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引领家庭生活向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 智能家居设备使日常生活更加便捷,推动了居住环境的智能化。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城市规划成为热点议题。
  • 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正在推动医疗、工业和服务业的创新。
  • 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方式正在成为企业的标配。
  • 随着5G技术的普及,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
  • 数字货币的兴起正在改变金融交易的方式,引发监管机构的关注。
  •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全球零售和供应链管理。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对网络文化和心理健康的讨论。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改变了全球支付体系。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但过度依赖也需谨慎。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隐私保护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数据泄露事件频发。
  • 社交媒体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机食品市场正在迅速增长。
  • 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精准扶贫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精准扶贫

    0

    莫光辉 陈正文 王友俊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从2014年开始,国家决策层和学术界对精准扶贫频繁讨论,使其受到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五大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导向理念和“十三五”规划落地的思想保证,必将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对新时期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十三五”开局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有必要深刻把握并运用好新发展理念,指导精准扶贫的实践进程。

    精准扶贫与新发展理念的契合性

    (一)创新发展激发精准扶贫活力
    创新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能够为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推进提供动力。从我国三十多年来的扶贫历程和扶贫经验分析,以往的漫灌式扶贫模式的效率在逐年下降,扶贫模式需要在贫困标准、扶贫对象、扶贫资源等方面的变化调整中进行创新,扶贫效果才会更加显著。随着扶贫开发实践的纵深推进,全国剩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是我国扶贫攻坚的“硬骨头”,这更需要在思想观念、瞄准方式、帮扶形式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新的精准扶贫开发政策顶层设计。所以,需要将创新理念贯穿在“十三五”扶贫攻坚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创新理念激发扶贫开发活力。
    (二)协调发展推动精准扶贫资源平衡发力
    协调发展理念要求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协调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既包括不同贫困对象和贫困地区等扶贫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扶贫开发资源筹措和调配等扶贫主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扶贫开发过程中各种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在我国扶贫开发过程中,各种协调关系处理得不够到位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人口、经济、教育之间,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之间,贫困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贫困对象与贫困对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从而影响扶贫的有效性与整体性,产生了两种较为突出的失衡景象,一是扶贫工作过于坚持以经济为主的发展理念,容易导致当地社区教育、卫生的发展相对滞后。二是漫灌式的扶贫开发模式在执行过程中造成同样条件的贫困对象受到不同的对待,同样条件的贫困地区享受到的扶贫成果亦有差异。因此,只有协调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多元主体之间的重大关系,我们才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精准扶贫。
    (三)绿色发展构筑精准扶贫的生态屏障
    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健康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能够使多元主体受益,从环境的整体性上看,贫困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有效保护。我国经济过度开发造成自然资源过分开采,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工程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影响了农村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贫困地区可持续性的破坏使得许多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面临生态环境修复的瓶颈。因此,绿色发展理念必须贯彻到未来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中,尤其是产业扶贫开发项目,更需要注重生态协调发展。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在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牺牲未来发展潜力为代价。只有保证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才能够更好地维护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利益。
    (四)开放发展拓展精准扶贫的国际交流空间
    开放发展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开放发展理念在一个更宏观、更广大的平台上为精准扶贫提供支持。在当前全球化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大的发展形势下,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通过开放的国际平台与世界接轨。精准扶贫开发应在更大程度上争取国外的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在国际扶贫经验上,国际非政府组织(NGO)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在提倡扶贫主体多元化的脱贫攻坚进程中,我们也需要尽可能继续争取国际NGO的合作和支持。另外,开放发展能够促进贫困地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为贫困地区脱贫争取更多的国外发展资源。例如西南贫困地区,特别是广西、云南等省份,具有面向东盟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可以通过国际区域合作拓展精准扶贫的交流空间。
    (五)共享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成果释放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前完成全国范围内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意味着我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成果在全国广大范围内得到共享,各个社会阶层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如果农村贫困地区不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难以实现。精准扶贫能够将扶贫开发资源与贫困人口实现无缝对接,扶贫成效会更为显著,从而使贫困人口真正有机会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同时,共享发展与精准扶贫的结合能够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发展共建中获得更多的存在感与幸福感,促使他们以主人翁姿态,更主动自觉、积极饱满地投入脱贫致富的攻坚战中。

    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一)精准扶贫面临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之下,扶贫工作也受到一定影响。最明显的是经济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展经济产业脱贫的成效。扶贫开发工作是一个社会性的工作和任务,扶贫开发的效果离不开其所依赖的土壤,即与贫困地区相联系的更高一级的社会生态环境。因此,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这样才能够使精准扶贫工作更好地嵌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促进精准扶贫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融合、共赢发展。
    (二)精准扶贫绩效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能否在2020年实现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让贫困地区困难群众早日达成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的目标,是检验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的重要标准。全国范围内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等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在2015年12月完成,这意味着“十三五”扶贫攻坚战已经开始。在精准扶贫攻坚战进行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的机制、内涵、模式都需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前瞻指导,以期为2020年全面建成全面小康奠定夯实基础。

    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精准扶贫路径思考

    (一)重视精准扶贫的机制体制创新
    1.推动精准扶贫理念创新。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新发展理念会影响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精准扶贫作为一个新的扶贫开发战略,其理论内核也应在扶贫开发的实践进程中不断完善。比如,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更侧重经济成效,即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提升,过于注重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衡量与评价,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受限等问题。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探索的精准扶贫,更为强调扶贫的根源性,因而会在重视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更重视精神扶贫,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而且把贫困农村社区看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共同体,注重贫困社区的教育、卫生、经济、科学等全面协调发展。
    2.带动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创新分为内在机制创新与外在机制创新。内在机制创新包括精准识别机制创新、精准帮扶机制创新、动态管理机制创新与效果考核机制创新。以识别机制与效果考核机制创新为例,当前识别机制可能会因为统计问题而出现人口排斥,将真正贫困的人口排斥在扶贫之外。另外,当前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考核指标不科学,脱离实际,达不到考核的效果;一些官员钻机制漏洞,打擦边球等。而外在机制包括扶贫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商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可持续发展支撑机制创新。从资源整合机制上看,我国多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重复率高,多主体间扶贫工作不协调,资源浪费严重。因此,整合利用多方资源对提高扶贫资源利用率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对其创新。再如,在金融扶贫方面需要创新到户机制,探索合作机制,降低风险。总的来看,精准扶贫的各种体制机制都需要在新的脱贫攻坚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
    3.推进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精准扶贫模式主要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扶持等“五个一批”工程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五个一批”的各个子项目中,需要不断融入创新发展理念,比如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就业方式,或是创新移民搬迁安置方式等。另外,精准扶贫的工程模式创新也必不可少。在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中,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构树扶贫都是在实际扶贫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而新开拓的扶贫方式。还有学者提出把农民创业与国家扶贫开发有效衔接的创业扶贫模式。毫无疑问,更多的精准扶贫工程将会通过创新被不断发掘,并对扶贫工作发挥必要的作用。
    (二)注重精准扶贫的利益协调
    1.协调不同地区之间的扶贫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中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面对这样的发展不平衡态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更要注重将力量精准地集中在欠发达地区。要注重中西部的扶贫开发,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国家导向促进对贫困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同时,城乡间协调发展也能促进农村精准扶贫的成效,要进行对口支援、相互之间援助,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精准扶持力度。
    2.协调不同扶贫领域之间的关系。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应该强调区域发展整体性与局部利益的统筹协调,地区内部发展包括经济、教育、卫生、科技、环境等领域,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其他发展领域之间的协调。整体和部分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偏重其一会给地区发展带来潜在的制约。所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当注重发展领域间的协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3.协调不同扶贫对象之间的具体关系。以贫困村为对象,应该对同等状况的贫困村进行对等程度的扶贫开发工作。在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中,经常出现同样条件的贫困村因政策设计或是政策执行的偏差造成扶贫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一些贫困村因政策扶持力度大而脱贫迅速,而一些贫困村因为上级投入资金不足而脱贫缓慢,甚至极少部分地区农村出现了“扶富不扶贫”的怪现象,即有钱的脱贫村不摘帽,持续享受优惠支持政策。当前的扶贫瞄准对象到个人,以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时,应该协调好贫困对象间的帮扶关系。杜绝以往扶贫过程中因人情关系、寻租关系导致的扶贫对象错位,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精准扶持到贫困人口,发挥最大效益。

    10
    (三)加强精准扶贫的生态资源保护
    1.开发绿色产业扶贫资源。产业扶贫是一种传统的扶贫模式,但旧有的粗放产业扶贫模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环境破坏大。在未来的产业扶贫中,应当注重绿色产业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多开发类似于光伏扶贫这样的绿色环保精准扶贫模式。
    2.坚持探索生态扶贫方式。生态扶贫更为注重生态作为一个系统在扶贫中的影响,典型的例子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精准扶贫治理。石漠化片区的生态基础薄弱,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和可持续性差。石漠化的原因74%可以归结为人类为过分开发自然资源,因此,首先应该制止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恶意石漠化的现象,在扶贫开发进程中加强生态重建和修复。
    3.转化生态资源为扶贫优势。生态基础良好和生态资源保护较好的贫困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等绿色生态产业,选择合适的生态产业扶贫开发方式,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继续保护好环境。如广西的一些石漠化片区利用石山多的优势开发碳酸钙产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扶贫开发效果。
    (四)拓展精准扶贫的开放交流平台
    1.利用贫困地区的区位优势拓展扶贫开放空间。贫困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扶贫资源。如西南滇桂黔地区是我国扶贫攻坚开发工作的主战场之一,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应该积极利用靠近东南亚、靠近出海口、靠近珠三角的地域优势,引入区域外的扶贫资源,促进区域内资源整合,推动当地的发展。
    2.注重与国际力量的合作。与国际力量合作主要指一些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对我国扶贫工作的援助和协同开发。扶贫工作应该引进国际上能够利用的资金,用能够体现精准扶贫理念的先进工作方法,引进相关的技术和人才,促进多元主体进行合作,为精准扶贫提供外部的推动力。
    (五)巩固精准扶贫的发展成果共享
    1.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方面发展成效显著,完成了6亿多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为消除世界贫困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截止到2015年底,在现有标准下仍然拥有超过6000万贫困人口。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采取新的扶贫工作模式——精准扶贫模式,让“真贫”精准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早日脱贫致富,实现社会公平。
    2.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共享生存和发展权利。生存和发展权利是人最基本的权利,而生存权利得到实现又是发展权利实现和发挥的基础。贫困问题让一部分人不得不为生存问题担忧,更不用提及发展权利的实现。精准对接帮扶贫困地区人口,能帮助他们共享和实现最基础的生存权利,进而助其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权利。
    3.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共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发展成果。只有在2020年前完成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够顺利建成。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早日脱贫,既是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让所有人民共享小康社会发展成果的体现。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