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谈到社会主义文化时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鼓励支持创新文化消费模式, 使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提升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能力,着力提升电视频道高清化水平,大力发展沉浸式视频、云转播等。为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 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骨干文化企业,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文化贸易, 拓展海外文化市场,大批优秀传统文化产品, 包括影视剧、网络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大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力,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软实力。
发挥文化市场主体作用,铸就现代文化产业新辉煌
( 一) 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文化市场主体壮大
总体看,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市场主体持续壮大。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44363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44989亿元,占同期全国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5%、4.6%。十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加到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5.6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9万亿元,几乎实现翻番。到2021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4.2万家,A级景区1.4万个,星级饭店8771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日趋显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相信随着疫情形势缓解,文化旅游产业会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局面。
( 二)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创新创造活力迸发
十年来, 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 N N I 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在此技术环境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云看展”、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速崛起,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其中,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发展态势迅猛,自驾游、冰雪旅游、露营旅游、康养旅游、海洋旅游、边疆旅游等引领休闲度假,深受广大群众青睐,成为新时代的旅游时尚。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老区开发、边疆发展, 丰富了其文化内涵。红色旅游、旅游演艺与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有机结合,蓬勃发展。各类红色旅游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红色精神发扬光大,红色文化基因得到传承。
(三)网络技术支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根据《报告》,我国网络基础资源开发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为网络技术支撑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大数据、人工智能、AR/ VR、5G、超高清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和旅游行业,促进了文旅行业与时俱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数字艺术、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的文化艺术业态发展势头迅猛, 从《报告》数据看,截至2022 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 . 6 2 亿人, 占网民整体的91.5%;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占网民整体的68.1%。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文化底蕴的数字文化精品,诸如《大鱼海棠》《舞上春》等涌现,深受群众喜爱。二是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游戏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18年,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游戏市场。2019年, 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的总收入居全球首位, 达到180亿美元。2020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40亿人,较2018年底增长5603万人。与此同时,互联网游戏产业不断升级,头部游戏平台构建游戏IP生态趋势明显,通过打造衍生游戏、动漫、小说等产品使游戏IP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随着产业趋向成熟和社会认可度提高,电子竞赛正在突破原有边界,从社区文化转向流行文化,“电竞城市”“电竞入亚”“数字体育” 进入人们的视野,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建设。
(四)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2022年下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疫情形势和国际形势, 各地区、相关部门齐心协力, 文化和旅游市场呈现出复苏态势。文化旅游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积极推进网络文化交流互鉴。”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部署,有关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的要求, 推动文化产品,包括互联网游戏产业“走出去”。国家也鼓励各地支持优秀互联网游戏企业申报国家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积极参加互联网游戏国际博览会、交易会,努力搭建互联网游戏走向世界的交易展览平台,扩大与各国互联网游戏产业的合作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电子游戏竞赛,培育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电子竞技运动项目文化。
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迅速,持续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日趋丰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中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有关部门推出12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打造了一批地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各地风俗习惯主题鲜明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感受田园风光、乡土人情、乡土文化、风俗习惯、温暖乡愁的好方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 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量超过30亿人次。既有湖南十八洞村、贵州遵义花茂等一批贫困乡村通过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也有陕西袁家村通过就业增收,走向共同富裕,还有浙江余村、安徽西递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
(二)休闲度假旅游迅速发展,适应游客旅游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十年来,各地、各相关部门、文化市场主体主动适应游客旅游消费多样化需求,推动旅游景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由2012年的近150家增加到2021 年的300多家,中高等级景区比例大幅提升,创新推出近700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300多家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形成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边疆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滑雪度假等各种类型的休闲产品,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需求。
红色资源转化成为寓教于游的红色景区,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生动课堂
十年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从100处扩展至数百处, 形成全面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历史时期奋斗历程、伟大成就、伟大精神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每年平均增长超过11%,2019 年达到14.1亿人次。广袤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红色资源已经和正在转化成为寓教于游的红色景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儿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性修养培养、革命精神孕育的有效载体,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生动课堂。例如,人们重走长征路,缅怀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事迹,深感长征精神之伟大。长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写下的壮丽诗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伟大长征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重走长征路,学习长征精神,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善战,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长征。一是保护开发长征途中的红色资源,进一步领悟长征精神。二是把红色资源开发保护与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先烈们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通过红色旅游传播长征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和利用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为各地人民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2022年夏天, 笔者在新疆调研时看到,在生产非遗产品都塔尔的新疆新和县加依村,以维吾尔族居民为主体,汉族群众积极参与生产和销售,通过保存传统的都塔尔生产工艺, 让非遗文化得到开发利用,促进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培养了非遗传承人,把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加依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手工乐器制作传承人艾依提·依明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制作出精美的乐器,成为当地音乐舞蹈文化不可或缺的演奏工具。
同在2 0 2 2 年夏天, 笔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了解到, 额尔古纳市恩和乡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 辖区2068平方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屯,总人口2380人,由汉、俄、蒙等10个民族组成。恩和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相望,建筑多为俄罗斯风格,风光宜人、静谧淳朴,俄罗斯族同胞生性活泼、热情好客,保留着完整的俄罗斯民族传统。恩和建有我国首家俄罗斯族民俗馆,除了展示的动植物标本和民间文艺作品,其他展品几乎都有上百年历史。民俗馆涵盖俄罗斯族社会生活中的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俄罗斯族在中国境内的生存发展、交往交流交融。笔者访谈了一家俄罗斯族同胞, 作为俄罗斯族纺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家的主人经营的民宿里挂满了自己精心编织的艺术品。为了让客人们感受淳朴的俄罗斯风情,直观地了解非遗文化,她对院子进行精心设计,对每一间客房进行了不同风格的布置。恩和乡通过不断扩大旅游规模促进当地就业,稳步增加居民收入, 该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0万元, 旅游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为当地俄罗斯族群众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恩和乡在发展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草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的同时,对村街巷、街区、居民房屋、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排水沟、垃圾污水处理等惠民项目有序建设,既方便了游客, 也方便了当地居民。近年来, 恩和乡通过打造俄罗斯族民俗文化小镇,将俄罗斯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转化为各民族共同欢庆、交往交流交融的娱乐项目。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为基础的乡村振兴之路, 成为额尔古纳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结合,把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心理表达出来,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实现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思想、情感、心理的交流交融,这个过程就是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过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二是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大量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有机结合,以经济发展反哺物质文化遗产, 使保护开发利用相得益彰,实现可持续发展。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尕哈烽燧石孜石窟公元七世纪建成,既具有中亚特色, 也融合了中原风格,特别是千佛像体现了文化交流交融形成的新的艺术造型。可惜的是,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入侵,挖走了很多壁画,破坏了石窟。近些年来, 地方政府加大投入,部分复原了历史。仔细盘点,在大漠戈壁上,先人留给我们的东西不多,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传统文化,既是对历史负责, 也是对后人负责。在发展中保护利用,赋予文化产品新的内涵,在历史底蕴基础上培育多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文化、价值基础,要全力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是保护,而且首先是保护,其次是开发和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市场力量、社会力量,让其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把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展现出来,让人民群众在观赏学习中了解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实现历史传承和文化血脉的延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创新文化产业营商环境
十年来, 适应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党和国家不断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信息网络传播视听等领域的法律法规,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放管服”改革,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旅游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监管作用,采取“证照分离”等举措,构建、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文化旅游市场主体转型升级、质量提升。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2021年底, 全国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已经达到19.1 万家,吸纳就业人员151.14万人,其中,文艺表演团体1.6 万个,与2012年比较,增长了123.2%,全年演出场次232.5万场,观众参与达到9.3亿人次; 网络音乐市场规模达到626.9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13.8倍; 旅行社数量由2012年的2.5万家增长到2021年的4.2万家。
二是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 统一行使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6个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责,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大队伍建设力度,使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朝着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不断迈进。
不断拓展公共空间,开发和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
十年来,特别是最近三年, 尽管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各地区、各级文化旅游部门、文化旅游企业积极进取, 不断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资源利用和开放文化是通过公共空间传播的,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离不开公共空间。历史遗址、博物馆等以空间文化形态展示。空间文化传播是以人口流动为基础的。人口流动规模越大, 人口流动越快,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播规模会越来越大, 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市场体系建设的阻力也会更小。通常, 社会空间距离影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影响了文化传播和思想交流。消除空间隔膜, 盘活旅游资源,使全国各地学习者、旅游者学习和了解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享受文化旅游资源带来的收益,吸收外界的新思想、新技术,是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
十年来,各地区、各级文化旅游部门、旅游文化企业、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不断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创作开发了大量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产品,健全了文化市场体制机制,壮大了市场主体,完善了文化产业体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文艺的根基。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创造了新的文化文艺商业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明了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文化市场建设也是如此,离开有内涵的文化意识,其市场价值就要大打折扣。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内容。所以,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 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工程首席专家
Visits: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