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霞 马潮江
内容提要:
科技消费作为一种新兴消费形态,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低空经济正成为贯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消费潜力释放的关键桥梁,其发展路径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可以从场景创新、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引领和促进科技消费。文章建议,要完善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创新发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壮大产业集群和健全相关制度体系,打造低空经济发展“科技—产业—消费”生态,充分发挥其引领科技消费的作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在重点发展领域方面, “低空经济”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24 年的“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到2025年的“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我国低空经济正在从概念探索迈向产业化布局的新阶段。早在今年2月份,国务院第十二次专题学习中就释放出要“大力促进科技消费”的政策信号。低空经济作为科技与消费融合的发力点,具有独特价值,正成为贯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消费潜力释放的关键桥梁,其发展路径不仅关乎技术突破, 更可以从场景创新、产业链协同等多个方面引领和促进科技消费。
发展科技消费的战略意义
科技消费是指以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消费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的应用,提升消费品质、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满足消费者对科技化、智能化生活的追求。从外延上看,科技消费体现在硬件产品(如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科技服务(如科技金融)、场景化应用(如智慧零售)和新兴消费模式(如远程医疗)等。与传统消费相比, 科技消费具有创新、智能、融合、体验和可持续等特征。大力发展科技消费,激发内需潜力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选择,也是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和全面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 又适逢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正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在传统消费市场逐渐饱和的背景下,科技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形态, 正在快速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技术和产品创新催生新需求。技术创新催生新产品并提升产品性能,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便捷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创造着新的市场需求。Morketing Research《2023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数据显示, 我国约58%的消费者表示,购买烘干机、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的主要原因是其能够大幅提升幸福感。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近年来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续航里程大幅提高、充电时间缩短,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还降低了使用成本,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 同比增长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成为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市场调研机构TechInsights发布的报告显示, 预计到2030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服务及安装费用支出总额将接近1950亿美元。场景拓展释放消费潜力。科技赋能传统消费,不仅提升了消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拓展了消费场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故宫博物院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云游故宫”,游客可以通过远程在线方式参观故宫。景德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古陶瓷基因库与数字化平台,全面收集和生动展示从唐代至民国时期200多万片古窑业标本,构建了陶瓷文化遗产数据库,将3D打印、人工智能拼对等数字技术运用到陶瓷文物修复当中,非遗文化传播有了新的技术支撑和载体。《黑神话:悟空》3A游戏场景中融入多处中国历史遗迹,吸引游戏玩家实地游览,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许多海外游戏用户因为该游戏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1510亿元,比上年增加8046 亿元,同比增长6.0%。
消费端变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消费通过需求端倒逼供给侧改革,推动各领域产业链向高端跃迁, 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力量。科技消费需求激发各领域产业升级动力,如智能家居消费的兴起使得传统家电企业纷纷向智能化转型,提升了整个家电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消费者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使得企业持续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进而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水平。例如,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 5G、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消费,为新兴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动力。科技消费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如数字技术应用催生了数字内容生产、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业态,推动产业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结构转变。
低空经济对科技消费的引领作用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航空器为载体的低空飞行活动,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涵盖生产、服务、消费等多领域的新型经济形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在物流、交通、文旅、农业等多个领域发展迅速,并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 年我国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市场规模达506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达到10645亿元。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35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低空经济因其独有的技术创新性强、价值链条长、辐射范围广和未来成长性好等特点,对发展科技消费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技术驱动:低空装备、低空设施不断完善,催生科技消费需求
根据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技术突破通过“载体创新—成本优化—需求激活”的循环机制激发消费需求和推动消费升级。目前,全球低空经济技术发展呈现出创新速度加快、跨领域技术融合加深和技术体系日益复杂等特点。近年来, 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如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混合动力无人机、空地全自动接驳装备等)、新一代机载设备(如新能源动力系统等)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技术和产品创新持续推进,卫星互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低空智联网不断完善。随着“AI+”深度融合,低空经济核心技术呈现出智能增强性、网络协同性和场景延展性等特点,这些技术特性不断提升低空经济科技产品性能、拓展应用场景和服务边界,进而推动用户需求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化、高频次服务需求演进,形成“技术供给创造消费需求” 的正向循环。例如,分布式电推进系统(DEP)的技术创新使得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能耗显著降低, 辅之以其他技术应用和终端产品创新,推动城市空中交通和区域空中交通应用场景不断扩大。在智能城市交通领域,亿航智能EH216-S成为全球首款“三证齐全”的载人eVTOL, 其搭载的AI导航系统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为城市短途出行提供新选择。在无人机物流领域,大疆运载无人机DJI FlyCart 30已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可执行山区、海岛等复杂场景配送, 为推动偏远地区消费市场下沉提供技术支持。
(二)场景创新:低空经济激活多元化科技消费市场
场景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根据《2024低空经济场景白皮书》,低空经济场景可以从飞行地域、功能用途、应用行业和使用载运装备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目前,低空经济已涵盖城市管理、物流运输、交通出行、文旅观光、环境保护和监测、农业植保等多个领域。发展科技消费要大力促进细分市场消费。低空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拓展,能够有效激活多元化科技消费市场,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拓展消费场景。低空经济的场景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消费选择。云南省依托其独有的地域旅游资源和民族特色文化,创新引入直升机、热气球等技术产品,推出“低空飞行体验+特色营地” 等“低空+旅游”服务项目, 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体验需求。深圳、新疆等地推出低空观光项目,游客可体验无人机全景拍摄、eVTOL城市飞行等活动,带动高端旅游消费。二是提升消费效率。无人机配送能够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任务, 尤其是在交通拥堵的城市环境中,其优势尤为明显。三是推动消费模式创新。无人机在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环境监控等方面的应用,极大提升了社会公共服务的效率,这种新兴的消费场景应用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
(三)产业链协同:从制造到服务,科技消费链条全面延伸
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了从航空器制造、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到低空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其产业链的长链条、高附加值和跨行业协同特性,使其在促进科技消费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是上游的技术创新与制造升级。低空经济产业链的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这一环节的技术创新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例如,高性能材料的研发提升了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和载重性能,企业技术进步也推动相关制造业升级, 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有利于降低低空经济产品的消费门槛,推动科技消费普及。二是中游的产业融合与服务拓展。低空经济产业链中游环节涵盖航空器制造、低空保障与综合服务,这一环节的产业融合和服务拓展为科技消费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例如,一些企业的高性能物流无人机具备长航时、大载重能力,建立起低空物流网,极大地解决了生鲜冷链配送“最后一公里” 问题,直接刺激部分高端消费需求。三是下游的应用场景多元化与消费需求释放。低空经济产业链的下游是不断拓展的应用场景。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发展为科技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通过覆盖多场景的低空飞行器产品矩阵, 面向空中交通接驳、低空文旅观光、空中物流配送、智慧城市管理、高空消防应急、空中医疗救援等多个场景提供运营服务。此外,低空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是其推动科技消费的关键。上游的技术创新为中游的产业融合和服务拓展提供技术支持,而中游的服务拓展又为下游的应用场景多元化创造条件。这种上下游产业间的协同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推动了科技消费链条的全面延伸。
低空经济引领科技消费的实践路径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科技消费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了其引领的科技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通用机场、无人机起降平台、低空飞行服务站等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低空飞行活动的需求。低空通信、导航、监视等运行保障设施建设不足,影响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空域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优化,空域分类管控模式尚未完全适应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部分地区存在空域资源闲置与低效利用的问题。技术标准与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消费者信任。消费者对低空经济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等。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充分发挥其促进科技消费的作用。
(一)加快完善低空基础设施,夯实低空经济消费的基础
一是将低空基础设施作为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推动低空基础设施与民航机场、其他交通枢纽的有效衔接,把直升机场、无人机起降点等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安排相应的财政预算。二是在低空飞行硬件设施方面,加大通用机场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一批中型起降场、小型无人机起降平台、直升机起降平台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路网、电力网以及充换电、公共测试场、全空间无人系统等基础设施,优化通用机场、起降场地等设施的公共服务功能。三是在低空飞行的软件设施方面,加快布局和完善通信感知一体化低空智联网,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新的低空航行系统,构建低空智联网和低空空域数字孪生系统,提升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组织推进北斗导航、卫星通信、自主飞行等技术应用,打造包括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支撑体系。
(二)大力发展“低空+”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
一是大力推动低空应用场景开放,以物流、文旅、农业、应急救援等领域为重点,打造低空经济发展标杆场景。聚焦城市管理和惠民服务中的难点和堵点,以“低空航空产品和服务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深度融合”为原则,大力发展低空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智慧巡检等公共服务。二是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设低空经济相关的制造产业园和低空服务产业园,引导电机、电池、复合材料、导航和通信、零部件等上下游企业集聚融合发展。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应用示范、运营服务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 打造一批低空经济的策源地和集聚区。三是拓展低空经济产业链。推动国防科技先进技术、工艺、材料等攻关成果向低空经济产业领域转化应用, 引导和鼓励航空航天企业积极拓展面向公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拓展低空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培育有影响力的链主企业。鼓励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三)健全低空经济政策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一是在空域制度建设方面, 适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将低空空域分类管理、飞行器适航认证、数据隐私保护等纳入法律框架;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健全顶层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地方政府部门与军民航空域管理机构的沟通协调,探索区域内低空空域开放模式;进一步优化空域分类管控模式,简化低空飞行审批流程;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提供“一站式”飞行计划审批服务,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低空空域管理体系。二是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加快低空经济技术标准制定,依托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制定无人机、eVTOL等低空装备的适航标准和技术规范,为提高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提供标准依据。三是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根据不同空域类型和运行场景,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的低空非管制空域监管模式;构建低空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飞行活动、数据信息、公民隐私等方面的安全管理,确保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通过宣传、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多种途径,强化公众对低空消费的认知和信任度
一是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推广。通过科技馆、航空展等渠道普及低空经济知识, 强化公众对低空经济的认知; 举办低空经济展会、组织无人机表演、模拟飞行体验等互动活动,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传播实际应用案例,提升消费者兴趣。二是提升低空消费体验,强化公众的信任度。推动低空通信网络与智慧城市融合,利用卫星导航、数字孪生技术开发空域动态管理系统, 提升飞行服务的响应速度,优化用户体验依托物联网、5G 技术,构建全国统一的低空飞行服务系统,集成实时空域地图、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功能,提升公众对低空活动安全性的信任程度。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Visit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