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与对策

0

胡文龙 史 丹

企业效益既是微观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也是市场主体进行投资、消费、出口等决策的重要依据,还是判断中宏观经济是否健康可持续的微观基础。当前,我国企业生产持续恢复,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营业利润等企业效益指标仍呈下滑态势。企业效益持续下滑与后疫情时代生产逐步恢复的“不同步”乃至“ 背离”现象,引起了社会诸多关注。因此,笔者认为, 有必要客观认识当前我国企业效益的现状及趋势,分析研判当前我国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科学精准、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妥善应对。

我国企业效益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客观认识我国企业效益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为科学判断当前经济形势是否健康可持续提供重要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投融资机会、风险防控等提供基本遵循,对稳定经济复苏预期、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一)从短期来看,我国企业效益指标与生产逐步恢复呈现出“不同步”乃至“背离” 趋势

2 0 2 3 年以来,伴随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工业企业生产总体呈逐步恢复态势,主要行业增加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大都实现了正增长。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 . 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制造业同比增长4.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 .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 . 4%,股份制企业增长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 . 8%,私营企业增长1 . 9%。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 4 . 31万亿元,同比增长3.8%;货物进出口总额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就业物价总体基本稳定,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

然而,我国工业企业“ 增产不增利”,经济效益反而呈现出明显下滑趋势。2 0 2 3 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6.8%。其中,采矿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9%, 制造业同比下降20.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1.0%,股份制企业下降18 .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2 .8%,私营企业下降13.5%。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多数行业利润总额不增反降趋势明显。2 6 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 个行业由盈转亏,仅12个行业实现增长。

(二)从长期来看,我国企业效益整体呈“达到峰值后相对稳定或持续下滑”的发展态势

2012年以来,与我国仍然逐年增长的工业增加值不同,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呈波动中基本稳定的发展态势,2 0 21年达到峰值9. 3 万亿元之后,目前呈基本稳定甚或缓慢下降的发展趋势(表1)。从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来看,企业效益持续下滑这一趋势更为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2年,我国工业企业总资产利润率从8.06%波动中下降到5.38%, 工业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从1 9. 31% 逐年下降到1 2 . 3 9% 表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多数工业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2012年开始,我国大多数工业品产量已经达到阶段性历史峰值,近年来保持基本稳定甚或缓慢下降。比如水泥、汽车、粗钢、生铁、集成电路、化学纤维等工业品年产量分别在2 014 年—2 0 21年达到历史峰值,近3 年来年产量均低于历史峰值。部分产量未达历史峰值的工业品,比如钢材、十种常用有色金属等目前仍保持持续增长,但增速已呈明显放缓趋势。综合来看, 我国工业品经过长期增长已经或即将达到历史峰值,目前已处于峰值后保持稳定或持续回落的发展阶段。

(三)行业内企业效益分化严重,利润向头部优势企业和技术领先企业集中明显

随着行业市场容量逐渐饱和,工业品产量达到历史峰值后长期在高位运行,行业内企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间发展极不均衡。头部优势企业和技术领先企业通过产业链控制、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等举措,逐步占领和蚕食落后企业的市场份额,利润在行业内企业之间逐步分化,企业利润总额均值大于中位数呈现右偏特征,行业内大部分企业利润总额越来越低,少部分企业的利润总额越来越高。行业整体呈现头部企业或特色优势企业利润总额依旧丰厚,但大多数企业微利、薄利甚或亏损的状态。

上述特征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政府行政干预较少的行业尤其明显。以汽车行业为例,截至2022年末,国内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约有14 0 家。其中整车上市公司25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115 家。2 012 年以来,每年利润总额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其利润始终保持在20 0 亿元以上,但每年利润总额低于2亿元的汽车上市公司有将近一半;排名前5 、前10、前20的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利润的60%80%90%以上;汽车行业利润向整车头部企业和关键技术领先的零部件企业聚集十分明显。

当前我国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分析

我国工业企业效益下滑的态势,既与我国宏观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关,具有一定必然性、长期性和普遍性;也与中美贸易摩擦、美联储加息预期、俄乌冲突持续、新冠疫情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有关,还受具体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进程影响,从而带有阶段性、偶发性和短期性。

(一)多重因素影响下,收入减少和成本上升是当前多数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总需求不足,加上受中美贸易摩擦、美联储加息预期、俄乌冲突持续、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我国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形势严峻,营业收入不同程度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依托行业规模优势地位,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营业收入降幅虽相对较小,但由于成本呈增长态势,导致总体经济效益仍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23 1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为62.62万亿元, 同比下降0 .4%;但同期营业成本为53 . 37万亿元,同比增长0 .5%;由于成本增长而营业收入下降,同期利润为3.39 万亿元,同比下降16 . 8%;同期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41%, 同比下降1.07个百分点。

此外,大多数工业企业营业成本呈持续上涨趋势,且涨幅往往超过收入涨幅。由于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环境成本、能源成本、债务成本等大都具有刚性,多数时候甚至不降反增。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和美联储量化宽松以及加息等影响,汇率波动带来的汇兑损失,对企业利润也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加上资金链困难带来的各种拖欠账款行为,企业账款回款速度变慢,计提坏账损失和资产减值大幅增加,导致企业效益更加困难,利润总额、资产收益率等效益指标呈普遍下滑态势。

(二)新发展阶段下市场竞争加剧,多数企业效益下滑是客观经济规律起作用的长期趋势和必然结果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 市场竞争加剧会导致大多数企业效益下滑。一方面,我国需求总量增速趋缓,供给市场相对过剩,存量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需求升级是大势所趋,细分供给市场仍有成长空间,供给结构从有到优逐步转变。在此背景下,行业整体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企业在有限的存量市场竞争中面临“你输我赢”的激烈对抗,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企业效益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领先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市场竞争力更加明显,利润向其集中,出现“ 赢家通吃”现象;相对落后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下滑,市场空间和行业利润被上述企业逐步蚕食。新发展阶段下市场竞争加剧, 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会产生明显“ 温差”:一方面,宏观数据保持稳定甚或稳中有升, 领先优质企业科技持续创新,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另一方面,相对落后企业感觉形势严峻,努力“内卷”,钱仍不好挣。

从长期来看,我国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变慢,投资回报收益减少,经济效益持续下滑,是激烈市场竞争中大多数企业无法回避的必然结果, 符合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一般市场规律。事实上,企业陈旧固定资产闲置和新兴产能不足并存,企业效益和盈利能力持续下滑,资本回报周期变长、利润减少,一直是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由成熟市场向新兴市场不断扩张的核心动力和深层逻辑。当前我国企业效益并未随着生产恢复逐步好转,利润总额出现下滑态势,表面来看有违市场经济常识,但其根本仍是“优胜劣汰”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三)企业效益由其自身实力和竞争力决定,且国家政策对企业效益影响明显

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 供给市场基本饱和、行业产能充沛,企业效益主要取决于其自身实力和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成为企业维持自身行业地位和获取经营效益的关键因素。在原来短缺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企业粗放式、低水平的发展模式仍有生存空间,企业生产的“ 帕累托改进”较易实现,不同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的大多数企业都能和平共处,营业利润等经济效益指标普遍较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企业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长期生存,必须以创新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得生存。这是现代企业与过去的最大不同。

除此之外,国家政策对企业效益影响明显,有时甚至起着明显的“ 杠杆”作用。以汽车产业为例,影响企业效益的国家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出台,全行业需求扩张,多数汽车企业效益普遍好转。二是生产标准、绿色低碳环保等相关政策出台,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汽车企业生产成本,抑制汽车消费需求增长, 导致技术相对落后的汽车企业效益下滑。三是国家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产业促进政策,新能源和关键零部件等细分行业的汽车企业经营绩效快速增长,但传统汽车企业经营绩效由此加速下滑。

扭转我国企业效益下滑态势的对策建议

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不仅仅是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决策不佳的直接后果,还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产业政策等密切相关。为此,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多方合力,扭转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态势,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恢复经济活力和产业竞争力。

(一)多措并举积极扩大内需潜能

消费需求是企业利润的最终来源,多措并举,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根本出路。一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释放内需潜能。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统一大市场取代分割小市场, 充分发挥竞争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增加居民各类收入持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二要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持续提升“吃穿住行” 传统消费,积极发展“ 文化旅游、养老育幼、医疗健康、家政服务、教育体育、社区公共服务”等服务消费,加快培育“ 互联网+ 玩乐用”、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及业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 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低碳消费。三要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民营投资信心。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拓展投资空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物流、市政、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系统布局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民营经济更关注投资经济效益,应增强民营投资信心,破除民间投资“隐形障碍”,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加强民间投资融资金融支持,恢复民营投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和结构不断优化。

(二)营造可预期且相对稳定的公平竞争环境

增强各级政府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营造可预期且相对稳定的公平竞争环境。一要加强产业政策公平竞争审查。应充分意识到国家政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不一致,审慎使用可能造成市场扭曲的政策工具,对出台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 严格进行公平竞争审查,防止由政府越位和过度干预造成逆向选择。二要加强市场综合监督检查。严格依法查处各类垄断行为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健全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制度,降低企业合规经营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性与公平性。

(三)完善“优胜劣汰”配套制度加快市场出清

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也是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作用, 加快市场出清的有利时机。只有市场尽快出清,经济才能尽快复苏好转。一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深化“ 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增强企业从设立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宏观管理,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促使科技含量高、工艺技术领先、成本优势明显的优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二要破除市场主体“退出难”体制机制障碍。严格落实《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多管齐下畅通市场主体尤其是国有“ 僵尸企业”“低效企业”退出渠道,不得通过违规提供政府补贴、贷款等方式维系其生存;建立健全企业破产和自然人破产制度,做好企业破产清算、失业保险救济、企业注销登记等配套工作,降低市场主体退出成本,提高市场重组、出清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市场主体优胜劣汰和资源重新优化配置。

(四)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经济发展的第一责任主体是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决策成败的综合体现。经济效益下滑,是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最直接的压力和动力。一要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针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等创新主体分类施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持续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持续完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重点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二要持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战略,加强企业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优化人才结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加强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品质品牌建设,加强内部成本费用的管理和控制,提升资产质量,合理确定负债水平,有效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本文系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2 0 2 2 C- 6 2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会计学科)资助计划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财务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创新工程首席专家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