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0

 

郭 玮

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新形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农业农村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主线。为此,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近些年,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农产品供给总体充裕,但部分产品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依然存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的矛盾日益显现;农业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资源环境压力并没有减轻。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上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从供给侧入手,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形成市场导向这个关键切入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过剩农产品的生产,扩大紧缺农产品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快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从当前的情况看,要继续稳定水稻、小麦生产,增加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适当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生产,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推动粮经饲统筹和农牧结合。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明确各地区区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生产基地。重点要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要大力增加优良品种生产,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管控,严格流通加工环节监管,推动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绿色化发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立足点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根本着眼点,加快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我国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少,重要的原因是农业附加值低。要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要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这是新形势下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招数。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要重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技术集成、产业融合、核心辐射的平台,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要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推进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要积极创建创业园区,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个主要着力点,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用改革的办法,激活资源要素潜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推进结构调整,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供给体系。要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视和发挥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的作用,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股份合作、订单带动、利润返还等分配模式,带动更多普通农户成为规模经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让价格真正释放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培养出农民的市场意识,促进农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生产。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产权保护,深入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加快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更大力度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广泛调整和深刻变革,因此,必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探索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既是历史发展必然,又是逻辑力量使然。因为是历史性的任务,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就需要进行不懈努力。因为是调整和改革,就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可能要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代价。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基层的探索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农村经济研究司司长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