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汽车强国的思路与举措

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内容提要: 

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 0 2 2)》一书。该书全面分析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新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和短板领域,提出了新时期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汽车强国建设的建议,对汽车产业主管部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企业谋划发展战略、研究机构深化产业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加快建设汽车强国的思路与举措

中国汽车产业的全面崛起,将是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史在2 1世纪最重要、最令世人瞩目的篇章。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要坚定不移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在消费、供给、开放发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把我国打造成全球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消费和技术创新中心。

(一)稳定支持政策,充分释放国内消费潜力

购置补贴退出后,仍要以其他方式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对车企达到规模经济、保持领先地位极为关键,目前已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至2 0 2 5 年,以巩固并保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恢复征收时,可考虑将购置税款列入个人所得税抵扣项目。继续深挖市场结构性潜力,加速向三线以下城市及农村市场下沉。建议增加限购城市购车指标,逐步取消限制性政策。促进新能源商用车推广应用,加速商用车电动化。在城市物流配送时间、限行区域等方面向电动物流车倾斜,促进城市物流用车电动化,鼓励支持新能源重型商用车在矿区、机场、港口、厂区、景区、园区等特殊场景的推广应用。发展车电分离和换电模式,缩短重卡补能时长,提升用户消费积极性。借鉴乘用车领域实施双积分的成功经验,研究出台商用车领域的双积分政策。支持智能汽车场景建设, 全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消费。一是以封闭、限定区域典型应用场景为突破口,率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发展。形成“业主+工程承包/管理公司+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企业+整车企业”的商业化发展新模式。以切实解决末端交通需求为切入点,以“高峰区间+ 平峰网约”创新运营模式构建微循环巴士移动出行服务。加快推动无人配送、无人环卫、无人安防巡逻等场景的功能型无人车商业模式成熟发展。二是以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典型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为落脚点,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进程。加快自动驾驶公交车应用示范, 加强搭载L 1、L 2 级辅助驾驶功能自动驾驶公交应用推广。加强推动辅助驾驶功能L 2 级脱手与Ro b o t a x i的典型场景的应用示范,逐步扩大功能应用范围。以L 2 级高速干线物流规模化应用为重要牵引,逐步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发展。

(二)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加强海外锂、钴、镍等矿产品的保障供应。锂、钴、镍主要分布在与我国外交关系相对友好的国家,应加强与资源国开展实质性深入合作,积极推动获取海外优质矿产,保护我国企业的海外权益。此外,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国内锂、钴、镍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开设锂、钴、镍开采证办理的绿色通道, 加快建设战略性关键矿产储备制度和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支持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发展。加快车用芯片和操作系统“ 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国产化应用,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电动化涉及的控制类芯片、功率芯片等,我国有设计制造和封装能力,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出面,将芯片设计、制造企业与汽车企业等上下游企业有效组织起来联合攻关,通过建立推荐产品目录、首批量产品保险和财政补贴等措施,给具备条件的国产芯片以装车验证机会, 通过使用来实现技术迭代升级,争取在未来2 — 3 年实现国产化率的大幅提升。智能化涉及的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高端通信芯片等,我国短期之内不具备7纳米及以下制程工艺制造能力,要充分利用在14 纳米制程工艺的制造能力,通过3 D 封装、系统优化等手段提升此类芯片综合性能,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提供兜底保障。对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E DA设计工具和车用操作系统底层技术的短板环节,建议设立车规级芯片和车用操作系统科技研发专项,加强技术攻关,加大对国内开源社区建设支持力度,并促进国产芯片与国产操作系统的适配,形成自主产业生态。加强固态电池和智能底盘前沿技术攻关,以应对未来技术的快速演进。将固态电池和智能底盘列入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并给予持续高强度支持。可由电池龙头企业和整车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参加的创新联合体承担攻关任务,加快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等多种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加快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系向全固态电池体系过渡,突破智能底盘线控技术及底盘与电池深度集成技术。通过分场景、分阶段实施,加快搭载固态电池、智能底盘汽车的示范运营,以商业化应用带动技术研发良性循环。加大充电桩、配套电网、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撑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鼓励新建小区私人停车位基本实现1∶1 配建充电桩,鼓励老旧小区建设共享充电桩;科学规划公共充电桩选址,提高充电便利性。做好电网规划与布局,加大配电网建设力度。完善峰谷电价与分时电价政策,引导有序充放电。加强国家和行业智能网联基础设施标准的驱动和引领作用,在交通信控等设备、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加强统筹;推动与智能辅助驾驶公交、乘用车L 2 级脱手等相适应的交通诱导和交通信控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级交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

(三)扩大开放、合作共赢,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车生产、消费和技术创新中心

进一步扩大开放。扩大对他国开放能促进他国对我国开放,要通过扩大开放为“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投资准入等领域做到与国内企业一视同仁,避免舆论过度宣传自主可控而使跨国车企对我国的政策方向产生疑虑。在政府采购、产业规划、标准制定、国家创新计划等领域,除涉及国家安全外, 提高跨国车企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支持新能源汽车“走出去”。“走出去”是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坚持出口与投资并重,优先向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市场发展,登陆日本、德国等汽车强国市场要把握好节奏,尽可能减少贸易摩擦。要加强海运物流保障,支持国内航运公司发展与大规模汽车出口相匹配的滚装船运输能力。引导车企战略性地开发重点市场,可撮合车企建立汽车“走出去”协调机制,每个市场以2—3家车企为主经营,以实现规模经济,精耕细作。通过贸易协定谈判或其他多边、双边机制建设,将汽车产品列入重点降税产品清单,实质性推动印度(汽车关税为到岸价的1 2 5 %)、越南(汽车关税为到岸价的5 0 %)等高汽车关税国家降低关税。鼓励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完善汽车“走出去”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加强与欧盟在碳足迹计算、产品质量认证认可方面的国际协调,加快汽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加入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制定实施的《关于采用统一条件批准机动车辆装备和部件并相互承认此批准的协定书》(简称《19 5 8 年协定书》)的可行性和路线图时间表,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认证壁垒。加强与美欧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合作,主导形成于我有利的统一标准, 探索在充电、汽车信息安全等领域与国际标准互联互通。积极探索国际业务合作,提速海外市场纵深发展,在智能网联等我国优势领域为全球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积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制订联合技术攻关计划,实现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推动国际合作的程度、层次、领域、形式不断升级。密切跟踪研判美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土耳其对我加征关税等的影响,倡导共同维护W T O 规则,创造自由公平的贸易环境。

(四)完善体制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优化汽车产业投资管理。适度增加优质产能,重点支持优质企业合理的投资需求,做大龙头企业,对于一些看得准的优质新建项目也要给予准入。完善代工产品准入管理制度,明确代工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产品一致性责任归属,优化准入门槛,在保证安全有序生产前提下鼓励代工生产,以有效利用现有产能。鼓励头部车企兼并重组闲置产能,地方政府协助处理涉及的资债纠纷、职工安置和其他历史遗留问题,降低电动化转型成本。规范地方投资和招商引资行为,不得领投造车企业,对造成重大损失的予以通报问责。完善对企业和产品的管理。推动整合相关法律法规涉及汽车行业、车辆产品相关规定, 明确相关部门职能边界和协作机制,减少职权交叉和重复管理,可考虑适度整合《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汽车C C C认证、环保信息公开、营运车辆达标管理中的同类事项。尽快完善车辆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相关法规得到有效实施。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 必要时设立由国务院牵头的“建设汽车强国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主要任务是协调重大政策研究和实施:一是推进实施智能网联发展战略,在协调跨部门、央地协同联动的重大事项上,明确汽车管理的主负责部门、配合部门;二是协调制定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重点领域规划和政策,解决汽车产业主管部门难以解决的法律、标准、规则关系平衡的重大机制问题; 三是统筹推动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指导汽车芯片攻关、基础设施布局、生产力布局、汽车海外发展等重大联合机制落实。构建敏捷监管的智能网联政策体系。一是推动产品准入管理创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标准法规创新, 驱动L 3 级及以上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拓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内涵和外延,统筹将多种车辆的智能网联新业态、新模式纳入汽车监管。将智能网联汽车从事后召回延伸至事中监管,创新沙盒模式的市场监管机制。二是做好交通法规制度的修订,推进自动驾驶车辆保险创新。制定人类驾驶员与“自动驾驶系统”类别规则,明确自动驾驶系统在法律层面的地位,为厘清交通事故责任主体以及自动驾驶系统上路的合法性做好前瞻性的立法铺垫。明确L 3 级及以上级别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责任划分规则,加快保险制度创新。三是坚守安全底线, 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监管。强化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从产生、存储、使用、管理到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传感数据、通信数据包、地理信息、个人隐私等数据的分类分级管理,对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衍生的安全威胁等开展全业态下的安全知识图谱建设。组织专业安全机构、汽车厂商、服务商建立漏洞和威胁信息的发现、验证、上报、处置联动机制, 加强对车辆及通信、云端的威胁监测和防护。

本文执笔人:王金照 宋紫峰 

李 燕 周 毅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