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庆 刘天中 王梓旭
第37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88亿,位居世界之首。在我国,大学生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人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与网络普及相伴随的,是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日益加深,甚至出现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难以自拔的现象,形成所谓的“网瘾”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网瘾的界定
对于网瘾要有明确的界定,大学生适当利用网络学习、交往等并不能被称为“网瘾”。我们所谓的“网瘾”,指的是一种“病态”,即上网者由于长时间、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空间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所以,网络成瘾又被称为病态网络使用,实质上是指冲动性地过度使用网络,并由此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媒体的流行更是将大学生们几乎全天候地“固定”在网络世界中。统计结果显示,在参与本次调查的908名大学生中,21.08%的学生周一到周五每天的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51.96%的学生周一到周五每天上网时间在1-3小时之间;每天上网时间在3-5小时之间的人占总人数的20.59%;有6.37%的人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而在对周末每天上网时间的调查中,有15.20%的受访大学生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内;有37.5%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1-3小时之间;25.49%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3-5小时之间;22.06%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根据分析,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而且产生依赖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网瘾”。
在界定网瘾时,具体上网内容也是重要的判定因素,而统计数据充分显示出大学生将较多精力用在网络社交和娱乐活动上,进行网络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
首先,网络社交占据大学生较多的时间精力。在调查中,95%以上的大学生拥有一个以上的网络社交账号,并且80%以上的大学生有着定期浏览和更新网络社交平台的习惯。除了传统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端社交平台的使用更为频繁。大学生网络社交正呈现出使用频繁、依存度高、方式多元和覆盖面广等特点,各类社交平台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网络娱乐活动占较大比重。调查发现,95%以上的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影音、网上虚拟经营、网购等多样化的网络娱乐方式正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60%的同学表示对网络游戏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58%的同学表示对网购存在不同程度依赖;54%的同学表示对网络影音等其他网络娱乐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由此可见,网络娱乐功能在大学生网络使用中影响巨大,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健康网络内容等已经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网络学习占用时间相对较少。在对具体网络活动的调查中,大学生将多达70%的上网时间花费在娱乐、社交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网络学习在大学生网络生活中所占比例不高,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也没有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与周一到周五相比,大学生在周末将更多时间用在网络娱乐上,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与日常交往。
客观来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这样一个时代,片面强调减少上网时间或远离网络已不具可行性。但是,如果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而且以网络社交、娱乐为主,就可以被初步界定为“网瘾”。根据调研和访谈所得数据,这类学生约占大学生群体总数的10%。如此大规模的大学生网瘾群体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从根源探究网瘾成因,并根据群体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使大学生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从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调研所得数据,我们认为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相对宽松的大学管理环境
学生由中学进入大学,面临的学校环境、学习氛围发生重大变化。中学阶段,以高考为指挥棒,学生接受的是老师与家长的“保姆式”管理,基本处于紧张氛围之中,学习之外的活动无暇顾及。进入大学,学生面临的环境相对宽松,学校一般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学校更注重对学生的积极正面引导,而不是“管控”。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较快适应新环境,但是个别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入学后甚至处于自我放任状态,沉迷网络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网瘾问题随之出现。而且,调查显示,中学阶段被“管控” 越严的学生越容易陷入“网瘾”。
调研还显示,近年网瘾问题呈现一种新趋势,即低年级大学生网瘾现象相对严重。大一、大二群体中有多达1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瘾问题,而在大三、大四群体中这一比例仅为6%。显然,进入高年级,随着升学、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学校的积极引导,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了人生规划,加强了自我管理,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网瘾问题。所以,网瘾问题工作的重点是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处于从中学到大学角色转换阶段的学生。
2.网络社交与娱乐的较强吸引力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甚至日常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渠道。网络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社交、娱乐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强大优势。
网络的主要特点包括:第一,互联网能够不受空间限制地进行信息交换,为娱乐和社交提供更广泛的平台,对于大学生而言,跨越地域限制的娱乐与社交活动是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第二,互联网虚拟化的特点为娱乐和社交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自然更加符合青年追求新潮事物,喜欢尝试的心理特征;第三,网络社交与娱乐活动趋向于个性化发展,容易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很多有价值的资源被整合,而且能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视频、图片、文章等,都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以上特点的存在使得网络社交与娱乐对大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同时,现实中社交及娱乐渠道的匮乏也使网络社交与娱乐活动更具吸引力。在调研中,对于“把较多时间花在网络社交和娱乐上而非现实中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35%的受访者选择“网络交友范围更广、途径更多,距离和社交范围不受限”,19%的受访者选择了“网络娱乐比现实丰富”,而另外35%的受访者分别选择了包括“现实中不自信”“面对面交流尴尬”等选项。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大层面进行分析。在个人层面,由于长期接触网络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相对降低,现实生活中自主娱乐和交际能力也随之减弱。现实交往中的恐惧和不自信只能经由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弥补。户外活动、集体活动的缺失也导致了现实中的娱乐与社交活动难以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社交、娱乐需求,从而导致网络社交和娱乐的兴起。在社会层面,信息化时代的快餐式信息交换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一大背景必然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交往的机会减少,能力下降。
不容忽视的是,高校传统团学活动的滞后也是网络娱乐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学生活动和集体组织建设未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交往和实践平台,娱乐活动形式相对单一、落后,难以满足新时期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娱乐文化需求,而这部分真空被网络娱乐所填补,造成大学生精神活动匮乏和空洞,不符合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时代风貌。
3.网络虚拟中创造“新我”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面临各种巨大压力,但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个体间的差异仍是客观存在的,那些自身能力相对较差、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容易在竞争中受挫。受挫后,由于个人调控能力不同,一些大学生可迅速调整心态,继续向正确的方向努力;而另一些转而求助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利用网络空间的隐秘性,对自我进行美化加工,在网络中创造“新我”,获得成功,使受挫心理得到安慰。同时,个体的消极个性特点及某些生理特征可能引发个体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恐惧和障碍。网络交流可使人们不受外表和实际生活的约束,随心所欲地改变和修订自己的品质和人格特点,这促使一些人在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和满足,难以自拔。这种网络空间的游刃有余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断受挫,势必导致大学生更多地沉迷于虚拟网络环境,网瘾问题由此产生。
调查还显示,家庭关系紧张或单亲家庭的学生相对更容易在网络当中寻求感情、精神的慰藉和归宿,网瘾问题也相对更为严重。
4.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侵蚀
从深层次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产生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一是信息涌入的侵蚀。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则大不如前。网络信息以其更新速度快、可互动、个性化的特点而深受大学生青睐。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其最为重要的信息接收渠道。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获取信息是人本能的需求。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其主要信息接收渠道的情况下,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就极易产生,这也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诱因。
二是道德责任感的侵蚀。互联网的发明者曾宣称:网络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理想世界。埃瑟·戴森却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者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网络提供了时间上无限制,空间上无边界,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网络的随意性和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大学生有失道德责任感的行为,加之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近年来网络暴民现象日益严重,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出。面对以不同形式包装出的各种诱惑、激进信息时,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极易沉溺其中,这也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诱因。
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大学正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任何思想和思潮都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高校应进一步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逃避现实压力、寻求精神解脱是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选择逃避主要是因为自身定位的模糊与对未来的迷茫。良好的人生规划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自身定位,而且能够帮助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直面现实,走出网络依赖。因此,高校应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与文化底蕴,在正确价值观念引领下指导大学生明晰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道路。
2.加强网络制度化管理,从源头确保网络资源的健康状况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提升网络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制定详尽、可行的网络管理细则和网络使用规定,从制度上创造一个纯净、良好的网络环境,避免大学生因自制力和是非判断力不足而沉迷于网络世界乃至进行网络犯罪。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化建设,综合安排、整体把关,在校园网络资源分享、网络使用等环节进行制度化安排,从源头确保网络资源的健康状况、从过程确保不良信息的阻隔、从接收个体确保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和认知是健康合理的。
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使用网络
在加强网络制度化管理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规范的遵守依赖于学生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只有从学生的内在道德规范抓起,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形成较强的选择与识别能力,才能够引导青年学生走出网络依赖,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因此,高校应把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摆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位置,从思想上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和不良习惯的侵蚀。高校要利用集中或者个别谈心的机会,对沉溺网络的同学进行教育和提醒,让他们明白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越性来促进学习和交流,让网络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延伸到网络世界当中去,形成网络世界的社会责任感,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而网络识别能力对于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也是至关重要,所以学校也应加强网络信息识别与选择能力教育,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识别网络信息所需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觉预防与抵御不良网络信息与虚假信息。
4.抢占网络新阵地,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既是其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也是大量不良信息和腐败思想的藏身之所。在信息媒介传输渠道多样、信息流庞杂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抢占网络新阵地,着力搭建多样化网络平台,用健康的网络资源、丰富的校园文化抢占主流网络空间,进而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依赖,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
首先,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网络平台可以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阵地、素质教育的平台、信息沟通的桥梁和获取知识的宝库。高校应进一步丰富校园网络的内容与形式,迎合大学生的网络偏好、迎合年轻人生活与学习的流行趋势,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增强校园网络吸引力应从论坛平台的建设、微博的开通、微信群与聊天群的建立等方面入手,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校园网络平台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学习资源平台,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资源,不仅提供各种专业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库,而且应尽可能地丰富网络平台的内容,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各种需要。特别是应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让学生通过正规、健康的渠道了解社会,同时完善校园网络中就业与创业方面的内容,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
再次,高校要整合现有的各类新媒体平台,同时将之与传统校内媒体平台和学生活动渠道对接,变传统的单一线下学生活动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复合型活动,以最大程度地覆盖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引导与帮助。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涵的同时,高校还应打造品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先进校园网络文化,抵消不良网络信息侵蚀,从而真正在新的高度把握校园网络平台,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Visits: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