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社会对其影响的讨论。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电动汽车的兴起预示着交通行业的未来趋势。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环保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改变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远程办公的普及引发了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新思考。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紧迫问题。
  • 可持续消费和环保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
  • 移动支付的普及正在改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和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
  • 生物技术的进步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能。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电子竞技的崛起为体育娱乐领域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热词2020

    热词2020

    0

     

    车海刚

    时间,又一次开始。2020年,如约而至。

    这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年份。新年一开场,就展现了它的非同寻常。

    未来三百多天,还会发生许多事情——有的可以预见,有的则可能出乎意料。它们将不同程度地改变世界、改变中国,影响我们的生活。

    己亥庚子交替,在中国传统中是新一纪的肇启。在此,我们梳理一些想得到的“热词”,为2020年勾勒一幅大致的图景。

    ——全面小康。

    “小康”语出《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概念来描述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愿景。四十多年来,小康社会理论不断丰富和深化,建设目标逐步明确并提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今,我们站在了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诸多衡量标准,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主要标志。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比“小康”更重要也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是指发展水平,“全面”是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还要看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一个需要锲而不舍、接续奋斗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阶段性目标,不是我们的终点。

    ——脱贫攻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脱贫攻坚战,因此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020年,则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中华民族从未如此接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千年梦想。截至2019年底,全国还剩下5%左右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10%左右的贫困县没有摘帽。国务院扶贫办已表态,2020年要对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在此过程中,务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十四五”规划。

    用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接力落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这是一条宝贵的“中国经验”。著名经济学家陆百甫2019年接受《中国发展观察》专访时表示,回顾新中国的70年,远期有战略,中期有规划,年度有计划,三者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是中国经济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的重要原因。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奠基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同时,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与挑战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如何谋划好、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是不小的考验。

    ——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升到更高位置,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根据《决定》描绘的时间表,国家治理现代化“三步走”与整个国家现代化“三步走”进程相对应。2020年无疑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年。从各地召开的“两会”看,省域治理现代化、市域治理现代化等表述频现。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治理现代化体现于细节中,需要科学决策、精准设计、有效实施。最近在ETC推广中出现的乱象,可作为解析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样本。

    ——民法典。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语)历经60多年的酝酿、挫折和期盼,新中国首部《民法典》终于呼之欲出。2020年3月,民法典各分编将与此前出台的民法总则“合体”成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颁布实施民法典,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布局。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项权利,都将在这部1000多个条文的法典中得到确认与保护。

    ——民营经济。

    新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意见》重申了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度与取向,并以中央文件的高规格提出若干政策措施;中央各部门近几年也连续出台相关文件。这些政策宣示为遭遇困境的民企带来福音、注入动力,2020年民营经济可望迎来企稳向好的新局面。

    ——城市群。

    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点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外,提出“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新年伊始,又从中央财经委会议上传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提法。地方层面,则有山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培育发展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等新动向。城市群、都市圈正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攻方向。

    ——数字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20年重点工作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赫然在列。尽管对数字经济的定义尚存争议,但数字经济代表未来已是各方共识,“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则被认为是驱动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领域。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明确为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必然助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2020年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经济元年”。

    时光流转,岁月不居。2020年,家国梦渐行渐近。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让我们只争朝夕写历史,不负韶华启未来。

    Visits: 3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