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零售业格局。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和政策调整。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社交媒体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 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未来。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引领家庭生活向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随着人口老龄化,健康科技和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网络安全漏洞频发,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人工智能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服务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 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运动正在加速,为控制疫情带来希望。
  • “浙江人经济”背后的人文动因研究与思考

    “浙江人经济”背后的人文动因研究与思考

    0

    华小昕 石士鹏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浙江人经济”受到全国关注。“浙江人经济”背后的人文动因,既是浙江纵向传承、革故鼎新的独特禀赋,也是浙江换道突围、走在前列的坚实底气。本文从人文经济学角度,梳理“浙江人经济”背后人文动因的主要类型,剖析人文动因如何支撑“浙江人经济”发展,并提出在新时代放大人文动因、绘写“浙江人经济”新篇章的对策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 “浙江人经济”受到全国关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浙江人经济’ 是浙江人在浙江以及浙江以外任何地方创造的经济总量”, 强调“浙江人经济”的“立足点是人,更多的是文化概念, 是GNP概念”,并于2023年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的新要求。近日,笔者以浙江省内各地块状经济实践为样本开展研究,梳理“浙江人经济”背后人文动因的主要类型,剖析人文动因如何支撑“浙江人经济”发展,并提出在新时代放大人文动因、绘写“浙江人经济”新篇章的对策举措。

    “浙江人经济”背后人文动因的主要类型

    “浙江人经济”背后的人文动因有很多,结合浙江各地实践,主要可以总结为传统文化、精神力量、人文环境、文化互鉴四大类。

    11 月8 日,浙江龙泉溪头村,游客选购由龙窑烧制的青瓷。 图/ 中新社

    一是以传统文化厚植发展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是个资源小省,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谋求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养成了浙江人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匠心独运的传承智慧和注重品质的经营理念。历经千百年, 传承之“道”与精工之“技” 融为一体,孕育、培植和积淀形成了“三雕一塑”、丝绸、茶、黄酒、青瓷等璀璨的浙江文化标识,形成了一张张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金名片,为“浙江人经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提供了宝贵的灵感。例如,传承“百工之乡” 的文化基因,东阳走出“非遗+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 木雕红木产业从业人员5万余人,全产业链总产值达770.33 亿元;扎根一千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90%以上的浙产道地药材从磐安走向全球,中药材从业人员约占磐安总人口的1/3;以鉴湖水酿造的绍兴黄酒香飘海内外,千年越地文化又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特色,绍兴黄酒占全国黄酒总销量达40%以上;历经千年演变发展,开化根雕守正创新,逐步形成了融根艺、儒道释、美学、生态学于一体的根雕文化,根雕产业规模占全省50%以上;安吉白茶早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就有记载,发展至今品牌价值达52.06亿元,成就“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佳话;深化“天下龙泉”的文化积淀,如今的龙泉青瓷成为G20杭州峰会、APEC峰会、进博会的国宴用瓷和国礼。

    二是以精神力量提升发展效能。精神力量的正面激发, 对于促进“浙江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浙江人民骨子里深植的勤勉坚韧、求真务实与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这片土地内在精神文化的滋养结晶,为“浙江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生机盎然的活力。一方面,“敢闯敢干”的创业热情让浙江人勇于走遍千山万水寻找商机,在千辛万苦中坚守, 不怕千难万险开拓新天地;另一方面,“开放求变”的创新思维让浙江人不断跨越传统界限,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实现大量“从0到1”的新突破。例如,没有“金饭碗”,温州人发扬“四千精神”,创办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让“中国鞋都”成为“世界鞋都”, 创造民营经济“99999”(民营经济贡献了90%的税收、92% 的工业增加值、95%的外贸出口、93%的就业人员、99%的企业数量),形成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在“宁波帮”精神指引下,宁波人“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理、知恩图报”,创造了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等百余个中国“第一”。近年来,新一代“宁波帮”实业家凝心聚力将“宁波制造” 品牌擦得更亮。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精神灯塔”,指引着台州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 打造“中国模具之乡”“中国缝纫设备制造之都”,闯出迈向数实融合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蚂蚁岛精神激励之下,舟山人建设了中国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海产品集散基地,绿色石化、船舶修造等特色产业发展遥遥领先。在“胆剑精神”的熏陶下,柯桥轻纺、诸暨珍珠、嵊州领带等绍兴特色产业不断夯实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

    三是以人文环境润泽发展品质。好的营商环境如同磁石,吸引着企业、资本、人才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而高品质的人文环境是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是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浙江企业稳健前行的坚实后盾。浙江视民营企业家为亲密伙伴,给予高度尊重与深切关怀, 以人本化、开放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强化人文环境“软实力”,不断温暖与滋养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例如,义乌着力推动外国人工作居留便利化办理,探索开展外国人投资、居留“一件事”改革,持续建设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 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助力义乌打造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永康打造高质量五金工匠集聚高地,建设省五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国家质检中心,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 企业”协同的政产学研创新体系,以良好的环境夯实“世界五金之都”创新基底。在全球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一枚小小的印花图案,可能关系到商家的“生死存亡”,柯桥首创纺织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新机制,让花样版权登记从原来的一个月缩短到一周,投诉处理从一周缩短到3天,重塑花样版权保护的新生态。

    四是以文化互鉴拓宽发展空间。文化无形,却能直抵人心、消弭隔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浙江人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与世界各地开展文化交往与融合,创造出既具有中国特色、洋溢浙江元素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文化互鉴之中,浙江人把生意做到了全球,不仅放大了本土文化的魅力,也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为“浙江人经济”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例如温州“商行天下”,遍布全国全球的250多万温州人创造了本土规模近两倍的经济体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成立269个温州商会,有83万温州侨商奋斗于全球各地。“世界的义乌”含“外”量高,吸引1.5 万名外商常驻,各类外资主体达8000多家,其中,位于江东街道的鸡鸣山社区集聚了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境外人员,不同文化风俗、各色异国元素交织,被誉为“联合国社区”。宁波作为中国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向东是大海”的视野格局, 开辟了文化交流与文明演绎的新路径,如今的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一,300 余条航线连接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300多年前第一代青田华侨背着青田石闯荡世界,开启了海外奋斗历程,今天,遍布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的38.1万青田华侨,又将国际范的生活方式、国际化的视野带回青田, 将青田打造成“离世界最近的城市”。

    人文动因如何支撑“浙江人经济”发展

    “浙江人经济”背后的人文动因,既是浙江纵向传承、革故鼎新的独特禀赋,也是浙江换道突围、走在前列的坚实底气。

    人文动因是成就浙江“后来居上”的活力源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政策并无特殊、陆域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省份之一,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浙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传统,在于浙江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人文精神。 “浙江人经济”绝非偶然,数千年的人文积淀铸就了经济繁荣的快车道。如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顽强和坚韧的意志引领浙江人在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奋起拼搏、四海为家做生意;以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等为代表的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事功”思想, 哺育了浙江人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发展大潮。

    人文动因是破解浙江“成长烦恼”的战略支点。21世纪初,长期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浙江因粗放型增长暴露出种种弊端,遭遇了“成长中的烦恼”。习近平同志指出, “浙江人经济”的“立足点是人,更多的是文化概念,是GNP概念”。这表明了浙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富民强省的发展模式,而且也是能够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发展模式。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亟须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根本性转变增长方式,而浙江模式的转型升级也迫切要求浙江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与时俱进。为进一步提振全省人民“凤凰涅槃”的信心底气、全面推动“八八战略”的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炼概括了“红船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内涵。正是在“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的引领下,浙江坚持“八八战略” 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了整个浙江产业结构的脱胎换骨,也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经验。

    人文动因是助推浙江“勇立潮头”的强劲引擎。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对浙江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的新要求,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锚定了浙江发展的精神新坐标。近年来,干在实处的使命意识转化为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一个个务实举措, 推动了三个“一号工程”不断深化;走在前列的创新勇气升华为勇立潮头、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贡献更多浙江经验的责任担当,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机制、“最多跑一次”改革等“浙江首创”面向全国复制推广。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的新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新使命。面向未来,浙江要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把“浙江人经济”背后的人文动因运用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上,不仅要“勇立潮头”,还要“永立潮头”。

    放大人文动因、绘写“浙江人经济”新篇章的对策举措

    建议聚焦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人文韧性”“人文共识” 三大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共同富裕的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努力绘写“浙江人经济”新篇章。

    一是增强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强新时代“浙江精神” 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汇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强大精神力量,赋能科技创新发展,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及市场空间,提升劳动力人口素质,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激活人才创新动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推动数实融合抢占新赛道。以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等历史经典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五金制品等迈向中高端,促进“浙江制造”品质品牌实现新跃升。

    二是增添经济发展的“人文韧性”,助力人民共同富裕。立足新征程,培育发展新时代“四千精神”等浙江特色精神文化,持续激励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文精神成为调节经济发展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调动民营企业等量大面广的共富基因,推动民营经济相关政策精准落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人文环境,提振市场发展信心, 支持、放手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助力增强浙江经济韧性, 应对经济周期波动。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打好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攻坚战、持久战,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将人文关怀落实在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中。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发挥文化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功能,促进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三是增进经济发展的“人文共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浙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发展和合文化,发扬独具“和合” 特色的外交思想,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 以文化的力量对抗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保护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借助国内国际“双循环”契机,整合海外浙商、侨商等人脉优势资源,利用浙江人在全球人脉资源吸引外商投资落户浙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优化境外经贸合作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文明交流与互鉴,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Visits: 28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