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和市场预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教育改革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议题。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娱乐和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疫情后恢复和增长的关键策略。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分析和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智能诊断和机器人手术,正在改变治疗方式。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对其影响的广泛讨论。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在线健身课程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5G技术的推广将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 在线健身课程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运动科技和穿戴设备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 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远程医疗的普及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尤其是在偏远地区。
  • 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发展,服务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发展,服务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0

    罗雨泽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做了再次强调。开放发展是充分运用全球视野考虑一国的发展问题,意味着思想更开放、意识更包容、空间更巨大、选择更多样、国际关系更协调, 开放条件下的发展是更高质量的发展, 开放条件下的安全是真正的安全, 它决定一国长久的历史命运。因此,我国对开放高度重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基于历史经验和教训将之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4 0 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 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秘诀,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法宝, 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

    当前,在中美博弈、世纪疫情、地缘冲突等重大事件冲击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又到了一个关键历史节点,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 关于我国如何统筹好开放与安全、怎样推进高水平开放应给予重视,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来澄清认识、凝聚共识。

    中国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过长期探索确立并不断勇毅前行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开放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开放可以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人才等要素加快自身发展,保持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同步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经济依赖、资源被掠夺、利润被剥削和文化被侵蚀等现象, 严重时可能丧失经济主权。我国从封闭走向半开放半封闭再到今天的全方位开放, 走过了一个艰难探索、不断奋斗的历程。

    我国关于开放的探索尝试可追溯到清朝末年,但以失败告终。1840年, 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失利,处于抗敌斗争前线的林则徐等人深刻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提出“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魏源其后编写的《海国图志》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御敌方略,并提出“师夷”必须“先去人心之疾患”,即先去除虚浮不实和守旧畏难的错误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成为后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的理论基础。虽然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革新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掩饰, 但仍被顽固派污蔑为此系“ 动摇国本、卖国求荣” 之举。

    改革开放之初,做出开放决策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 党中央在重要历史关头一锤定音。新中国成立, 是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 才彻底废除外部强加给中国的诸多不平等条约和一切特权,这些成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国际上, 当时意识形态犹处于完全对立状态,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同水火, 主张打开国门、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面临巨大压力。2 0 世纪8 0 年代, 我国设立经济特区时,就有人把其比作“洋务运动卷土重来”“国际资产阶级的飞地” 和“ 旧中国上海的‘租界’”等,早期开放的操盘手谷牧等人被污称为新时期的“李鸿章”。“‘杀出一条血路来’ , 是改革开放起步后中国披荆斩棘、冲出重围的真实写照” ( 《改革开放简史》,2021)。20世纪90 年代,在对外开放已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国内出现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 成为制约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思想瓶颈。就此问题,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 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江泽民, 1997)。

    进入21世纪, 加入WTO 是中国开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谈判过程中面临较大阻力,党中央果断决策,抓住了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宝贵发展机遇。关于是否“ 入世” , 有人认为中国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经受不住外部竞争冲击, 一旦“入世”,民族企业将大量倒闭,银行业将破产,中国经济将一触即溃,党中央力排众议、全力以赴才实现成功“ 入世” , 抓住了稍纵即逝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入WTO 后, 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发展, 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国内才对融入全球化、积极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形成主流共识。

    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迎难而上,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对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强。一些学者认为, 美国经济模式不再是理想模式, 其产业空心化导致失业率上升和贫富差距拉大, 资产金融化导致大量财富泡沫和诱发过度消费,美国以市场为基础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不再值得学习借鉴,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 有些人甚至对美国经验产生了一定的轻视。2017年以来, 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和推进科技、产业“脱钩”,国内一些学者无视美国的经济、技术等霸权地位,无视我国大多数发达国家经贸伙伴为美盟友的现实,一味主张中国经济“去美化”“去西方化”,并引领民族主义思潮进一步上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研判国际形势, 统筹两个大局, 将开放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维度, 反复强调“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 只会越开越大” , 顶住压力, 破除阻力, 推动我国开放发展事业再上新台阶、再续新辉煌。

    中国开放的成功是正确历史抉择与科学推进相结合的结果

    经过4 0 多年坚定不移对外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6万亿美元,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截至2021年,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6万亿美元,境外投资存量超过2.7万亿美元,是位居全球前列的双向投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增长了310倍,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8.5%,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数据证明,我国选择开放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

    我国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顺应全球化大势、跑好了开放“接力赛”。回顾开放4 0 多年的历史, 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这一基本国策的同时,又不断根据内外部形势和自身能力条件变化与时俱进调整开放策略( 隆国强, 2017),保持了对外开放的连续性、主动性、适应性。

    19781991年的开放启动阶段,我国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致力于改善外部环境,突破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 以建设经济特区为突破口,积极吸引利用外商投资,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迈出了开放发展的第一步。

    19922001年的开放深化阶段,我国排除国际环境剧变干扰,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 继续推进开放布局,不断丰富特殊经济区体系,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起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外商投资政策体系。

    20022012年的规则化开放阶段,我国充分利用“入世”机遇,以大开放促大改革,按照“入世”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了2300多项法律法规,清理了数十万份政府相关文件, 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强了我国对全球投资的吸引力和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013年至今的大国开放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国采取更加主动、更加包容的开放策略,对内以自贸试验区为引领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对外以构建自贸区网络和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发挥大国影响力,积极塑造开放发展新格局。

    我国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遵循了事物客观发展规律、采取了科学的路径和方法。开放路径上,面对陌生的国际环境和较大的国内顾虑,尤其是缺乏自主开放发展经验的情况下,我国选择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路径,沿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有序展开,用好开放试验田,逐步适应国际规则,避免了大规模调整带来的剧烈冲击。开放战略上,我国基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着重吸引出口型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举,将中国所长、外商所重结合起来,及时抓住第三次国际产业大转移机遇,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开放内容上,我国与时俱进进行调整,本着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推进商品货物等要素流动性开放,再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逐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机制上, 我国采取内外统筹、相互促进的方式,以加入WTO和签署自贸协定、落实开放承诺来自我施压、倒逼改革,通过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推进体制改革、监管创新来支撑更高水平开放。

    我国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利用外资,就是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与国外的资本相结合,将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 创造就业、提高收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下打工潮拓宽了农民收入来源、改变了农民仅能“靠天吃饭”的困境。目前,外资企业创造了4000万个较高收入就业机会,外贸带动了2亿多人的就业。我国通过引入外资和扩大进口,使中国人民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世界各国的优质商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治国理念,遵循了“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国的开放事业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和拥护,激发了人民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这是我国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动力之源。

    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前,世界意识形态重现对立,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不断加剧,国际规则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全球化遭遇逆流, 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国际产业分工因“脱钩断链”和选择“友岸合作”等面临撕裂风险,我国开放发展的外部形势恶化,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应加强风险防控意识、牢守安全底线意识, 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坚定对外开放的信心。其一,我国有体制机制优势作为保障,中国共产党久经历史斗争考验,拥有先进理论武装,并能自我革新、自我革命,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市场和主动作为的政府相结合,是其他国家无法复制、不可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其二,我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经济合作吸引力,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形成了超大规模经济体系、最具发展潜力的巨大市场、最为丰富的各类型各层次人才资源储备,对跨国公司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其三, 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2022 年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45家企业上榜,超过美国的124家,广大中小企业创新活跃,总体上具备了与国外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合作、加快发展的能力。其四,世界经济体系是多元的,利润仍是企业的核心追求,我国已成为经贸大国,具有较强塑造国际环境和制衡外部挑战的能力。只要我们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坚持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坚持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可以有效控制地缘政治、大国博弈对我国利用外部资源的不利影响。

    二是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2022)。推进开放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在强化底线思维、重视防范风险的同时,要主动发挥大国对安全环境的制衡、塑造和保障作用,保持战略定力, 展现国际合作包容性,积极稳妥推进相关重要领域的开放合作,及时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机遇;保障动态安全, 要通过主动开放,紧密跟踪前沿理论、前沿科技、前沿发明,保持理论先进性、技术先进性、产业竞争力,筑牢国家安全的基础;提升共同安全, 要保持谦虚谨慎,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在发展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以增强共同安全促进自身安全。

    三是致力于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以做强内循环作为坚实支撑,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引进外部高端要素资源,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效率、可靠性和对拓展国际循环的吸引力;以做大外循环作为强大牵引,奋力打造贸易强国,积极构建高水平自贸区网络, 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着力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为国内大循环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和保驾护航。以国内国际循环联动,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促进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统筹利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

    推进高水平开放需扩大开放和加强举措落地并举

    展望未来,国际环境仍在发生深刻变化,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但我国只要坚持“变中求稳、乱中求治”就能塑造独特优势、化危为机—要以新开放发展理念为指导,实施新兴大国竞争力升级战略,充分发挥大国开放综合优势,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高质量发展,确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增强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实现与高水平开放联动。梳理导致市场分割的体制机制问题和障碍,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各地标准衔接兼容, 打通运输物流体系瓶颈堵点, 优化设施联通,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调度效率,提高政策稳定性、监管一致性、市场联通性,巩固增强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吸引力。依托各类开放平台加快开放步伐,积极有序推进外部关注领域的开放, 严格落实《外商投资法》,打造内外资一致、公平对待所有外资的营商环境,坚定国际社会对中国持续推进开放、友善对待外资的信心和预期,大力吸引高端要素资源参与我国经济建设。

    二是综合利用多种机制安排,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开拓国际合作新局面。不断增强软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继续严格履行开放协定承诺,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推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继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深化互利共赢合作,全面落实RCEP,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持续完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建设国际大通道和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打造多机制、多层次、多方位的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推进共赢发展、促进共同安全。

    三是以制度创新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升,加快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是畅通经济循环、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推动贸易监管模式创新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实绩,通过扩大开放引进新技术、新业态,加快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开放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和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通过“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培育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跨国公司,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四是积极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加快推进数字领域的系统性开放合作。我国已正式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这符合抢抓数字化转型新机遇的需要, 与此同时, 也对加强数字治理和开放监管提出较高要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应通过加大压力测试和提升监管能力, 尽快推进数据跨境安全有序便捷流动,充分发挥我国数字产业竞争力较强优势,拓展新兴领域国际合作和发展新空间。

    五是建立适应高水平开放要求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发展与安全的有机统一。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是重视安全越要坚持开放发展。精准划定安全底线红线,坚持站在道义制高点、遵照国际法、参考国际惯例完善斗争原则, 丰富依法斗争“ 工具箱” , 合作与斗争相结合, 维护外部环境安全稳定。内外统筹,综合利用储备、就地开发利用、投资控股、国际合作、期货市场调节等方式保障资源能源供应和粮食安全。综合利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加强对关键领域本土企业的支持,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 在开放环境下提升自主发展和安全保障能力。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监管模式,加强监测预警,以科学监管、协同监管、精准监管、包容监管实现由“ 管得住” 向“ 管得好” 转变, 构建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风险防控体系,保障以开放抓机遇、促发展的同时,有效防范突发性、系统性风险。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