立项,与前期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见,投资顾名思义,就是指投入资金(资本)的活动。疫情下的有效投资活动,说到底还是要围绕“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增动能”找好项目,切忌大水漫灌,以精准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有效投资来稳定经济增长。具体说: 

从投资审改上看,2021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明确要总结推广地方典型经验。一是强化改革统筹协调, 推行浙江省持续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协同推进“标准地”“区域评估”等相关领域改革的创新做法;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跨区域项目审批管理的经验做法。二是持续优化审批服务,推广北京市、湖北省依托投资在线平台集成优化相关行业建设审批系统,深化投资审批“一网通办”的有益经验。三是大幅压减投资审批“编报评批”程序,推广山西省以法治化手段规范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探索推进取消施工图审查的典型经验。四是推进智慧监管,推行福建省、重庆市坚持“制度+技术”, 运用大数据助力投资项目审批、招标采购和建设实施“智能管”的先进经验。五是积极助力投资主体便利化融资,推广河北省搭建在线“ 金融广场”,破解银企对接“最后一公里”创新做法。

从投资主体上看, 一是抓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加强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二是抓好地方投资,针对地方投资增长面临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包括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等,提高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改善营商环境,向改革开放要动力,以此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扭转一段时间以来民间投资增长乏力状况;四是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从投资方向上看,一是抓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的有效投资, 包括公共卫生体系、物资储备体系、通信网络保障能力建设等;二是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振作起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精准支持,夯实经济发展根基。三是抓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领域的有效投资,包括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大城市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等;四是抓好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支撑规划实施见效的关键抓手,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对于补齐全面小康短板、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五是抓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从投资政策上看, 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宏观政策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 “ 稳健” 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有效”,就是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管用性,抵御经济下行压力,使“六稳”稳得牢、“六保”保得住。二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 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政策要有机结合。内需潜力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分发力。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动能。三是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政策效果的受益者和阅卷人。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支持政策,该延期的要延期,该作为的要作为,加大增值税留底退税的力度,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力度,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支持科技创新和工业提质升级。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恶意逃废债行为,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政策落地,弘扬企业家精神, 振作市场主体信心。

说一千道一万, 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性,一定要从有效投资中激发奋进力量,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凝心聚力,振兴投资,切实稳住当下宏观经济大盘。

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尽快以有效投资,来托底中国经济增长。

作者系浙江省发改委巡视员、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会长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