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季:“集团化作战”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

0

 

本刊记者 高妍蕊

温室大棚热气腾腾,红彤彤的草莓鲜嫩欲滴,绿油油的叶菜鲜艳透亮,各式各样的蔬菜瓜果琳琅满目,一片生机盎然,很难想象这竟然发生在一片盐碱地上。

不远处的服装加工厂里传来“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一车车土鸡从养鸡场运往市场; “ 巴扎日” 的集市上车水马龙……今日的克什拉克村一片繁荣景象,不禁让人惊叹:昔日无人问津的贫困村何以焕然一新?

扶贫先扶志,产业扶贫是亮点

“彭书记来到我们村后,带着大家种蔬菜、建卫星工厂、帮助村民就业,我家今年有3人有了工作,收入更是增加了不少。”村民阿卜力米提·阿卜来提感激地说。阿卜力米提口中的彭书记正是新疆工信厅驻莎车县克什拉克村第一书记彭季。

2018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信厅一级巡视员彭季带领新疆工信厅17名驻莎车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及17名高校教师赴莎车县展开脱贫攻坚。他任莎车县伊什库力乡克什拉克村第一书记、新疆工信厅驻莎车第一书记总领队、工信厅驻村党总支副书记。

克什拉克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距乡政府8公里,周边与6 个村相接, 有5 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62户,1457 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贫困人口732人,2014 年全村贫困发生率50.2%。耕地面积2021亩,人均耕地不足1.4亩。

彭季了解到,这里就业严重不足,村民收入以传统农作物为主,增收渠道单一,全村没有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全村没有一个工厂,是一个产业“空壳村”。农闲时间很多村民没有事做, 就业意愿也不强,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扶贫先扶志,只有帮助乡亲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大家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整村脱贫的目标。” 彭季说。为了确保脱贫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彭季组织多方力量, 成立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下设扶贫工作站。驻村第一书记担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扶贫工作站站长,并对小组内每一名干部制定工作职责,形成合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到人。

驻村第一书记、高校教师、工作队队员每人带领一名村干部, 开展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文化、学政策等活动, 通过现教现学的方式,增强基层力量,打造一支始终为村民服务的工作队。

针对部分村民就业意愿不强的问题, 彭季和“ 访惠聚” 驻村工作队、村“ 两委” 加大宣传引导, 利用周一升国旗、夜校培训等机会, 宣讲“一户一就业”的好处和优惠政策,利用多种途径营造脱贫氛围, 引导村民牢固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的信心,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理念, 激发了村民的致富动力和信心。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 就业是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了项目, 才有工作岗位, 就地就近就业才能持续。” 彭季说。他坚持整体“ 一盘棋” 理念, 带领17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7名高校教师积极探索“ 集团化作战” 的扶贫模式, 坚持理念共同遵循、决策共同商量、项目共同实施、成果共同分享, 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 先手棋” , 其关键是选准特色优势项目。在彭季的带领下, 克什拉克村通过发展服装加工、木材加工、养鸡和蔬菜大棚四大产业,以产业扶贫、转移就业等系列“就业扶贫套餐”推进“一户一就业” , 以项目带就业, 以就业助脱贫, 以脱贫聚人心, 蹚出了一条就业脱贫致富的道路。

彭季说,“ 每个产业都有其产业特点,有资金密集性的产业,有技术密集性产业,有劳动密集性产业等等,而扶贫产业必须盯住劳动密集性产业发展,精准聚焦贫困户脱贫和农民增加收入,让农民有幸福感、获得感。” 

从产业“空壳村”到产业“ 大户” , 如今的克什拉克村,已经基本形成四条主导产业链,就业人数愈千人, 扶贫产业成了农民就业的主渠道,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4年工资性收入占村民人均收入不到10%2020年达到60%以上,全村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产聚焦养鸡业和设施农业

养鸡企业和设施农业企业是克什拉克村最大的第一产业。2018年,彭季联合17位第一书记成立了众扶养殖合作社共同发展养鸡产业, 他们各自在所驻的村里选择3 5 名贫困户,进行合作社集中育雏、村民分散养鸡、合作社统一收购试点。合作社专门成立了养鸡项目部,还聘请了莎车县有丰富养鸡经验的养殖户负责养殖技术,项目部培育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专门对养鸡户进行圈舍建设、防疫、管理等全程服务, 1 8 位第一书记负责市场销售和对外协调工作。

贫困户艾麦尔·伊德热斯在政策引导和帮助下利用庭院养殖土鸡。他说,“家里养了400 多只土鸡,每只90元,去掉成本,利用冬闲养鸡能收入1.2万元。这在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2019年,合作社经资产评估后整体转给企业经营,17个村每村一个合作社入股,每年拿固定分红。

彭季介绍,“我们的养鸡产业不是每个村第一书记都去养鸡,而是新疆工信厅驻莎车县17 名第一书记联合发展养鸡产业, 由两位第一书记牵头主抓,其他第一书记不再发展小规模养鸡, 但都从各方面予以支持,整体‘一盘棋’。有的参与养殖、有的参与屠宰,有的参与生物有机肥生产,有的参与林果业,没有一个‘局外人’。” 

通过集团化式养鸡,每个第一书记所在村每年都从养鸡产业中得到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同时每个村都选择一批贫困户入股,分红按100%计算。众扶农业科技公司2018 年养殖规模达3 0 万只, 销售收入1100万元,2019年达到120万只,销售收入达到6000 多万元,2020年预计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短短两年时间, 创造了禽类养殖规模喀什地区第一的业绩。2018 年,众扶农业科技公司为278 户入股贫困户分红约2 5 万元,2019年,17个深度贫困村每个村从养鸡产业中得到5 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近400户贫困户入股, 分红收益达到100%,分红总金额突破140万元,2020年就业人数超过300 人,贫困户分红将大幅增加。

“我们养鸡场有一位年轻职工耳朵不太好, 找对象困难,当他拿到3000多元的月工资和6000多分红款时心情非常激动,当时新疆电视台记者采访他,问他对未来有什么想法,他说,要努力工作,好好养鸡,尽快找老婆生孩子。” 彭季说。“2020年,第一书记逐步退出,重点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内部管理全部交给企业, 主要考虑第一书记走后企业可持续发展。” 

克什拉克村设施农业在莎车县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彭季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发展,整体“一盘棋”,以集团化方式运作,尽最大化整合资源。

克什拉克村原有67座大棚, 以前由村民自己管理,由于欠缺管理技术,部分大棚的收入低,一些效益差的种植户逐渐放弃种植,先后有24座大棚荒废了。

守着大棚,却不能致富,这让村民们很苦恼。工作队第一时间找来了技术人员,给村民们传授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但很多村民还是有所顾虑,如果种菜哪一个环节出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有可能就种不好了,没有收入,大家都不敢种。

2018年,彭季与上海援疆莎车指挥部联系,引进上海浦莎农业公司, 通过土地流转方式, 将本村6 7 座传统大棚整体流转给该公司, 其后, 又分别将附近8 村、1 2 村传统大棚也流转给它, 当年流转大棚总数达到1 1 2 座,2019年又将吾达力克镇两个村的1 0 0 座传统大棚整体流转给该公司。截至2019 年底, 浦莎公司在莎车县流转传统大棚达5 0 0 座, 2 0 2 0 年达到800座。通过将大棚承包给企业统一管理,形成“市场化+大棚+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

企业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资金和市场化经营模式, 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木质化嫁接、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广泛运用,种植技术走在南疆前列,村民也受到了良好的职业培训和技术培训,学到了不少大棚种植和管理技术。村民艾买提· 买买提高兴地说:“我们除了种植西红柿外, 还学会了黄瓜、辣子、茄子种植技术,打算明年多管2座棚, 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村民阿依尼亚孜·阿不力米提家, 通过流转两座大棚, 同时他在大棚里当种植员, 加上租金,一年的收入有两万多元。

彭季说,“ 农民掌握技术后, 还可以回收大棚自己经营,企业的宗旨就是教会农民种植技术,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经营一片大棚,带动一片农民致富。” 

目前能够在大棚就业, 成了村民最高兴的事情。大棚就业的工人说的最流利的一句普通话就是“ 感谢上海” , 问他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他们说:“上海”, 问他们希望子女去哪里读书?他们也是说:“上海”。

二产建立卫星工厂,三产多元化发展

在卫星工厂的加工车间里,一号工位阿娜尔古丽·喀迪尔正忙着加工服装。她是克什拉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5月,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缝纫技能培训,现在已成为卫星工厂的熟练工。

彭季引进莎车宜台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在克什拉克村附近建设1500平方米的卫星工厂, 辐射带动包括该村在内的8个深度贫困村的村民就地就业。卫星工厂还配套建设了食堂、托儿所等设施,解决了企业和村民的后顾之忧。

彭季说,“ 我们还是全乡‘一盘棋’思路,一乡一品, 多村一业,不盲目引进同类企业,合力做大做强一个企业, 合力打造一个品牌。” 

他进一步介绍,自治区工信厅驻莎车第一书记分布在两个乡( 1 7 个村, 目前, 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了两个服装企业,都是采取‘中心工厂+ 乡村车间’的模式,即每个乡()选择一个村建设一个中心工厂,其他村建设一个生产车间,或利用闲置厂房进行生产,产品设计、展示、后期整理等都在中心工厂完成,乡村车间负责员工培训和简单粗加工。除此之外,卫星工厂还引进了木材加工企业,为村里72 位村民找到了就业岗位。

目前,两个服装企业都通过了国际验厂认证,订单饱满, 就业人数达到500人,拾棉花、春节、疫情期间,企业照常生产,人均工资持续增长。

贫困户萨丁·阿布都卡迪尔因为身体不太好,再加上家里老人行动不便,无法外出务工,进入扶贫车间4个月,他就赚了1万多元钱。他感激地说, “上班的厂子离家很近,非常方便,一天干八个小时,中午管饭, 一个星期还能休息一天,每个月2700元工资。” 

除此之外, 克什拉克村的第三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 村里专门建设了“ 克什拉克农贸市场” , 带动周边100多户商铺在此经营。每逢星期五是克什拉克的“ 巴扎日”,赶集人数在千人以上。西瓜、甜瓜、土鸡蛋、牛羊等土特产品在此集中交易, 包子、抓饭、拉面等特色美食吸引周边村民来这里消费。“星期五到克什拉克村赶巴扎”成为附近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动作。一批头脑灵活、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在这里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就业助力脱贫

尽管眼下是农闲时节,但克什拉克村的村民们却每天很忙,这与之前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彭季有一次入户探访一位老人问道:“我们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她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就业,过去我们村邻里关系不好,农闲时间大家没事干,说闲话的人多,经常有人吵架,现在都就业了, 也没有人说闲话了, 各忙各的,邻里关系变好了,大家也有钱了。”彭季听了后激动得那夜难以入眠,他说他是发自内心的高兴,甚至有一种治理有方的成就感。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喀什地区农村户均人数4.2人, 也就是说,一人就业可以带动4.2人脱贫。” 彭季说, 在扶贫项目选择上,克什拉克村立足南疆现阶段的特色,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首选目标, 把扩大就业容量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村党总支多次与企业召开座谈会,高度统一思想,要求企业增加就业、稳住就业。

2019年,四条主要产业链吸纳就业超过千人, 这一就业数字20 2 0年将实现大幅增长。2019年莎车众扶农科公司解决就业2 6 2 人, 其中近61%是贫困户,公司鼓励有技术、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户在自家院子养鸡,众扶农科公司统一收购,保证农户收益, 助力全县五个乡镇近3000名贫困人口增加收入。2020年, 公司主动吸纳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入股,提供超300 个就业岗位。2019年, 两户纺织服装产业稳定吸纳就业500人以上。莎车宜台公司工人月工资超过1400元, 莎车爱诺星公司月工资超过1600 元。目前上海和谱公司统一经营大棚8 00余座,可实现就业800人。

通过发展扶贫产业,贫困户出了家门进厂门,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并逐渐从农民转变为合格的产业工人。2018全村年实现了贫困户一户一就业, 2019年实现贫困户、一般户一户一就业,一户多人就业的达到40%2020年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就业。彭季说, “对于5360岁的年龄偏大的人员,我们组织成立一个老年服务队,帮助就业人员家庭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每星期劳动4天,月收入800元以上, 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 

“以前我们全家5口人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现在我自己每个月就有1800元的工资, 再加上大棚流转,一年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公司还给我们买了保险,真比起以前好太多了。”村民布麦热姆·阿卜杜赛麦提非常满足地说。

彭季认为,就业首先改变的是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后,思想观念、纪律观念和时间观念等都发生根本变化。就业后贫困户不仅能迅速脱贫,而且能够更快地融入现代文明。

以“集团化作战”为特色,市场化运作为前提

2018年,克什拉克村经过逐级验收如期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脱贫后的村民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如今的克什拉克村,村容村貌也发生巨大变化。村民全部拆掉过去土坯房,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安居房,搭起造型别致的葡萄架,挂满晶莹剔透的葡萄。院子里有蔬菜、栱棚、果树,后院有牛羊、家禽,“院子见绿,出门见花,走路过桥”成为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克什拉克村的脱贫攻坚取得如此成绩,是彭季和他带领下的工作队一步一个脚印摸索、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 集团化作战”扶贫模式,也为其他地区的扶贫攻坚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新思路。

谈到“集团化作战”工作经验,彭季总结说,其一理念共同遵循是前提。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论述和新疆自治区党委系列部署,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不“ 散光”,紧盯脱贫攻坚不放松, 坚持高质量脱贫不松懈。其二决策共同商量是条件。扶贫产业项目必须经驻村党总支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不允许每个村在项目建设上各自为战。一般项目上马前必须有可研报告, 广泛听取各位第一书记、高校教师的意见。重大项目必须报后方单位党组决策。其三项目共同推进是重点。扶贫产业项目必须坚持企业与第一书记共同推进, 必须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第一书记重点做好服务, 着力解决单个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一书记集中资源、集中人力、集中市场联合发展项目,不允许第一书记单打独斗,突出打造产业联合体,第一书记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上,也要有主有次, 既要保证人人参与,又要明确参与的边界。其四收益共同分享是关键。项目的收益必须保证村村有收益,重点向贫困户倾斜,项目收益分配方案要公示,必须通过县级扶贫办的检查。其五没有一个局外人是基本要求。“集团化作战”中不能有一个人掉队,条件好一点的村尽量照顾条件差的村,提倡每个第一书记一年为其他村办一件实事。大家在互相办实事当中增加友谊,交流感情, 从而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与此同时,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 坚持把市场化运作作为集团化作战的第一前提。彭季说, “ 市场是扶贫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和根本前提。我们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 始终把市场放在第一位。上项目首先考虑市场,没有市场的项目一概不上。我们坚持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 市场的问题主要由企业来做, 第一书记重点做好服务。在扶贫产业体制机制上, 我们有的产业是合作社起步, 迅速转为企业化经营,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扶贫机制的作用,以扶贫机制连接市场,与自治区多家扶贫单位签订产品销售协议。目前已经对接上海、广东、深圳、山东援疆前指, 把产品销住广东、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同时对接新疆重点企业,鼓励重点企业消费南疆产品,联合开展扶贫。

彭季说,“第一书记发展扶贫产业首先考虑的应是市场问题,以养鸡为例,在养鸡产业发展上,我们坚持签订多少合同养多少只鸡,没有合同的鸡一只不养。在设施农业发展上,我们抓住反季节的特点,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目前大棚蔬菜已销往上海、西藏阿里等地。服装产业主要是做外贸订单,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德国和中亚等地区。企业紧盯市场不放松,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企业把订单转向欧洲,近期又在国内签订大批订单。”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咬定扶贫产业不放松

克什拉克村的扶贫攻坚战取得如此有效的成果, 离不开领导班子、党员群众及后援单位的齐心协力, 更得益于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的齐头并进。

彭季说,“加强党组对驻村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再大的困难,只要单位领导重视都可以克服,再难的问题,只要单位领导重视都可以解决。我们第一书记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干,我们的身后有单位,我们的成败事关单位的形象。” 

2019年,新疆工信厅召开7次厅党组会研究部署“访惠聚”工作,厅班子成员36人次赴驻村工作队、扶贫书记村开展慰问、调研、帮扶。厅党组调整充实驻村党委班子,优化设置20个驻村党支部。

村党总支全面加强对企业发展的领导,坚持做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哪里,党建工作“触角”就延伸到哪里。村党总支与四户企业成立联合支部,事关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共同商量,互相支持。每个企业都设立工青妇组织,并常态化开展活动。村党总支坚持帮忙而不添乱,始终明确服务边界,着力解决单个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

与此同时,村党总支始终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的内部管理、市场化运作全部由企业完成,村里发展扶贫产业, 虽不是村干部亲自去经营,但必须亲自去服务。全村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乡党委书记带头亲力亲为,对企业的诉求第一时间出面协调。

克什拉克村的成功党建经验也为南疆地区的扶贫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彭季说, “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求地方干部全力做好服务工作,把企业引进来,还要帮助企业发展, 在帮助企业发展上, 重点做服务, 必须明确‘亲’与‘清’的关系。”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浆开动大帆船。” 在彭季带领下,“集团化作战” 的扶贫模式开启了克什拉克村的“春天”,将驻村第一书记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合力,增强了战斗力,但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进一步完善之处。

彭季说,“从村委会与企业的关系看,两个主体的价值取向有不一致的地方,需要加强协调沟通, 以脱贫攻坚的大局统一思想。从村委会的认知角度看, 思想认识统一是关键, 这种统一是制度约束下的统一, 是发自内心的统一。从实际效果看, 虽然五个扶贫产业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但辐射带动不够还有待增强。” 

对于未来全村的发展方向, 彭季说,“党总支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自治区党委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部署, 树立‘ 四个意识’ , 坚定‘ 四个自信’ , 做到‘ 两个维护’,聚焦聚力总目标,咬定扶贫产业不放松,持续用力, 久久为功。” 

对此,他认为应当在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持久发力: 一是稳住现有产业, 扩大扶贫成果。坚持把最大化惠民作为产业项目的首要目标,同时科学谋划体现莎车县优势、让村民有获得感、幸福感的产业。二是延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在养鸡产业下游发展生物有机肥、高端林果业。三是设施农业重在扩大规模,复制经验,选择部分技术水平高的农民自己承包大棚,让他们通过承包大棚创业,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严格按产业工人的标准培训农民,让他们更有自豪感、幸福感,生活更有尊严,激发内生动力。

【记者手记】

一腔热血注扶贫

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现年58岁的驻村第一书记彭季毅然决然地奋斗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 虽然两鬓已成霜,皱纹悄然爬上脸庞,但一腔热血注扶贫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他说,很幸运能够参与这场伟大事业,更无比激动见证这个伟大时刻。

他沧桑的背影不断穿梭在克什拉克村的小巷中,一步一脚印成功探索了“集团化作战”的扶贫模式,将产业“空壳村”变成产业“大户”,用“就业扶贫套餐”托起克什拉克村脱贫致富梦,用奉献书写了生命的价值。

克什拉克村的脱贫成功之路的最大亮点就是“集团化作战”。两年多来,彭季带领新疆工信厅17名驻莎车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及17名高校老师积极探索“集团化作战”的扶贫模式, 坚持理念共同遵循、决策共同商量、项目共同实施、成果共同分享,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先手棋”,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工信人的“看家本领”,咬定青山不放松,凝心聚力抓产业,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扶贫产业的带贫、减贫、益贫效益不断显现。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克什拉克村基本形成了四条主导产业链,其中,养鸡产业发展规模最迅速,创造了禽类养殖规模喀什地区第一的业绩。设施农业在莎车县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木质化嫁接、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广泛运用,种植技术走在南疆前列。彭季书记牵头发展的两家纺织服装企业都取得国际验厂认证,人订单饱满,疫情期间都在满负荷生产。

理念共同遵循,决策共同商量,项目共同推进,收益共同分享。“集团化作战”扶贫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是局外人。第一书记重点做好服务,着力解决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前期阶段,第一书记帮助开拓市场,集中资源、集中人力、集中市场联合发展项目,第一书记不会单打独斗,而是团体协作,突出打造产业联合体。同时,条件好一点的村照顾条件差的村,每位书记一年为其他村办一件实事,因此,驻村书记们在互相办实事当中增加了友谊,也增进了感情,从而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