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黄金货币

0

陈彩虹,高级经济师,长期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现代货币论丛》《钱说——货币金融学漫话》《经济学的视界》《世界大转折》等10多部著作、文集。

翻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08页(中文版),“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十分醒目。如此富有诗的韵律和哲思内涵的文字,表达了一种货币认知,贡献了一种货币理论,隐含了一种货币研究方法。考虑到历史和现实之中,黄金作为货币更为普遍,我们的讨论,用“黄金”替代“金银”来进行。具体来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样几个意思。

第一,黄金是大自然的产物。它有物理形态,有重量,有颜色,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物品。如果单就黄金来说黄金,它由天而赐,仅仅就是以这种实物模样存在着,和货币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黄金天然不是货币”。

第二,货币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创造。这个创造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货币是人类社会生活催生出来的概念,即由人的思维“构建”出来的一种抽象形态:它能够将所有其他东西归于统一的计量标准之下(标明物品价格),辅助实现所有其他东西的相互交换(实现商品流通或债务偿付),代表所有其他东西的内在价值(作为财富保有);另一方面,货币是要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存在物,必须落到实实在在能够用得了的东西之上,要么直接从大自然“发现” 某种实体物品,要么人为地“发明”出来某种物件,以承接和展现货币的抽象规定,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简言之,货币是抽象规定和外显存在的统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黄金的自然秉赋和货币抽象的内容极为契合,人们“发现” 了这个事实,直接将黄金用作了货币,“货币天然是黄金”了。

第三,黄金拥有的是自己的自然属性,货币规定的则是自己的社会属性,两者结合为“黄金货币”,两种属性融合为一体,成了全新的存在物。之所以说这个存在物是全新的,因为它不再是自然的“黄金”,它承接了货币的社会属性;它也不再是抽象的“货币”, 而是有了自然的黄金物体形态。严格讲,它只能称为“黄金货币”。这类似于中国历史上思想家们讨论过的“白马非马”命题,“白”和“马”结合为“白马”,便为新的存在物了。其中“白”是具体的马的存在形态,“马”则是抽象的集合概念,结合而来的“白马”并不等于“马”。这里的理解,非同小可——当“黄金”和“货币”结合为“黄金货币”后,这个世界上, 就有了“黄金”“货币”和“黄金货币”三样东西;而不是说,“黄金” 从此等于“货币”,或“货币”等于“黄金”,两者永远不能也不应当视为一回事。

显而易见,“货币天然不是黄金,但黄金天然是货币”,这是人类社会关于货币的一种特殊认知。这种认知的核心是认定大自然里存在有承接和展现货币社会属性的大量实体物品,但只有黄金,能够以其特有的自然属性,最佳地完成货币的社会使命。这个发现,具有货币历史终结的强烈意味。黄金在人类社会的货币“发现”过程中,经历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淘洗,击败了所有的对手,由上苍决定成为了天下货币的唯一,它将永远地作为货币存在。不可否认,这种认知,至今仍然有相当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拥有大量的拥护者。

这句话无疑又呈现出人类社会关于货币的一种特殊理论。货币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一种存在,任何货币理论都回避不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货币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商品群体中挑选和拥戴出来的,还是从商品群体之外注入进来的?鉴于黄金本身是实物商品,“黄金”加“货币”而成的“黄金货币”清晰表明,货币来自商品群体之中,而不是之外。既是如此,这种货币理论无论有多少不同的观点,多么复杂的内容,只要认定货币源自商品群体,所有的说法就同根同源,无内在根本矛盾和冲突。这便有了被称之为“商品货币理论”的体系。通俗地说,这种理论,就是货币必须是实际商品的货币观念系统。

不难看出,这种货币理论的形成,基于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黄金从商品群体中被挑选和拥戴出来,首先是一种历史的真实,人类社会就经历过所谓“金本位” 的货币运用阶段;而且,黄金至今还有相当程度的货币性质,并未完全退出货币领域;承认这种历史的真实可靠性,这是属于历史的方法。同时,这里又有一种逻辑的必然。早期作为货币的商品,千姿百态,五花八门,如石头、贝壳、普通金属等,它们具有地域性、时限性和不稳定性,承接和展现货币的社会属性,相对于历史长河,不过是昙花一现;后来, 演化成了超越地域、无时限性,普遍被接受和使用的黄金,它成了一般性地承接和展现货币属性的实物,稳固下来,完成了从偶然到必然的转化。看清并总结出这个转化,这是属于逻辑的方法。将历史的真实和逻辑的必然结合起来,马克思创造了这种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在这里,历史的就是逻辑的,逻辑的也是历史的。容易推论,这种方法具有预测性。如果我们能够逻辑地推演未来,那么,未来的历史就必定在我们预计的框架之中,逻辑的未来就是明天的存在。这就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明,为什么黄金会终结人类社会的货币历史,因为逻辑已经明示,未来只有黄金能够承担和展现货币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资本论》的整体思路,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原子”存在,即从“商品”分析开始的。这部巨著完成了由商品到货币,再由货币到资本的演化理论研究,揭示了资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通过剖析资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撕开了资本和劳动对立的社会阶级根源,进而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资本论》沿着两条线索前行:一条是理论的抽象,分析了商品的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并挖掘出商品双重性的终极来源,那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另一条是社会实践的趋势, 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相伴随的,是资本和劳动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当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到某种程度时, 社会变革就会发生,资本家就将成为自己的“掘墓人”,新的社会形态随之到来。

在当今世界,人类仍然生活在以资本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形态之中,新的社会形态的因素, 或许还在孕育和成长的初期,需要很长的历史积淀,才能形成巨大的经济社会变革之势。同时,资本或许并非仅仅属于某种固定的经济社会形态,并非只能构建出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资本和劳动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也或许会有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表现形态。但不论如何,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理论逻辑,特别是关于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内在关系的梳理和揭示,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其中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生命力非凡,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柄利器。

从“原子”商品的角度,回头看黄金,它就是一个商品。如果哪天,黄金完全彻底地退出了货币领域,各国的中央银行不再储备它, 各国民众也不再用它作为财富价值的保存品,黄金也不过是“还原” 为商品而已。作为商品,黄金有它自己的使用价值,有它自己的内在价值,也是所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物。为什么黄金现在还没有完全彻底地退出货币领域? 回答是,黄金目前还在相当的程度上承担和展现着货币的社会属性, 其中能作为价值贮藏是存在的主要理由。那么,黄金有可能完全彻底地“卸除”货币的社会属性吗?回答是,有可能,但那一定是以人类“发明”了超越黄金的某种东西, 能够更好地承担和展现货币社会属性为前提条件的。就现实而言,人类“发明”的相关东西,还只能承担和展现货币的部分属性,黄金退出货币领域时机未到。或者说,只要人类“发明”不了黄金之上更好的东西来承接和展现货币的社会属性,黄金就还会在货币领域里存在,而不是回归到纯粹的商品位置上。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