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投资协定助力中国多边贸易关系提质升级

0

 

本刊记者 张 倪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历时7年,其间波折无数,终在2020年末尾如期达成。

北京时间20201230日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视频会议,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这是岁末年初让全球为之一振的消息。这份横跨欧亚大陆的投资协定,是中欧共同打造的一个新时代经济合作样板,具有里程碑意义。

压哨完成谈判 中欧敲定双边投资协定

从最初的双边投资协定(BIT),到如今覆盖面更广的全面投资协议(CAI),诚如中国商务部条法司司长李咏箑所言,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是一项全面、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协定。

平衡主要体现在,一是双方作出开放承诺的同时十分注重保留必要的监管权;二是双方既注重促进双边投资合作,也强调投资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主要体现在,双方致力于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达成了高水平的谈判成果。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方面内容。

互利共赢主要体现在,双方都拿出了高水平和互惠的市场准入承诺,所有的规则也都是双向适用的, 将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惠及中欧双方企业乃至全球企业。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趋势不断抬头,在这种背景下,中欧两大经济体如期完成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为全球释放出积极、开放、合作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全球信心。 

“在动荡的2020年底,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对中国而言无疑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是中国与欧盟经济和投资关系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表示,中欧投资协定是一个全面的投资协定,以往的投资协定往往只涉及投资,而中欧投资协定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等相关问题。它既与投资相关,又超越了投资。“制度性保护框架会给中欧双方的投资者带来可预期性和确定性。作为投资者,无论是去欧洲还是来中国,他们都能减少前期成本,投资过程更有透明度。协定出台后,对投资者的保护会更全面、更广泛。” 

诚然,与以往的投资协定相比,中欧投资协定有着前所未有的意涵。

“过去的投资协定,主要关注外资企业在国内能不能得到充分保护,当前的协定则是包罗万象,涉及投资自由化、公平竞争、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广义上的投资协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强调。

根据双方的联合声明, 中欧投资协定的英文全称为E U – 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可译为“中欧双边全面投资协定”。早在中欧谈判之初, 这份投资协定中并没有“全面”一词,从第24轮谈判开始,中欧双方决定将投资协定改为现有名称。

我们看到,投资保护、市场准入、投资监管、可持续运营发展是中欧投资协定的核心内容。与传统的投资协定相比,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主要区别是引入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体制,关注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推动高端服务业更高层次的开放。 

负面清单的管理体制,意味着只要是清单以外,都可以投资,使中欧双方的投资领域扩大,投资障碍减少。

“中欧双方是彼此重要的经济伙伴,欧盟对资本需求很大,而中国是新兴的资本供给实体。欧盟对中国有投资需求,中国也有投资意愿。有了负面清单后,投资者受到不确定因素影响会降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熊李力认为,中欧投资协定对双方都利好。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武特克(Jörg Wuttke)日前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如果“两大地区经济体能在这个贸易战的时代达成共识”,将是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事件。他相信,投资协定将会给欧洲带来裨益,有助于在欧洲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看来,中国与欧盟完成投资协定谈判,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其他国家不同体制探索寻求共识的一次有益尝试,可以为中国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贸谈判提供借鉴。“今后中国将会更多地参与高标准贸易与投资规则的制定,同时将积极考虑其他贸易伙伴的诉求,通过不断的经贸谈判, 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全球化健康持续发展。” 

“最终的协定体现了彼此的诉求” 

回顾来看,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从201311月启动以来,共经历了35轮谈判,其间几次错过原定希望完成谈判的期限。

谈判在最后阶段一度因市场准入、争端解决机制和劳工问题陷入僵局。外部因素加剧了谈判的不确定性。有欧盟成员国表示,欧盟需要更多的磋商,并希望美国加入; 美国当选总统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杰克·苏利文也公开表达了希望与欧方进行磋商的意愿。

“谈判进程与谈判频率、环境等因素有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分析认为,在2013年谈判启动之初,陷于欧债危机的欧方较为积极,希望通过这一谈判为欧洲企业和投资寻求更大的空间,但后来欧盟政策重点发生变化,难民问题和英国脱欧成为欧盟优先政策方向。2016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之后,中方的精力则更多放在了中美贸易谈判上。

“负面清单作为中欧投资协定的重要内容,双方直到20187月才首次交换负面清单。而今中欧双方都意识到,谈判不能再拖延下去, 双方需要加强合作。”熊李力认为,对推动谈判进展,中欧双方都有着迫切性。

在熊李力看来,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倡议,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的中欧峰会,双方达成共识尽快开启BIT谈判。2020年下半年,双方谈判进程加快,正是在德国任欧盟轮值主席期间。欧盟推动中欧投资协定体现的是欧盟整体诉求,但其中,作为现任轮值主席国的德国, 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欧盟的核心国家,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出口国,且比欧盟中小国的投资能力更强,中国是德国全球投资视野中的重点对象。” 

对欧洲而言,与中国签订投资协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欧洲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19 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几近停滞,GDP 增速仅为1.2%,创下6年新低。2020 年,疫情的冲击导致欧盟经济雪上加霜,全年预计负增长8%,其亟需找到新的增长点来提振经济。而放眼全球,能够有效拉动欧洲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当中,中国是不多的选项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称,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经济将增长1.9%, 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如果对欧洲打开投资大门,欧洲的很多跨国大型企业将获得新一轮的增长空间,欧洲很有可能逆转近年来的经济颓势。

“在英国脱欧、美国打压的情况下,欧盟需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而中国可以为其提供所需的市场机会。中欧投资协定将这些机会锁住,将合作机会转化为欧洲发展的红利,欧盟也是乐见其成的。”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

除经济因素外,欧盟推动谈判,也有战略层面的考量。熊李力分析,在美国政权交接的当口,美欧关系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美欧之间的经贸措施还不明朗。而加强和中国的投资关系,对欧盟来说,是很好的避险措施。“欧盟迟早要跟美国谈经贸,如果在此之前跟中国达成投资协定,将优化欧盟对美国的博弈谈判地位。” 

对中国来说,如何应对美国的打压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呼唤更高水平经济开放的阶段。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表示,无论是已经签署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还是加速推进的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抑或是“双循环”战略,中国都在不断深化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这其中,当然包括对欧洲投资的开放。

英欧“分手快乐” 结束将是新的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中欧投资协定达成的六天前,欧盟和英国终于在2020年平安夜之际宣布达成了“脱欧”贸易协议,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硬脱欧”局面得以避免。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记者会上坦言感到“解脱”,说“结束是另一个开始”;英国首相约翰逊笑容满面,双手竖起了大拇指。

英欧未来关系谈判自20203月启动以来,“deadline”被一拖再拖。早在96日,约翰逊就向欧盟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欧必须在1015日欧盟峰会召开前达成协议,否则英国将放弃谈判。但峰会结束后,约翰逊就撤回了这一誓言。

129日,约翰逊到访布鲁塞尔,与冯德莱恩会晤,但没能解决分歧。双方商定于1213日前作出最后决定,但这一“最后期限”又因渔业和公平竞争环境等“根本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被再次错过。

在短短10天左右,谈判能够峰回路转,究其最主要原因,还是达成协议符合双方利益。

如果英国“硬脱欧”,那么202111日起,英欧双方贸易关系将重新回到世贸组织框架内,需要重新实施边检、征收关税,导致贸易成本大幅增加。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考虑到英国最近疫情缠身,经济面临严重衰退,一旦真的“硬脱欧”,后果有多严重可想而知。而欧盟同样承担不起与英国彻底闹翻的代价。

“因此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意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陈新表示,从表面看,英欧谈判中,代表27个成员国的欧盟似乎是实力更强的一方,但实际上对脱欧立场坚定、态度强硬的英国的谈判地位更高。欧盟一直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利益的复杂纠葛削弱了其谈判地位。在此情况下,双方在最后一刻达成妥协就在意料之中了。

英国《卫报》称,包括附件在内,英欧达成的这份协议长达2000 页左右,将经双方批准后生效。

另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公告, 协议核心为一份“欧英自由贸易协定”,覆盖欧英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竞争、禁止国家援助、税收、交通、能源、渔业乃至数据保护、社保协调等方方面面。 

放眼未来的英欧关系,专家普遍认为,“脱欧”并不会影响英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紧密性,在协议脱欧的基础上,只会增加今后英欧经贸合作的可预期性。今后的英欧关系会呈现出一个健康发展的态势。

与此同时,专家预测,在与欧盟完成谈判后,英国将开始构建全新的贸易协定架构,包括积极开展新的自贸协定谈判。其中,与英国长期以来关系特殊,且不存在重大谈判障碍的美国,最有可能成为英国的优先对象。当英美贸易谈判完成后,中国作为英国在欧盟以外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或将成为英国商谈新自贸协定的重点。

“过去在与英方经济学界进行的频繁交流中,我们发现,‘脱欧’前的英国在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方面持非常积极的态度,欧盟整体却一直是消极姿态。因此可以预见,英国在成为‘自由身’之后, 由中英双方签署的自贸协定很有可能会提到日程上来。”王海峰表示,英国是一个重商、重视国际贸易的国家,尤其在国际贸易领域有着很强的竞争力,而且英国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基于此,预计未来中英关系或将比中欧关系走得更快。

巩固深化开放定向 中国多边贸易秩序走向丰富

回看整个2020年,从年初签成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11月中旬正式签署的RCEP,再到年终收官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些重要协议的达成,使得中国同美国、中国同周边国家、中国同欧盟这三组最重要的贸易纽带为之抖擞,迈入新程。至此,中国与世界三大经济圈中的两个关系都得到了巩固,亦使得我们在未来经济全球化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尤其是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 不仅使中国自2020年初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率先达成以来对欧盟所作出的“中美协议的达成不以其他方利益的减损为代价”的重要承诺得以证成,更向全球昭示: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无论其国家规模大小、政经能量几何,都能在与中国的互动中找到合适位置,参与和分享中国深挖改革开放潜力的机遇。

我们相信,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不会是中欧关系前行的“天花板”。下一步,双方还有必要尽快开展中欧自贸协定的联合可行性研究,在2021年这一“复苏之年”,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加紧筹谋可为双方对话提供制度性框架的《中欧合作2025战略规划》,为下一个五年的中欧对话合作提供制度性框架。

除此之外,在中欧投资协定落实的过程中,也可以预见,无论是在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完善或争端处理机制运作的过程中,还是在欧方尤为看重的环保及劳动条件、防止强制技术转让等问题上, 不免还将有一些认知分歧会在实践中陆续展现,有待逐步解决。这需要中欧双方在接下来数月间坚定信念,不断向前推进。

于中国而言,一个团结、稳健,在国际多边舞台上积极发声的欧盟,有助于世界格局的平衡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通过中欧协定谈判的过程,中国已经用自己的实践说明中国尊重欧盟整体性的一贯原则,清扫了过往几年间欧洲政坛一度流传的“中国分化欧洲论”疑云,与新一届欧盟领导层及德国、法国等主要国家密切了战略沟通, 用更多的对话避免了误解和对抗, 在尊重彼此不同的基础上,争取相向而行,解决分歧。 

无论是RCEP的签署, 还是中欧投资协议谈判的完成,可以说,中国的多边贸易秩序正更多地走向丰富。一系列重要协议的签订,极大丰富了中国在自贸协定领域的实践,让我们在多边贸易关系走向成熟的道路上,更加笃定、努力地前行。

在采访的最后,谈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多边贸易关系发展重点与方向,王海峰给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2021年大概率仍会延续去年因疫情使世界经济陷入的特殊环境,从长远看,中国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完善多边贸易体系框架。

其次,正确认识和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2020年一系列重要经贸协议的签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得益于我们国内的对外开放。今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我们既要重视国内的循环, 更要重视国际的循环,应通过国内的开放来更好地支持国际合作,把“双循环”的发展战略真正地串联起来。

再次,随着美国总统的换届, 全球贸易谈判很可能会由过去几年的低谷转为复苏态势。世界各国应共同努力,借助疫情所创造出的“窗口”,寻求更多合作。中国也应积极地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搭建合作框架。

最后,待条件和时机成熟时, 应尽快促使印度回到RCEP框架内, 同时中国应将加入CPTPP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021,全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展望未来,我们坚定地相信, 通过不懈努力,中国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开放,中国经济会更具活力,我们会与更多国家在经贸合作领域建立起更多合作。这不仅是符合我们长远利益的,更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宗旨相互促进。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