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文化的“兴观群怨”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0

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主要著作:《刘奇文丛六卷》《中国三农危与机》《贫困不是穷人的错》《大国三农 清华八讲》《乡村振兴:三农走进新时代》等十余部。

文化是指除了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先秦时代学习诗经就是纯粹的文化活动,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兴观群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深刻阐明了文化的四大社会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建设是其灵魂工程,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好文化的“兴观群怨” 功能。

“兴”而提升精气神

“兴”的本意是“起兴”,是指可以引发联想,激发思绪。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兴”的社会功能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点燃激情,激发内生动力。乡村振兴需要不断提升精气神,如果没有饱满的精气神,萎靡不振, 不思进取, 则什么事情都难干成。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爬过飞鸟难越的雪山,走过沼泽遍布的草地,靠的就是一股超越常人的精气神。通过典型事例宣传, 弘扬塞罕坝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点燃艰苦创业的激情。只有在实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的斗志,才能鼓足干劲,开拓进取,取得辉煌成就;二是造浓社会氛围。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战争年代,农村包围城市;建设年代,农业支援工业;改革年代,农民服务市民。乡村为城市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已经结束了以农养政、以农养城、以农养工的时代,进入城市和工业反哺农村农业的时代。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在享受高度现代化城市生活时,要更加关注低度现代化的农村,让全社会认识到城乡之间的客观差距,在俯视还是平视、还债还是恩赐、主动还是被动等方面的问题上重构思维方式,调整发展顺序,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只有在全社会找到情感的共鸣,有了浓厚氛围的基础上,各行各业才能力同心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共谋发展。

“观”而通晓政得失

“观”的本意是“观察”, “观风俗之盛衰”,是指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通晓社会发展变化规律,了解人民所思所愿所盼, 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观”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深入田间炕头,通过走访座谈,交流互动, 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乡村振兴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套用借鉴,因而需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我国农村地域性差异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不断加强农村调查研究,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制定正确的决策,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有一些离开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 对农村农业农民缺乏足够的了解, 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就会导致工作决策脱离现实。个别地方开展强拆农民房子的合村并居运动; 一些地方不让农民养猪,提出建设无猪县;有些村庄房子全用一套图纸,整齐划一,像座军营,这些都引起农民的不满。对此,只有常用听民声查民情观察社会,才能知政之得失、人心向背,才能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到事物的内在规律, 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需要强调的是,“观者” 需要配备四镜:“平光镜”防止风沙尘雾遮住眼睛;“放大镜”防止细节的疏漏失察;“望远镜”拓宽视野、展望未来;“显微镜”入木三分、洞察幽微。四镜并用,观物才真。

“群”而增强组织化

“群”的本意是“合群”, 让人有认同感、归属感,能够达到交流思想,统一认识,促进合作的效果。漫长农业社会孕育的小农意识形成了“私”的观念,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农民善分不善合,导致分散小农难以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群”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一是凝聚人心。文化应该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的凝聚点,能够反映共同体的情感,“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深刻地说明了只有凝聚人心才能做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乡村振兴,政府是引领者, 企业是助力者,农民既是受益者, 也是参与者、创造者,决不能让农民当旁观者。只有充分彰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农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向心力,乡村振兴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推进合作。农民需要“抱团取暖”, 组织化有助于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可以通过各类文体活动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尤其在经济活动中,可以对外维权, 形成合力,有效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谈判能力。对内监管,有效监督协会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遵守职业道德, 提高产品的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应借鉴乡村传统社会组织形式, 在党组织的指导下发育包括各类地缘性和业缘性组织,利用新乡贤、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发挥好乡村内生性组织资源的作用, 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能力,提升集体意识, 培育现代农民的公共精神,从而增强组织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目标。

“怨”而净化软环境

“怨”的本意是排遣不满, 通过针砭时弊,表达诉求,改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环境。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要畅通渠道,为农民表达诉求,倾吐心声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发挥好“怨”的社会功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重在疏不在堵,对于广大农民痛恨歪风邪气之怨,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之怨,针砭铺张浪费之怨等怨声, 要不怕怨,放开怨,鼓励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古代的怨, “一支烟一两油,一顿饭一头牛, 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今天的怨,中央“八项规定”就把人民群众的这个怨气彻底消除了。要以宽容的心态、宽松的氛围和宽厚的制度,对待农民的合理诉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与时俱进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信访工作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要引导农民用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避免出现一窝蜂的“赶大会,上大路,堵大门, 找大官”等非制度化甚至非法的利益诉求表达行为。针对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滥办酒席、沉迷赌博、不讲卫生、占道经营等一些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要采用戏曲、相声、小品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多种文化表现形式,扬善弃恶,褒美贬丑, 树正气,立新风。一方面通过鞭挞歪风邪气帮助农民排解怨气, 发泄不满;另一方面,通过弘扬正能量,激发他们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从而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乡风文明了, 陈规陋习自然就没有了生存土壤。

孔子的“兴观群怨”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文化的感悟功用、认识功用、教育功用和批判功用,这是文化功能的方法论,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深远。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应做好“兴观群怨”这篇大文章,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助推器。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