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欢欢
内容提要:
“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演唱会经济对文旅消费具有巨大带动效应,正成为我国城市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重要载体。本文梳理了我国城市以演唱会经济带动文旅消费升级的经验做法,并从创新“演唱会+文旅”消费场景、全方位培育城市演艺生态、优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拓宽演唱会入境客源市场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近年来,我国各地持续掀起演唱会经济热潮。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 2024年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 观演人次超2900万,同比增长45%,成为演出市场最为亮眼的品类。从城市分布维度来看,大型演唱会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城市群,票房前5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和杭州。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强调,要“扩大文体旅游消费”“优化营业性演出、体育赛事和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审批流程”。演唱会经济对文旅消费具有巨大带动效应,正成为我国城市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重要载体。
演唱会经济对文旅消费升级的带动效应
演唱会经济是指以演唱会为核心,围绕演出策划、票务销售、场地租赁、周边产品、粉丝消费、旅游住宿等环节形成的综合性经济活动。它不仅涉及演艺产业本身,还辐射交通、旅游、餐饮、广告等多个领域,对文旅消费升级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
(一)产业链联动增长的乘数效应
演唱会经济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不仅带来直接收入,还会通过产业链分工、消费外溢、就业拉动等方式, 激活多个领域的市场需求,最终放大整体经济价值。例如, 票务收入拉动场馆运营、舞台技术、安保服务等;粉丝消费刺激零售、夜经济、文旅衍生品等。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场演出每产生1元门票收入,可带动住宿、交通、餐饮等同期周边消费4.8元。2023年美国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巡演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影响甚至创造了“霉霉经济学”这一新词汇,她的巡演为美国带来了超过50亿美元的GDP增长;她在澳大利亚演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媲美一次奥运会;她在新加坡举办演唱会期间,当地酒店几乎爆满,机票价格暴涨2倍,景点预订量猛增23倍。
(二)城市国际形象的品牌效应
演唱会经济通过明星IP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传播,将城市转化为全球文化消费目的地,能显著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与文旅吸引力。当国际巨星或顶级音乐节落地时,城市不仅收获短期客流与消费,更通过全球媒体曝光、社交平台传播及粉丝口碑积累,塑造开放、活力、包容的国际形象, 形成长效文旅消费拉动效应。换言之,尽管演唱会经济属于典型的“事件营销”,但其能快速引爆城市国际能见度, 如举办地能抓住机遇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品牌资产, 可以成为城市参与全球文化竞争的关键策略。例如,自2000 年以来,新加坡瞄准建设“亚洲活动和娱乐之都”的目标, 积极寻求与各类艺术家和演唱会主办方合作,以提升国际影响力,这使新加坡能以不到600万人口的城市规模成为知名艺人巡演的“必选项”,使新加坡在高效、整洁、低税等国际形象基础上,增加了“有趣、有活力目的地”这一城市品牌标签。
(三)不同圈层文化的破圈效应
文化破圈原指属于某一特定群体或圈层的文化现象突破界限,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和参与。演唱会经济通过吸引不同背景的观众与粉丝,将不同年龄、兴趣、地域的圈层文化卷入同一消费场域,催生多元文化消费需求,进而激活文旅市场的细分领域增长点。尤其是国际歌手演唱会的引入, 既可推动国际元素与本土文化元素的创意结合,催生文化混搭新场景,又可以此为契机吸引外籍游客入境游,形成文化“输入+输出”的双向通道。以英国知名歌手艾德·希兰(Ed Sheeran)在今年在杭州举办演唱会为例,据媒体报道从购票用户的常驻地区来看, 杭州本地观众占比为24%,市外观众占比高达76%(其中省外观众占比65%),主要来自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深圳、成都、武汉等城市;与此同时,境外购票用户(持护照等证件购票)占比2.5%,主要来自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极大激发了文旅消费潜力,更是提升了举办地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与美誉度。
以演唱会经济带动文旅消费升级的城市实践
鉴于“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的巨大效应,我国城市纷纷以演唱会经济为抓手, 通过“文化引流+消费转化” 模式激活文旅市场新动能。从短期流量爆发到长期产业升级,演唱会经济正成为城市文旅消费提质扩容的重要引擎, 为培育新消费增长极提供实践样本。
(一)转化流量,拉动消费
一是推行“演唱会+文旅套餐”联动营销。各地纷纷推出“门票+酒店+景区”“门票+公交+文旅”等套票,联合本地景区、餐饮、交通等提供折扣,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太原凭借“演唱会+免费公交+文旅礼包”模式,塑造“宠粉城市”形象:演唱会前组织多种活动,为歌迷营造氛围; 演唱会期间及前后3天,歌迷凭门票可免费乘坐太原所有公交、地铁;开通演唱会免费接驳专线;凭票免费参观部分景区等。不少城市文旅部门还根据演唱会主题设计文旅路线。例如,杭州在艾德·希兰(Ed Sheeran)演唱会期间就策划了“全球情侣招募”“演唱会+Citywalk”路线,将演出流量导入城市角落。
二是创新发展“票根经济”。“票根经济”是指以演唱会门票(票根)为载体,进行文旅场景延伸,形成二次消费或附加经济效益的现象。各地联动城市景区景点、宾馆酒店及商圈、夜市等,策划凭演唱会门票消费减免、折扣优惠、旅游打卡等主题活动。成都规定,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举办前2天至后2天期间,观众可凭演出门票实名免费参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多个热门景区。北京海淀区华熙LIVE·五棵松则依托“票根经济”对接20多家酒店提供折扣,有效拉动周边地区商业消费。观看刀郎武汉演唱会、邓紫棋襄阳演唱会的观众,也能在当地指定酒店享受住宿优惠。
三是拓展多元消费场景。各地打造以演唱会为核心的复合型消费场景,围绕观演前中后“黄金三小时”,加强场馆周边商业配套,发展“夜经济”,提升一站式消费体验。围绕五月天上海演唱会,上海首次开启“全城联动”推进文旅发展的新模式,上海东方明珠、北外滩滨江等文旅目的地,以快闪店、主题游轮等形式打造了一系列促消费的新场景。据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统计,刘德华杭州演唱会期间,杭州举办奇妙夜活动,吸引线上线下市民游客26.3万人次参与。三亚则依托免税购物及星级酒店等资源优势打造全城联动的消费场景。
(二)延展链条,释放动能
一是延伸演艺产业链条。各地在举办大型演唱会的同时,充分发挥演艺产业链条长、辐射广的优势,推动演唱会从单一文化事件升级为产业发展引擎。例如,成都借势举办2025中国(成都)演出交易会,推动会展业与演艺、文旅产业联动。杭州则加快布局数字音乐产业,打造中国数字音乐基地,组建音乐产业专家顾问团,成立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未来工程实验室,贯通音乐产业上下游环节。深圳依托腾讯、网易等科技巨头,在数字音乐、虚拟偶像、AI创作等演唱会内容创作领域进行拓展,通过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演出体验。
二是推动本土演出常态化。部分城市充分发挥大型演唱会对文旅消费的带动引领作用,以多形态、多品类的常态化本土演出市场为支撑,推动演艺产业成为游客深度体验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杭州推动戏剧《梁祝》、新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等本土优秀演艺作品“出圈”,满足当前不同观众群体多元演艺消费需求。佛山的广东千古情景区推出核心剧目《广东千古情》, 深挖广东文化基因,成为佛山乃至大湾区文旅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借势精准塑造文旅品牌。国内城市纷纷意识到,演唱会经济要摆脱“明星依赖” 的短期火爆困境,必须与独特在地化文旅IP开发相结合。杭州借演唱会经济发展机遇, 加强文旅品牌建设,打造特色文旅品牌IP,在演唱会氛围营造、歌星互动环节植入杭州元素,传播城市文化,如在周杰伦、王心凌等热门演唱会前夕,推出文旅惠民福利— “浙浙买单的旅行”,向歌迷及市民赠送杭州城市漫步年卡、杭州都市圈文旅卡。周杰伦三亚演唱会恰逢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三亚将黎族竹竿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钻木取火表演等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安排在演唱会市集亮相,推动本地传统文化突破圈层传播。南宁则在2025年刀郎演唱会前夕举办嘉年华系列活动,向各地歌迷展示南宁本地特色美食和文化,为歌迷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体验空间。
(三)政策扶持,构筑生态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各地不断推进政策创新,以演唱会经济为引擎驱动文旅消费增长。例如,《上海市进一步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苏州市进一步促进文旅体联动丰富产品供给的意见》《成都市关于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三亚市加强文体旅商展联动进一步促进消费的若干措施(2025修订版)》,分别从支持举办大型演唱会、培育壮大演艺市场主体、支持演艺与旅游联动、支持开展联合促消费活动、提升行政审批效能等多维度给予了实质性政策扶持。
二是创新治理方式。各地政府不断完善大型演唱会治理方式与手段,营造演唱会行业发展良好生态。三亚在政务服务中心创新性设立大型演艺“一站式”审批专窗,革新审批服务模式,演出许可、安全许可办理仅需5 个工作日,审批时间大幅压缩,较法定办结时间平均提前48%。太原成立演唱会经济服务保障工作专班,精准解决演唱会举办堵点难点问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的消费环境。杭州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编制了浙江省首份《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文化执法监管导则(1.0版)》,建立“多地同开、多馆齐开”安保机制,设立杭州治安数智协同指挥舱,统筹考虑各场馆之间的相互影响,协调7个城区安保力量,实现精准防控目标。
以演唱会经济带动文旅消费升级的建议
尽管演唱会经济对城市文旅消费具有持续红利,但仍需要破解“昙花一现”的难题。如何借力演唱会经济使城市保持持续热度,并延长“特种兵”观演人群的消费周期,是将短期演唱会流量转化为长期文旅品牌价值的关键之举。
(一)创新“演唱会+文旅”消费场景
围绕城市特色打造全域消费场景。强化核心消费场景规划布局,以场馆为核心,串联周边商圈、景区、夜市等, 构建“3小时粉丝消费圈”; 同时加大场馆周边临时业态植入,在场馆外围闲置空间设置音乐市集、粉丝涂鸦墙、VR 演唱会重现场景等,提升非票务消费占比。深挖在地文化, 将演唱会与城市各个角落的“吃住行游购娱”消费场景联动起来,形成差异化体验,成都“跟着演唱会来旅行”的创新模式值得借鉴。“赐我一张成都的演唱会门票,我要去看花花”“去成都看演唱会,还能吃火锅”是很多歌迷去成都看演唱会的主要动因。
联动夜间经济丰富全时文旅体验。演唱会与夜间经济的联动,能够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激活城市夜间活力。在演唱会期间探索放宽部分临时商业管制,允许场馆周边增设夜间市集、流动餐车等经营业态。还可通过延长文旅场所营业时间、培育夜间特色消费业态、创新夜间娱乐互动体验等举措,鼓励各大城市打造一批“24小时活力区”,最大化释放消费潜力。
围绕演唱会推出主题文旅活动。鼓励通过政府补贴、商户让利,定向投放“演唱会专属文旅券”等消费券, 联合旅行社推出“演唱会+景点+住宿”打包产品,提升消费黏性。围绕不同的演唱会主题设计限定体验活动,在演唱会期间增设如明星同款美食路线等城市特色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推出与演唱会艺人或知名IP合作推出城市联名文创产品,增强粉丝消费意愿。
(二)全方位培育城市演艺生态
文化层面,鼓励城市从文化消费地升级为文化生产地。在演唱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往往容易成为被动承接外来文化产品输入的载体,进而产生同质化竞争。要实现演唱会经济对文旅消费的长期推动,需要鼓励在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将大型演出与本土文化IP联动,努力孵化一批本地演艺剧目,培育国际文化节展等品牌活动。强化本地特色,鼓励大型演唱会与本地非遗、民俗符号相结合。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厂房或街区形成文化生产基础设施, 建设专业录音棚、音乐孵化器等文化生产型空间,吸引独立音乐人驻留创作,常态化举办音乐节、戏剧节等文化活动, 推动城市从演出过境地变为内容策源地。
产业层面,推动从单次活动收入升级为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延伸产业链,引导舞台技术、票务系统、衍生品开发等环节的本土企业参与,大力引育专业演出经纪、舞台设计等配套企业。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促进创作、演出、消费等环节的数字化对接,形成网络化协同效应。充分把握数字技术带来的产业变革契机,鼓励开发“虚拟演唱会”“沉浸式交互观演”等新业态,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实现演唱会精准营销与用户运营。支持互联网平台、智能硬件厂商、云服务商等科技企业开展演出场景创新,通过技术赋能内容创作, 推动演唱会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三)优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优化升级场馆设施。通过多功能场馆复合利用、老旧设施微更新等方式,盘活现有场地资源,打造高性价比的演出设施。加强场馆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与模块化设计,采用轻量化、绿色化建设模式,推动场馆实现可持续运营。围绕地标性场馆设施,结合周边资源要素,推出文体商旅高度融合的旅游线路,促进生态、人文、体育、景观等元素互动, 使传统场馆设施向“场馆景区化”转变,让场馆本身成为游客停留的理由,这样既能有效破解场馆利用率低的难题,也有助于减少对高价商业演出的依赖。
优化交通与安全服务。加密演唱会期间的夜间公交、地铁班次,增设“演唱会散场专线”,开通“场馆—热门商圈—景区”直达接驳车,解决观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加强夜间治安巡逻,设置临时休息区、充电站等便民设施,提升观众夜间出行体验。强化智慧安防系统、医疗与应急保障系统等建设,确保对突发情况快速响应。
鼓励政企协同服务。目前很多城市为引进大型演唱会均给出了“真金白银”的奖励, 除此之外,演艺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包容审慎的政策监管。文旅部门要联合市场监管、城市规划、公安、消防等部门,多为演出团体和经营场所提供政策咨询、市场指导等服务,降低企业等待时间和成本,打通政策执行堵点;同时针对购票选座、退改票机制、演出“注水”等消费者权益问题开展精准治理。同时,要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在场馆及演唱会冠名、主题旅游产品开发、科技赋能、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推动企业成为演唱会经济的深度参与者与生态共建者。
(四)拓宽演唱会入境客源市场
修炼内功,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2024年我国优化免签政策后,“China Travel” 在国外持续火爆,为拓展入境游消费创造了更好条件。这就需要我国城市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推进重点景区、星级酒店、公共交通站点、主要商圈等场所建设完善多语种标识引导体系,加快建设多语种网站,提供多语种预订、多语种菜单等服务。探索推广针对国际游客的文旅一卡通和“轻松游”等服务,为演唱会旅客提供签证与通关便利化服务,提升国际通信服务的畅达度。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整合旅行社、翻译公司、酒店、交通企业、医疗机构等资源,成立“入境演出服务联盟”。
区域联动,开展交通共建与联合营销。除少数超大城市外,我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国际航班不足或缺失的问题, 这就需要借助外力,即借助所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采取“空铁联运” 中转模式,通过推出“国际机票+高铁联程票”套餐或者设计“演唱会交通专线”等方式破解国际航班瓶颈。借力区域合作平台,联合开展境外营销,加强在海外社交媒体的内容输出型推广,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话题营造及文化传播,锁定国际乐迷社群。
(参考文献略)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机制、场景生成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BTY02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