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福祉作为最高追求

0

 

杨良敏

时间匆匆过,人生变中求。求什么?过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这是无数普通人内心朴素而真实的诉求。

幸福的标准各有不同。网络上有个流行的段子给幸福定义有点意思:家里没病人, 牢里没亲人,外头没仇人,圈里没小人,身边没坏人,办事有熟人。做到这个其实并不容易,仅仅第一条就很难。人常说,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没错,不生病这个标准有点高,但如果生了病有药可治、有钱支付,生病前还能预防,就是家之幸事。

最近,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走红,让无数观众泪流满面:有药可治但支付不起,国外仿制药价格低廉却要靠冒险“走私”。电影作为文艺作品,其情节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现实民生。虽然拍摄于几年前,但这一问题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得到解决,至今仍是癌症患者心中的痛,也是李克强总理十分牵挂的民生大事,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还为这部电影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有评论说“降价、保供”两个关键词直击民生痛点,也赢得了民众的由衷点赞。政府就应该正视民意诉求、回应社会关切。

多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成为降低生活质量、蚕食幸福感的“癌细胞”。还有不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现实拖累。从根本上说,如果不能解决公众健康问题,再得力的扶贫措施都难以真正长效维持。健康是抵抗贫穷的有效抗体,只有拥有健康,才能在奋斗中获得自主的、可持续的力量来改变人生。而健康的维护,需要得到良好的公共医疗服务供给,需要有效的医疗卫生体制构成强有力的支撑。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相关主体都要得到有效激励和约束,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健康的守护神,这是最大的民生。

对此,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者,肩负着重要责任。这需要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真正把百姓的诉求放在心上。值得警惕的是,在实践中这一事业总是会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干扰,执行层面不经意间就偏向了市场化而忽视了其公益属性,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医护人员的业绩评价、患者就诊被导引到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上来,从而加重患者负担,还导致药品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疗效赋予老百姓的获得感。而在药品审批及流通等领域,商业贿赂的毒瘤不仅败坏正常生产流通秩序,而且转嫁腐败成本、危害群众健康。原国家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就因收受贿赂违规审批,擅自降低标准,甚至让假药过关,导致十人死亡、多名病人肾功能衰竭的恶性注射事件的发生,影响极其恶劣,最终为承担罪责而被处以极刑。这是政府痛下决心,为死去的冤魂祭奠并发出最强警示。但是,还有以身试法者,这比药贵、难买还要恶劣。

作为普通人,能健康地生活是最基本的民生诉求。而住房、教育和医疗一起被称作新的“三座大山”,的确已是城市“移民”,尤其是新进入群体难以摆脱的重压,使之成为艰难爬行的“蜗牛”,这也是典型的民生之痛。

从住房来说,“居者有其屋”是每个人的梦想,即便不能拥有但也希望能住得起,并且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租购同权真正落地。而现实总是让人充满无助感,房价在螺旋式上升,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乃至四五线城市蔓延,就在政策加大调控力度使之稳中有降之际,租金却在接棒上涨。房价(租金)收入比,提示压力指数一直在提升,如果只能要靠信念和意志来坚持,那就是对追求平凡幸福的奋斗者的不公。奋斗者需要鼓励,也需要帮助,更需要制度性的长期激励。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无数奋斗者的劳动和创新注入活力,失去他们或者缺乏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城市就难以看到它的未来。

从教育来说,能让子女教育问题公平有效解决,尤其是非户籍人口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落实异地参加中高考并平等享有普通高中和大学录取的权利。各种限制,比如要求非本市户籍夫妻双方必须在同一城区缴纳社保才能让孩子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就是一种不公平的歧视性条款,由此导致家庭被人为分割、陷入异地生活的困局,对家庭对孩子都不利。让家庭和谐、孩子健康成长,是一个普通人的诉求,回应这种诉求是人民政府为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举措。

正如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所说,真正的大国重器是小民琐事。为此,务必要把人民刻在心上,将民生福祉摆在优先位置,以人民的期待作为政府努力的方向,以民生诉求作为政府工作的内容,让人民群众成为民族复兴伟业最坚定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坚强后盾,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共赴现代化的新征程。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