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0

黄祖辉

内容提要: 

本文节选自《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实践》一书。文章认为,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必须深化对“千万工程”内涵的认识,要学习运用其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具体来看,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要力求实现“三大效应”,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弘扬“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的敬业精神。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23 年12月在京召开,会议强调, 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要深刻领会“千万工程”的内涵与精髓,从自身实际与特点出发,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 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

“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和乡村建设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千万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千万工程” 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将学习浙江“千万工程”作为一个核心主题。

从实践看,浙江“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深化,具有多方位的关联效应,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应尤为显著。20年来,“千万工程”贡献巨大, 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9月26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

“千万工程”的深刻内涵

领悟“千万工程”的深刻内涵是学习应用的前提和基础。2003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从全省选择1 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年来,“千万工程”既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等阶段,又经历了从温饱需求型向小康发展型的演变,使浙江乡村实现了从新农村建设向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的演进,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千万工程”不断迭代升级, 其内涵不断深化。数字乡村、文化乡村、共富乡村等乡村范畴正在融入“千万工程”,并且成为“千万工程”的重要内涵和建设重点。

乡村振兴实际上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产业振兴,二是乡村建设。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逻辑关系。乡村建设做得好,能推动整个乡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得很好,反过来带动乡村建设却比较难。乡村建设发展的关键是要惠及民生,从而转变老百姓的发展心态,激发他们发展的内生动力。浙江的实践表明,“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工程, 同时也是乡村建设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是“切口小、格局大”、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的“大工程”。“千万工程”对浙江的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正向效应。

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 经验,必须深化对“千万工程”内涵的认识,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由于中国农村巨大的区域差异, 很多东西都不能简单照搬, 所以关键要学习浙江省在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理念:新发展理念和联动发展、转化发展、实干发展的发展理念; 领导重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规划先行与迭代升级相结合、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聚焦重点、循序渐进,以“千万工程”推进产业振兴以及多元主体参与和多种机制协调的推进机制。

“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

“千万工程”就乡村建设与治理而言,有六点重要启示。

(一)乡村建设既要明确重点,又要坚持久久为功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 是浙江“千万工程”最根本、最重要,也最不容易学的经验。“千万工程”之所以能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不停步,关键在于发挥党政合一的垂直治理的制度功能,也就是坚持党管干部,通过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一级带一级,把党管干部的原则落到实处。第一,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始终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制度。第二,坚持各方协同抓。各级政府均成立“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党委政府领导、职能部门负责、镇村实施、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第三,坚持分级联动抓。建立“第一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分级负责制度;在各级职责分工方面, 省级层面主抓顶层设计、服务指导与监督落实,市、县层面主抓统筹协调、资源整合与组织实施,镇、村层面主抓政策落实、具体实施和建设管护。

(二)乡村建设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资金需求量很大,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大政府对乡村建设投入的同时,创新乡村建设思路,发挥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建构利益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乡村建设,这将是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不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路径。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介入,是乡村建设和环境治理有效、持续的重要因素。

(三)乡村建设既要力求有效供给,又要重视对建成项目的有效管护

对于具有公共属性的乡村建设设施,有效的营运管护是乡村公共设施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必须重视多元主体参与公共设施维护。实践中,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发展需要,不仅与供给乏力有关, 而且与这些基础设施的营运与管护不力有关。因此,必须解决好政府、企业、集体、农民等主体“谁来营运与管护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问题。基本的思路是:明确相关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及其管护主体;强化公共设施规制及其监督监管; 发挥乡村社区治理体系中的自治功能;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营运管护中导入市场机制。

(四)乡村建设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适应村庄布局与公共服务优化趋势

乡村建设既要防止脱离实际和侵害农民权益、损害乡村生态环境的大拆大建,也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以及乡村空间布局与公共服务优化的需要。乡村建设不仅要防止脱离乡村自然与文化特点,甚至侵犯农民权益的大拆大建,也要避免忽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具有空间效应与规模效应特征,避免守成不变的低效配置。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静态的过程, 而是动态的过程,是在乡村规划引领下,体现乡村人口相对集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

(五)乡村建设既要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 又要重视区域差异性和动态发展性

不同地区的乡村建设,要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在体现乡村建设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的同时,也重视体现乡村建设的动态发展性,使乡村建设能更好地体现乡村发展功能。乡村建设对产业发展有直接溢出效应,对乡村建设赋予发展功能尤为重要。在温饱社会阶段,乡村建设主要着眼于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生存型乡村建设,但到了小康社会乃至更高社会阶段,乡村建设应体现发展性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大部分地区重视体现乡村的多功能发展, 乡村建设要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相结合,促进乡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实现乡村更快更好发展。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表明,与乡村发展阶段和乡村发展功能有机结合的乡村建设, 能包容多元建设主体和多种运行机制,是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乏力、管护不力、形态单一、活力不足的重要路径。

(六)乡村建设既要运用刚性制度治理,又要运用柔性制度治理

刚性治理与法治有关, 柔性治理与村民自治和德治有关。对乡村建设项目的治理与管护,也可以引入市场制度, 将社区建设公共产品转化为市场产品,使乡村建设项目的治理与管护形成“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相结合、多种机制相协调的治理格局。不仅要发动和带动群众,更要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来激励,其中德治与自治是关键。首先是深化村民自治。建立村民互助会、议事会、乡贤促进会等相关自治组织, 推动乡村公共事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其次是增强法治保障。引导干部群众形成自觉守法、全民懂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法治秩序。最后是激发德治活力。将乡风文明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等对村民行为的引导作用,用崇德向善的力量,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 经验,不是简单照搬照抄他人的做法,而是要深刻领会“千万工程”的内涵与精髓, 从自身实际与特点出发,将“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学习好,并且有所创新。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力求实现“三大效应”

“三大效应”具有内在关联性,需要通过系统思维把握。一是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效应,二是乡村营商环境改进的叠加效应,三是乡村自然与人文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进而促进产业振兴的联动溢出效应。

(二)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重视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融合,重点是在“和”字上下功夫。关键要很好体现三对关系之“和”:一是很好体现乡村人居硬环境与软环境之“和”;二是很好体现乡村多元文化之“和”; 三是很好体现乡村治理体系之“和”。

(三)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乡村人居环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善了城乡关系,促进了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发展。这从“千万工程”的“三大效应”可以看出。接下来,要以县域基本单元为主要载体和突破口,通过“千万工程”的不断深化,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和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基础要素、赋能要素以及产业、市场、政策等多方位的城乡互通和融合发展,以不断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同时提升与实现乡村价值,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居民的持续增收和共同富裕发展。

(四)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弘扬“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的敬业精神

实践证明,“千万工程” 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和实事工程,是需要“干在实处、持续不懈”“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乡村建设与发展工程。“千万工程”是民生实事, 它“切口虽小”,但是“以小见大”,体现的是乡村建设的整体格局。建设“千万工程”必须干在实处,持续不懈,地方政府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 “千万工程”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一定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的敬业精神。要下决心消除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改变干部政绩考核和职位晋升方式,扭转浮夸、虚假、卸责、“躺平”的工作态度和风气,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守正创新、踔厉进取,集中力量、持续不懈地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难事,形成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克难关、坚定不移向前行的新风貌。

面向新征程,浙江不断深化与提升“千万工程”,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和龙头、美丽乡村为底色、未来乡村为愿景、共同富裕为追求,致力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构建“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全域呈和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加快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新路径。

作者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一级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首席专家。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三农论坛2024”上的演讲整理。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