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春天

0

车海刚

总书记出席并讲话,总理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到场……这样高规格的会议并不多见,两院院士大会正是其中之一,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与厚望。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总结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入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任务。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两院院士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没有举办,延迟到了今年。回顾前三次两院院士大会,“创新”是一以贯之的关键词,其重要意义被反复提及并不断升格:2014年6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2016年5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与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套开,习近平提出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2018年5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表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是在我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背景下召开的;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挑战,统筹“两个大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愈发凸显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这次大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提法——人们注意到,在“科技自立自强”前面,加上了“高水平”这个定语。

“科技自立自强”的表述,首次出现于去年10月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今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

从“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当中蕴含的逻辑关系是:作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表征及判断标准,高水平自立自强涉及经济、产业、科技等诸多领域;而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方面,理应也是高水平的。创新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密钥”,唯有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与产业、经济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方能从根本上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推进。

怎样才算得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考量:要有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高水平的创新文化和环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资源配置,还要有高水平的开放创新生态以及对全球科技治理的深度参与。毋庸讳言,跟世界科技领先国家相比,我们在这些方面仍有不少短板和弱项。为此,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实事求是、直面问题,针对科技创新长期存在的难点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可谓辨证施治、切中肯綮——诸如“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这些思路及措施在大会内外激起热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此次院士大会召开前一周,袁隆平院士辞世,引发全民追思。这是科研工作赢得尊重的直观体现,也是科技创新蓬勃向前的深层动力。在国家部委层面,贯彻落实中央推动科技创新的最新决策部署,一系列政策措施渐次出台。近日,科技部等六部门制定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其中提到完善适应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等;教育部则公布了首批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的高校名单,北大、清华等12所大学在列。

改革开放初期,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和邓小平同志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为标志,中国走进了“科学的春天”。新时代,创新被列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视作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三大战略协同发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的春天”已然到来。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