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不差钱”贻误“稳外资”大计

0

张国云

时下的“六稳”工作“六保” 任务,是国之大计,我们对此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和担当,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有几次讲学时, 遇见有人问我:时下,坊间资金炒股全球股市不景气,存银行利息没有吸引力, 买房受限于政策,投资又苦于找不到好项目。

这个时候,如果你说要加大利用外资,好像容易引发人们误解。我们不是“不差钱”吗,怎么还要“稳外资”?

猛一听,似乎很有道理。

没错,外商投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助推工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推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等;外商投资还能够提供资金、先进的技术、机器设备、管理经验,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财政税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等。

非要说消极作用,一般认为外商投资企业会对民族工业、经济安全、产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产生挑战和威胁。总体看,外商投资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外资对中国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消极作用。

千万别忘记,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成就取得的重要秘笈。我国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逼近100万亿元,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当世界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 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中国政府的确“不差钱”,但是中国政府仍然积极吸引外资。除了上述提到的外商投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引进外资是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抓手。

或许,“ 引进来” 就是中国“以开放倒逼改革”的重要手段。尽管外商投资对于中国经济产业发展的“资金”补充作用渐渐降低, 但是“外资”不单纯是“资金”, 其背后蕴含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管理经验、知名品牌、国际供应链条和销售渠道,特别是引进外资所形成的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公平的市场竞争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政府继续大力引进外资,是不是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是不是有利于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发展,是不是有利于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 是不是更有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最近一段时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上升, 部分国家开放政策逆转,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特别是近期,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码, 频频以单边举措对贸易伙伴进行威胁、施压和制裁,甚至从2018年7月起对中国大打“贸易战”,严重违背WTO规则,动摇全球贸易体制根基,势必会冲击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的正常发展。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们绝不能被眼前现象所迷惑,必须看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联系的不断增强, 必然推动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客观上会加速突破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促进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

第一,面对全球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是开放还是封闭? 已经成为我们首要的抉择。

当前,新冠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经济同步衰退,复苏之路“道阻且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莫非“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当人类再次站在抉择路口时,中国人将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因为开放合作,这是中国的承诺,更是中国的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

——市场开放在加快。在2019 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扩大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开放的基础上,6月24日,中方又公布两个“负面清单”2020年版,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制造业、农业领域的开放水平。

负面清单的持续“瘦身”成为中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全面开放的有力见证, 更向世界释放出面对疫情冲击中国将持续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强烈信号。

2020年2 月16日,滚装货船“劳拉”轮驶入海口秀英港,这是海南自贸区政策实施以来的首艘汽车外贸船。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全面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 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

自贸试验区建设也紧锣密鼓地展开。在2019年8月6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起航基础上,当月中国自贸试验区“大家族”增添6个新成员,花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六省区。

——扩大进口在加力。2020年1月1日起,中国再次下调部分商品进口关税,对包括日用消费品、重要药品、先进技术设备等850余项进口商品开始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惠及多个国计民生领域。

疫情压力之下,今年第三届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将在去年进口博览会成果丰硕的基础上, 共有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800多家企业参展,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2020年企业商业展签约展览面积已超过规划面积的90%,部分展区“一展难求”。

——营商环境在改善。2020 年第一天,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正式施行,全面确立了对外资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法治保障。

中国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世界有目共睹。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较前一年第46位大幅提升。

——平等待遇在推进。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资金安排、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应依法平等对待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

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开放包容的中国经济正焕发出巨大的磁石效应。美国荣鼎咨询集团日前发布报告说,外资在华并购热情持续高涨。2020年前5个月,外资在华并购金额达90亿美元,10年来首次超过同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

—— 经贸谈判在不断进行。2020年6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部长级视频会议举行,与会各方决定致力于年内签署协定。之前在2019年11月,RCEP谈判取得重大进展,15个成员国结束全部文本谈判及实质上所有市场准入谈判。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上,中欧领导人重申致力于在2020年达成中欧投资协定,同意将尽最大努力尽快就公平竞争方面的规则达成共识。

第二,面对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有所萎缩,我们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估计2020年“稳外资”已经不是问题。

“引进来”就是吸取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运用到国内相同或相近的领域,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加快先进技术和生产力的本土化;而“走出去”,就是在“引进来”的基础之上来实现的,充分发挥“引进来”的积极推动作用,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才有实力“走出去”。具体就是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形式, 与外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目前外商投资对中国的信心是有向好变化的。年初一些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缺乏信心,甚至有转移投资或者减少投资的情况。经过历时两个月的举国努力,中国不仅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还开始对其他国家展开援助,在向世界充分展示我国的制度优势的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外商投资最安全的国度之一。

这真是“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今年“两会” 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推进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近几个月外贸有所回稳。当前疫情仍在全球流行,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下一步外贸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对此必须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要聚力“六稳”“六保”,坚定发展信心,积极应对困难挑战,着力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外贸方式,推动外贸促稳提质,为保就业、稳经济提供支撑。

——积极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近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也出现了结构调整,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部分外企搬离中国,而服务业、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外企进入中国。近两年新设外企的数量和增速,以及各大跨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实际行动都说明了,中国吸引外资还有很大潜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更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生产基地。这就要求我们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2020年第一季度,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和东盟的货物贸易总额增长6.1%, 突破1400亿美元,东盟第一次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可见“一带一路” 建设是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一带一路”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而且涉及众多产业和生产要素,将释放巨大的发展机遇,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和坚定捍卫者。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正在和将要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加强海关、税收、审计监管等领域合作,建立共建“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加快推广“经认证的经营者” 国际互认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第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跨国投资带来巨大冲击,我们如何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制度型开放上给我们提出要求。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形势,中国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展现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也表明了中国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20年6月23日我国分别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自2020年7月23日起施行。这次修订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 展示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的决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深入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开放水平。2019年出台的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在法律法规层面正式确立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统一列出禁止或限制投资的领域,负面清单之外给予外商投资国民待遇。

2017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分别由93项、122项减至40项、37项,在金融、汽车等行业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提振了外商投资信心。2017—2019年,在全球跨国投资连续下滑的背景下,我国吸引外资分别达1363亿美元、1383亿美元、141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稳中有增、稳中提质。

与2019年版相比,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 提高了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开放水平。其中,全国负面清单由40条减至33条,压减比例17.5%,还有2 条部分开放;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由37条减至30条,压减比例18.9%, 还有1条部分开放。

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进程。在金融领域,取消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基础设施领域,取消50万人口以上城市供排水管网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规定;交通运输领域,取消禁止外商投资空中交通管制的规定,同时调整了民用机场条目的规定。

放宽制造业、农业准入。制造业领域,放开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取消禁止外商投资放射性矿产冶炼、加工和核燃料生产的规定;农业领域,将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须由中方控股放宽为中方股比不低于34%。

继续在自贸试验区进行开放试点。在全国开放措施基础上,自贸试验区继续先行先试。在医药领域,取消禁止外商投资中药饮片的规定;教育领域,允许外商独资设立学制类职业教育机构。

笔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还了解到,制定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总的方向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扩大外资市场准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高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 推进制度型开放。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完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规则,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负面清单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修订不新增或加严对外资的限制,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发挥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继续在自贸试验区进行扩大开放的压力测试,在一些领域的开放上先行一步。

——在扩大开放的同时维护国家安全。要按照外商投资法要求, 做好投资管理工作,统筹兼顾开放与安全。

第四,面对扩大有效投资,我们为什么强调从“引资”到“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进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正是“明镜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吸收外资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979—1991年的起步阶段, 这期间中国年均使用外资的规模一直在50亿美元以下,但是增长的趋势很稳定;1992—200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外商投资增长迅速, 当年就超过了110亿美元, 2000年为407.15亿美元;2001— 2008年的稳定增长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WTO,外商投资规模和增速迎来了新一轮的高峰,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际吸收外资流量超过千亿美元大关; 2009年至今的低速增长阶段,个别年份甚至为负增长。

经过疫情的考验,各国的投资者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放缓,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中国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

我们相信,蓬勃发展的中国大市场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不会因一场疫情而改变。目前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极大地改善了地方经济社会环境。我国在实行招商引资的这些年,经济不断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是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相对缓慢时期,要“六稳”“六保”,就必须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再向“引资+引技+引智” 转变。

所以,当前我国吸收外资, 更加强调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作用,欢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生态环保以及其他新兴技术产业的外资企业投资。

这不仅对于东部沿海城市如此,对中西部也形成日渐明晰的趋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需要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人才和技术,这样的项目也才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尤其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

同时,完善稳外贸稳外资的新政。坚定不移推出更多扩大开放的举措,推动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 在不断深化制造业开放的同时,扩大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开放,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鼓励和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让中国成为更多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鼓励引导多元投入建设海外仓,加大对带动中小企业出口的外贸服务平台的支持,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

改革措施千万条,企业感受第一条。在这里,外商投资法尤其凸显了对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和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现了我国以法治手段,营造便利、高效、透明、平等、公平的外商投资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的行动自觉。如何做好企业的“店小二”,政府不仅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更要“帮人难处、成人之美”。

说了这么多,信心比黄金更珍贵。“稳外资”作为我们体察“国之大者”的过程,就是要求我们凝聚共识、凝聚力量的过程。毕竟我们曾万众一心战胜过疫情,相信如今也定能万众一心拨云见日,破浪向前。

作者系浙江省发改委副巡视员、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