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敏
城市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更大的空间盛下自己的梦想。
梦想有着无穷的魔力,它让亿万人民为之不懈追逐,风雨无阻。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机遇,滚滚洪流推着他们一往无前。我们应该为这些追梦人鼓掌,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的执着,社会得以改变;因为他们的努力,国家得以进步。可以说,社会的进步史、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民的追梦史。
追随党干革命,梦想是能分到田地,做自己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几亿翻身的农民开始安静地守在田地里,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彼时,城乡分割,通道很窄。不过,堵塞久了必然要求疏浚,“悬河”压力陡增。
当政治决断打开历史的窗口,我们踏上改革开放之路。城市的大门先是微微开启一条缝,长期困守的农村劳动力看到了一线光芒,试探着挤进去。那些动作快、决心大的,就能率先看见不一样的天空,抓住无限机遇,到处都是活,随处捡“金子”,解放了自己,带动了乡亲。但由于不是主流而被斥为“盲流”。尽管如此,也没有挡住越来越多的人追梦的脚步,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城市的吸引力实在无法抗拒。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一进程大大加快,直到城市的大门彻底敞开,自由流动成为常态,由此搞活了城市,改变了农村。
常态之下就有了更多选择。那些最初被人们无条件追逐的城市,逐渐分化为不同层次的目标追求。在相对久远的年代,限于交通、通讯等因素,目光仅局限于农村之外的精彩,后来,由镇到县再到省,抑或是沿海开放的大都市,眼界愈加扩大,圈层不断拓展。如今,在信息化极度发达的时代,不再是老乡带老乡,游走于那些熟悉的城市,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机遇、体验等随机流动。其中,体验一个城市的冷暖往往成为一个人决定是否留下来的理由。早年,一个人闯荡,吃住条件不计较,哪怕睡窝棚、桥洞都在所不辞,只要能在这里立足,有活干就行。现在,一家老小举家迁徙,就不只是一个人的体验,像孩子上学就是个大问题。而能不能给孩子一张安静的课桌,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公共服务是否完善、均等普惠的重要指标。善待孩子,就是善待他们的父母,也就是善待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和贡献者。能否做到善待,可以测度一个城市的精神和品格,也就是“城品”。城品如人品,包容、宽厚、仁爱不可或缺。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是由人组成的。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自然分工明确,有做行政管理的,有教书育人的;有软件编程、高科技研发的,也有卖菜、修鞋修车的;有做保姆的,也有搞环卫的;有开大商场的,也有摆地摊的……这是一个城市充满生机活力的表现,也是一个城市应有的丰富和包容。如同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一定是由不同生物构成,草灌乔伴生共长,相得益彰。没有分工就没有效率,没有各行各业的人做好各自的工作,城市就难以正常运转,效率会遭受损失,城市运行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会大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居民的幸福感都会相应地削弱和降低。
这种情况,不是我们追求的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也有悖于我们的初心。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吸引并带领他们参与到共同的伟大事业中来。不同层次的人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同一个建筑工地上,有“大工”、“小工”之分,有的搬砖,有的拌土,有的打桩,有的砌墙……只有他们的节奏合拍,才能更快、更有效地盖起高楼大厦来,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一个链条缺失,整个系统就会陷入停顿,甚至会出现“烂尾楼”,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需要正视这个系统分工的必然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并为这种分工营造良好的环境,没有歧视和排斥,只有尊重与合作,把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好,让他们在各自从事的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同时,要把他们照顾好,回应他们的关切,保障他们的权益,维护他们的作业环境和生命安全,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把每一个城市建设者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城市的主人,自觉参与城市的建设,自觉维护城市的形象和秩序,共同滋养城市的品格。如此,就能在得到拥护中实现善治、在实行善治中得到拥护。“善”,既是善意之善,也是善于之善。这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