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侗乡之窗”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0

《中国发展观察》“微观中国·城乡之变”调研组

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县在实现脱贫摘帽之后,如何有效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怎样有序衔接乡村振兴?这是全国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县份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中国发展观察》“微观中国•城乡之变”调研组经过实地调研发现,作为侗族人口聚居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通过建立防贫预警监测机制、实行人口动态精准管理、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等一些列有效举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为少数民族聚居县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黎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重点帮扶发展贫困县,是全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的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了黎平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为实现乡村振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共贵州省黎平县委副书记、县长崔华明向调研组表示,黎平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多措并举,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并见成效。黎平县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即:建立防贫预警监测机制,实行人口动态精准管理,优化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深化扶贫协作,上下联动久久为功。崔华明对黎平县积极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具有黎平特点的乡村振兴样板村持有坚定信心。

中共贵州省黎平县委副书记、县长崔华明

摘掉贫困帽  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黎平之名,有着“黎民百姓、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该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全县国土面积4441平方公里,总人口57.96万,其中侗族人口41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1%,是全国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也是全省面积第二和全州最大的县。县内风光旖旎,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交相辉映,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森林覆盖率超过72%,被誉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森林氧吧”。

尽管黎平县山清水秀,但长期被贫困问题所困扰,曾一度成为全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的县。新一轮建档立卡以来,全县贫困村249个(其中省级深度贫困村118个)、贫困人口3.43万户14.21万人,综合贫困发生率28.57%。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2020年3月3日,贵州省政府公告批准黎平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10月,所有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降到0,3.97万人易地搬迁挪穷窝、换穷业、摘穷帽,成为新市民。至此,黎平县真正摘掉了贫困帽,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黎平县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组织保障”的乡村振兴新目标。依托资源优势,黎平大力发展“两茶一药”产业,力争实现产业兴旺,目前已引进久晟油茶、黎平青江公司等农业市场主体6家,茶叶、油茶、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26.3万亩、35.71万亩、14.23万亩,覆盖农户10.3万户34.25万人。为实现生态宜居目标,该县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十四五”期间拟投入资金2.5亿元,重点打造双江镇黄岗侗寨和中潮镇佳所大寨2个省级试点,高屯街道八舟寨、双江镇四寨大寨、敖市镇新寨屯村、德顺乡平甫村大寨4个州级试点,以及21个县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围绕乡风文明和治理工作,该县创新农村治理模式,引导完善规范村规民约,提高村民依法自治民主管理能力,破除陈规陋习,加快移风易俗,倡导时代新风。为实现生活富裕目标,激励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进而带强产业、带动致富。黎平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切实发挥引领农村发展“领头雁”作用。同时,黎平县深化与佛山市禅城区、中旅集团等帮扶合作,加强了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干部交流、项目建设等方面协作,持续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防贫预警监测  实行人口动态精准管理

黎平县在精准扶贫方面紧盯识别、施策、退出“三个环节”以及防贫预警监测,持续开展数据“大清洗”、精准“回头看”、精准再识别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漏评、错评和错退专项治理等,确保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退出精准。

抓好精准识别和退出,坚决不让一人漏评和错退。针对全县农村人口户户见面、全员核查、动态跟踪,严格按照“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脱贫程序和“两评议一比对两公示一公告”新识别或返贫程序,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和退出工作,并确保实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同时,通过动态排查,抓实动态管理,对疑似漏评、错退人口分别纳入预警监测,防止漏评、错退。

抓实精准施策,坚决不让一人掉队。根据“七个一批”分类施策,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对标“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因户施策、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以村为单位制定“一村一方案”,以户为单位制定“一户一策、一户一业”帮扶措施,做到了“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

抓细精准管理,不让一个指标错漏。针对所有建档立卡户实行“一户一袋”档案管理,逐户张贴“四卡合一”,做到“户有档、村有册、乡有簿、县有台账”,强化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建档立卡户信息,按季度完善建档立卡户、搬迁户“3+1”明白栏,做到实际有的、系统录的、墙上挂的、袋子装的、嘴里说的“五个统一”。

常态化开展防贫预警监测和帮扶。制定了《黎平县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工作方案》,对脱贫出列的贫困村进行巩固提升,对在2020年全面消除了致贫返贫风险的边缘易致贫人口和脱贫不稳定人口继续开展帮扶,对纳入监测的“三类户”,定期组织民政、医保、卫健、教育、人社、林业、农商行等各单位和部门统计和比对帮扶措施落实情况。

优化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 有效搭建扶贫经济基础

崔华明表示,优化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是黎平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在优化资金安排使用方面,2017年以来,黎平县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和衔接乡村振兴发展资金73452.2万元,目前,已批复项目3302个,实施项目3302个,并实现建档立卡户全覆盖。同时,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

在用好扶贫小额信贷助推农民增收方面,2017年至今,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898户,贷款金额158081.58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获得率47%,投放金额居全州第一,全部为自贷自用。

在完善项目库建设方面,该县坚持聚焦精准、群众参与、优先支持等原则,按照“村申报、乡审核、部门论证、县审定、省州备案”和“三公示一公告”要求,让项目库项目能够落地见实效,真正让贫困户通过实施项目脱贫致富,2017-2021年,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共建立县级项目库项目6809个,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和多轮次覆盖。

同时,黎平县持续做好项目后续管理,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黎平县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和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充分发挥资产长期效益。

深化扶贫协作  创建大扶贫格局

据介绍,黎平县始终注重用好帮扶资源,持续推动脱贫质量提升,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再上新台阶。

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黎平县是杭州市下城区、佛山市禅城区结对帮扶对象,结对以来,下城区与黎平县在高层互访、资金援助、项目援建、人才交流、招商引资、劳务协作、文化旅游、农特产品销售等诸多领域开展协作,明确帮扶工作目标。根据新的结对帮扶调整,2021年,佛山市禅城区与黎平县结对。结合黎平县实际,2021年申报东西部协作项目共13个,正在按照既定计划实施。

持续深化定点帮扶。2017年至今,中旅集团共计投入黎平县帮扶资金2067万元,实施项目22个;黎平县用好贵州省政协办公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大数据局、省红十字会、省农发行、州政协机关等定点帮扶部门资源,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上下联动久久为功 打造乡村振兴样本村

崔华明说,黎平县将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贵州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新”推动“四化”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1234”发展思路,坚持“四个轮子”一起转不动摇,结合黎平县“打造一城,创建三区”发展定位,充分用好5年过渡期,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围绕“三类户”常态化预警监测和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抢抓脱贫巩固“过渡期”政策,对标“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持续常态化开展“大排查”工作,确保真正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其所,饮水不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断健全完善监测预警和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实行动态监测,及时研判,对存在的风险点及时争取政策最大限度地开展“点对点”精准帮扶,全面消除风险,坚决杜绝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

围绕全力创建现代山地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加大主导产业资金投入。以农村产业革命为载体,持续转动现代林业和坝区产业两个“轮子”,将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资金和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两茶一药”主导产业,做优做特蔬菜、食用菌、生态禽畜、水产、木竹、“稻+”等特色产业;健全农业发展要素建设,将资金用于必要的农业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现代农业水利、冷藏保鲜和农业季节等设施,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动创建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区创建。

围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做好乡村振兴产业实施和扶贫产业、乡村振兴行业后续管理工作。加快年度项目实施进度,对到县发展资金,及时完成资金分配,将聚焦“两茶一药”主导产业和以黄牛为主的大牲畜特色优势产业,慎重选择实施主体,评估经济效益、风险状况等各方面因素,编制可行性高的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项目资产管理,针对不同资产类型,采取相应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做到科学管理,对扶贫资产确权、运营、后续管理及收益分配等,实行全过程公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将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所有权一次性确权到位,纳入国有资产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加大扶贫小额信贷逾期风险防控,联合县农商行、各乡镇(街道)进一步督促借款户按时偿还贷款,同时,按照相关政策要求,给予续贷、展期政策,确保做到“应展尽展、应续尽续”,切实将逾期率控制在1%以内。

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底前,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计划到2023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振兴初步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五大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初步探索出一条黎平县乡村振兴之路,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具有黎平特点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微观中国·城乡之变”调研组

成员:张玉雷 司马义 耿瑞蝶 马丽

执笔:耿瑞蝶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