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减负

0

杨良敏

在生活中,有一个词能给人带来一种愉快和欣慰的感受,并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

这种美好的感受起于“负”,关键在“释”。

“负”,包围着生活,无论是活跃其中的人还是企业,乃至管理社会的权力机关,都有不同的压力和负担,只是形式和内容不同而已,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物质的,有的是精神的。正是这种多维的负重结构,构成了立体的、平衡的社会支撑体系。

但是,这种平衡是相对脆弱的平衡,其能否维持长久取决于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背负的压力(向下)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向上)是否匹配,能否实现一种均衡或者向上的承受能力大于向下的压力的状态。均衡状态是最大考验,也就是承受能力的极限,是临界点,超越这个临界点就可能出现负面后果,要么人被压垮,要么企业倒闭,要么管理机构失灵。这个点难以准确把握,需要在密切关注动态变化中做出预判。当然,有一种因素会对判断产生干扰,那就是超越临界点之后“弯而不折”,也就是受力物的“韧劲”。在危急状态下,这种韧劲会产生保护性支撑,但不能过度消耗,如同弹簧也有失去弹性或者崩断的两种极端情况出现。

从人来说,负重前行是生活的常态。在成人方面,各种支出,如房租房贷、医疗费、赡养抚养费等等有形负担,都是在自身收入水平支撑下寻求平衡,这些可预见的负担容易承受,一旦遇到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如大病大灾、破产失业等,就会陷入困境,甚至可能被压垮。在未成年人方面,沉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孩子的身体和灵性,课内作业加上各种课外班,让大多数孩子没有时间玩耍,失去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从企业来说,其运行主要关心两件事,一是成本,二是利润。其中,最大的负担就是税收和社保支出,有的还要加上融资成本。纳税是必须承担的义务,赚钱天经地义。也就是说,有利润才是一个企业存在的价值和前提。努力提高收益、减少成本是企业基本的管理之道,一旦收益不能覆盖成本,企业就要关门。

从管理社会的权力机关来说,每一级都有压力,并且从上往下逐级传导。应当说,越到基层压力越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项工作、每项任务都要对应上级某个部门,承担一个又一个责任。由于人手紧张,光是应付不同部门的督促检查,就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甚至无法集中精力抓主要工作,深受形式主义之害。这在基层相当普遍,干部苦不堪言,身心压力与日俱增。

可以说,每个主体都是在负重前行,同时又在努力寻求减负释压。

如何“释”呢?在于两方面努力,一是主动减,二是外部帮。

从主动减的角度,不同的主体承受压力不同,着力点也就不同。就人来说,不仅要努力拓宽收入来源,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增强支付能力以减轻有形的压力;同时,注重身心健康,保持乐观向上的姿态,控制过度膨胀的欲望,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地安排有支付能力的发展项目,尽量少做不切实际的、高风险的投资,以减轻精神压力;同时,妥善安排好孩子的教育,因材施教,不要过度挤压孩子的课余空间,增加阅读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比盲目穿梭于各种课外班之间要有效且重要得多。

就企业来说,要开源节流并举,提高管理的能效,降低成本,堵塞漏洞;同时注重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不断创造更高的利润,这是企业发展的王道。企业投资需要科学决策,避免拍脑袋跟风,精于主业,心无旁骛,着力控制风险,忌盲目铺摊子、好大喜功。这是企业减压的最好办法。

从管理社会的权力机关来说,负有双重职能要求,既要在主动减的方面做出努力为自身减负,又要在为人、企业和社会减负释压方面提供外部帮助。这是社会运行规律的要求,更是全社会的托付与期待。就其本身来看,需要瘦身革命,一是减少内部层级,尽量扁平化,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协调,提升运行效率;二是社会事务不要大包大揽,适宜放给社会去管的要坚决放出去,不要贪恋机构权力,同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三是重在给基层减压,真正落实“基层减负年”的各项要求,抓住主旨和关键,避免离市场和群众最近的部门,成天在念文件的虚功中耗费时间,在迎接各种督查检查中浪费精力,以过程管理和结果导向相结合,更加注重结果,力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搞垮基层的战斗力,给基层干部更多关爱、更高待遇,真正激活基层,搞活基层,促进基层健康有序发展,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就外部帮来看,减税降费是最现实的支持。无论是企业还是人民群众,对税费负担都有切身感受。近几年来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受到欢迎,就是回应了社会的诉求,比如,个税领域的赡养老人、大病、子女教育等专项扣除,以及即将实施的增值税下调、单位缴纳的社保费率降低等,都是有力的政策举措,需要进一步落实。而且,税制改革需要继续推进,完善税制结构,使之层级更少、更简明,在全社会税负下降方面继续挖潜。只有把人的压力减了,使之更加健康愉悦,把企业的压力减了,充分激发其活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和财富,把政府的压力减了,社会管理更加有效了,才能为人与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当然,这需要设计一个减负评估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漏洞,不断完善,使政策更有效、措施更有力,从而真正达成发展目标,赢得更好的未来。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