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的破解路径

0

魏垂敬

谈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不少人把分类难的原因归结为人们的分类意识差,实则不然,至少不尽然。在垃圾分类的部分试点区域,常常出现的情形是,老百姓分类了,最后又被“一锅端”混装在一起运走了,结果“分了也白分”,严重挫伤了老百姓分类的积极性。
客观分析,垃圾分类难,一是难在分类后没有对应的处置设施和处置方法,后端的处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前端的分类(当然前端的分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端的处置);二是难在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和细节,因为人们的分类意识需要在易操作的办法和细节中逐渐培养,进而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和监督追溯机制。本文力图从处置设施和操作细节两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以破解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的问题。

先行建设后端处置设施

垃圾当天分类需要当天处置,分类可以在当天完成,但处置设施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所以处置垃圾的硬件设施需要先行建设。
1.小城市(镇)探索建设“垃圾压缩站+沼气池”
科学实践已经证明,运用沼气法处置可制肥垃圾是最经济、最环保的举措。3万-5万人口的小城市(镇)一般面积为3-5平方公里,如果建设“垃圾压缩站+沼气池”,分类收运员可以方便地近距离运送“其它垃圾”和“可制肥垃圾”。“其它垃圾”经过压缩、转运,最后填埋或焚烧发电;“可制肥垃圾”进入沼气池就地消解,转化成可利用资源——沼气、沼渣和沼液,沼气可供附近的餐馆或浴池使用,沼渣和沼液是果园农田、园林绿化的特好肥料。
运用沼气法处置可制肥垃圾,需要对可制肥垃圾分类彻底,即需要保持可制肥垃圾的纯度,塑料袋之类的其它垃圾不可混入其中,否则抽取沼渣时抽液泵会被堵塞。在3-5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垃圾压缩站+沼气池”(同时配备沼气池管理员,隶属于沼气公司管理)则有利于可制肥垃圾分类的彻底性。这是因为,垃圾分类环节与可制肥垃圾处置环节的交接点,是居民居住区附近的沼气池,交接由沼气管理员完成。沼气管理员相当于“收购”方,“收购”分类收运员运来的可制肥垃圾,沼气管理员直接对沼气公司负责。沼气管理员的职责:一是监督和考核分类收运员,监督可制肥垃圾中是否夹杂有其它垃圾,监督是否分类彻底,以保证可制肥垃圾的纯度。二是管理沼气池,负责机器粉碎可制肥垃圾、沼气池的进料和出料、日常维护等,负责沼气池的使用安全等。
如果不是在3-5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沼气池,没有“沼气管理员对分类收运员运来的可制肥垃圾进行监督和考核”这一环节,而是把收运员运来的可制肥垃圾统统装上大车,运往全市(县)的终端处置地——大型沼气站,因为可制肥垃圾的量实在太大,“对可制肥垃圾是否夹杂有其它垃圾进行监督检查”则变得极难操作,可制肥垃圾的处置就难以进行。
2.大中城市社区探索建设“垃圾压缩站+密闭罐”
建设沼气池需要土地,城市土地尤其是大中城市用地紧张的现实,导致建设一座公共厕所都是难上加难,沼气池建设用地则更难。基于如上现实,可用密闭罐代替沼气池,建设“垃圾压缩站+密闭罐”,只是需要增加每天的运输费用,需要每天拖运密闭罐至全市(县)的大型沼气站,如同每天清运压缩后的“其它垃圾”至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样。同样需要配备密闭罐管理员,监督和考核分类收运员。
3.城郊需要布局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大型沼气站”
与城市内多座“垃圾压缩站+沼气池(密闭罐)”的建设相对应,建议以市或县为单位(视其规模大小而定),布局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大型沼气站”(沼气用于发电),让“其它垃圾”和“可制肥垃圾”各有所归、各尽其用。建设大型沼气站,需要组建有资质、专业化的沼气公司,对全市(县)的沼气池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操作培训,对各座沼气池进行维护维修、定期抽取沼渣沼液等专业性管理和服务。
大型沼气站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处置全市(县)各个社区的化粪池粪便。每人每天产出粪便大约0.5公斤,与日产可制肥垃圾的量差不多;尽管粪便经过三格化粪池沉淀(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数量有所减少,但所剩粪渣仍需抽粪车抽走,粪渣最环保、最经济的去处就是进入城郊大型沼气站。因此,建设大型沼气站,不仅是处置可制肥垃圾的需要,也是处置全城粪便的需要。

在分类操作细节中建立相应的责任监督机制

具备了分类后对应的硬件处置设施,分类后的垃圾就有了对接点和最后的归宿。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垃圾前端的分类及相应机制的建立。
1.“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标准需摒弃
“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是多年来在我国流行的垃圾分类标准,但这种一刀切的标准不科学、不具体、太笼统,对垃圾分类处置没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像书本报纸、废铁废铜废铝、酒瓶、饮料瓶等所谓的“可回收垃圾”,应该叫“可卖钱废品”,也可叫“可回收物”,而不叫垃圾。现行的学校课本中对于“可回收垃圾”概念的解释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垃圾。照此解释,西瓜皮、烂菜叶等垃圾经过堆肥变成有机肥后,恰恰可以循环利用。众所皆知,西瓜皮、烂菜叶却被归为“不可回收垃圾”。所以,“可回收、不可回收”没有明确的界限,其概念不清,混淆了人们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容易扰乱人们的思想,需要坚决摒弃。
2.大类粗分为“可制肥垃圾”和“其它垃圾”
垃圾分类的最主要目标是减量化。只要把垃圾中的主要含物给分出来,采用大类粗分,分类处置,就能够实现垃圾的有效减量。大类粗分也符合方便操作的具体要求。家庭产生的可制肥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60%,把其分出来转化成有机肥,就可实现垃圾减量60%的目标。“可制肥垃圾”指可转化成肥料的垃圾,例如菜叶果皮、剩饭剩菜、杂草落叶、尘埃灰土等。把可制肥垃圾以外的生活垃圾,统称为“其它垃圾”。分类越细、越难记住,越难操作。大类粗分,只分成两类,分别用绿、红桶盛放,颜色鲜明,便于操作。
“可卖钱废品”“有毒有害垃圾”没有必要列入家庭日常生活垃圾的序列。对于可卖钱废品,一般被家庭或者拾荒者收集出售,所以在家庭可卖钱废品一般不列入垃圾的序列。像废电池、废温度计、废灯泡灯管之类的有毒有害垃圾,产生量很少,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路,由专门的服务公司一个季度上门收购一次,所以有毒有害垃圾也没有必要列入日常生活垃圾的序列。因此,家庭只需摆放可制肥垃圾桶和其它垃圾桶即可。
3.标示门牌,明确分类主体的责任
垃圾分类需要居民从源头分类,因为源头分类是最经济、最容易的分类。分类的主体是居民,居民源头分类需要从可操作性的分类细节做起。具体细节设计为,每户两个小垃圾桶,绿色桶(内配有绿色垃圾袋)盛放可制肥垃圾,红色桶(内配有红色垃圾袋)盛放其它垃圾。垃圾袋上标示有居民的门牌号,便于监督和追溯,可以免费发放。每天居民下楼去上班时,拎着绿、红两个垃圾袋,随手放置于楼下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即可。分类收运员将袋装垃圾倒在分类容器中,倒的过程也是严格监督的过程,同时还要把个别居民分错的垃圾重新分类。当然,此前需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不仅要让居民清楚如何分类,还要让居民知道怎样处置——垃圾的去处。居民清楚明白了,能够增强分类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
4.设立岗位,明确监督主体的责任
城市居住社区的垃圾分类一般由物业公司管理,建议物业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分类收运员”的岗位,当然可以由保洁员兼任,并明确他们负有监督居民分类的责任,是监督的主体。明确分类收运员的职责:一是收集可制肥垃圾,分检出夹杂的其它垃圾,保证可制肥垃圾的纯度;二是监督和考核居民的分类情况;三是将可制肥垃圾和其它垃圾分类运送。对于搞垃圾分类的物业公司,建议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补贴。
5.制订制度,做好分类的激励工作
垃圾收运员对于居民分类的情况最为了解,在社区物业公司统一管理下,对居民的分类情况进行星级评比,设立光荣榜。对分类较好的住户,间隔一段时间进行肥皂、洗洁精之类的小激励;或者给居民发放袋装有机肥作为激励(据调查,居民非常喜欢用有机肥养花),“可制肥垃圾转化成有机肥”的循环会让居民非常欣喜,同时真正切身体会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在这种居民看得见的激励作用下,居民会逐渐增强“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在3-5平方公里范围内运用沼气池就地处置可制肥垃圾是一个小循环,运行这样一个小循环的意义重大:在小循环内,沼气管理员、分类收运员、居民在分类环节中的责任明确,各负其责,之间的监督制约关系一环扣一环,形成倒逼机制,便于监督分类的情况。沼气公司把城郊沼气站生产的袋装颗粒有机肥,部分作为奖励回馈发放给居民养花(通过社区物业公司),另一部分用作园林绿化或林果业生产,进而完成城市垃圾分类处置的大循环。

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的总体思路

1.宣传与教育,齐头并进
垃圾分类与处置,是个逐步的过程,非一朝一夕,非一蹴而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让人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通过立法、宣传,让产品的生产商从源头减少过度包装;编写相关教材,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垃圾分类处置的环保知识教育,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两个大人,以小手拉大手,孩子充当家庭监督员,促进居民家庭垃圾分类的真正实施。
2.分类与处置,协调并重
提“垃圾分类”,只是字面上、提法上的方便,确切地讲,应该把“垃圾分类”与“分类后的处置”相提并论。纵观近些年国内城市垃圾分类试点的地区,多数出现老百姓分了类、却又被混装在一起运走,导致虎头蛇尾的情况,其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处置办法和处置设施——可谓是“分类不难、处置难”。垃圾分类与处置是一个系统,是一个链条,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功亏一篑。所以,分类和处置必须要协调并重,分类后处置的设备必须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硬件必须要先行建设。

29
3.试点与推广,循序渐进
垃圾分类处置要循序渐进,由试点到示范,再到推广普及。建议在新建社区、学校、行政机关、马路广场等不同区域进行试点,预计将会各具特色,各具不同的代表性,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然后逐步推广。如果在城市社区试点成功,那么将来的新社区建设,需要作出硬性规定,即配套建设“垃圾压缩站+沼气池(密闭罐)”,此方法将对于全国的城市垃圾分类处置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要先易后难,要先粗后精,初期阶段要大类粗分,对应地粗处置;将来条件成熟时,借鉴国外的垃圾细分类方法,对应细处置。
4.机构与规划,双管齐下
垃圾分类处置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牵涉家家户户,牵涉分类、转运、处置的多个环节,牵涉各项技术环节,牵涉发改委、城市管理、住建、国土、规划、房管、环保、园林、财政、教育等各个职能部门,需要多部门联动。建议在政府部门成立垃圾分类处置的综合性协调机构,例如“垃圾分类处置推进办公室”,用以开展垃圾分类处置的试点推广工作、技术研究工作、法律法规制订工作和各项扶持政策的制订工作。
我国大部分城市面临着垃圾量太多导致填埋场难以为继的状况,新型的垃圾处置硬件设施亟待建设。建议经过专家论证后,规划建设“城市垃圾分类处置一体化”工程,建议命名为“清洁技术产业园”,逐步取代原有的城市垃圾填埋场。该工程(产业园)需要建设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大型沼气站、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有毒有害垃圾处理厂。该工程属于典型的公共服务项目,建议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管理,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人民政府督查室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