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明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部署,并率先垂范抓落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就是,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和闭幕后这一段时间,在一系列重要场合,包括参加他所在的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党的二十大闭幕会、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党的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和第一次集体学习等,都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好、贯彻好,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多层面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
对党的二十大,不仅党内外高度关注,国际上也高度关注。前不久访华的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明确讲到:“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一定会实现中共二十大确定的任务,为地区和世界作出新的积极贡献。”俄共主席久加诺夫讲到中共二十大给他带来的三大启示:一是人才培养关乎现代化事业成败;二是世界变局之下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三是吸取苏共教训推进执政党自我革命。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党的二十大。
第一个方面: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方位来认识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头讲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这几句话高度凝练地指出了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历史节点、历史基础、历史方向,总起来也可以称为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方位。明确这个历史方位很重要,能让我们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赋予党的二十大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第二个方面:从大会的主题来认识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8 6 个字的主题, 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意蕴深厚,是党的二十大的灵魂,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灵魂,更是未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古人讲,“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纲而万目张”。我们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首先要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主题,认识其纲领地位和作用。
对全党全国工作来讲, 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思想主题,也是行动主题。它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精神状态、朝着什么目标继续前进,都是我们党面向未来、面向党内外和国内外的郑重宣示。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道不变、志不改。通过这一宣示, 亮明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政治立场和指导思想,对确保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具有决定性意义。
( 二)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恪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意志品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个重大的理论原创成果。过去, 我们讲过民族精神,没有从总体上归纳过党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我们党成立100周年这个历史契机, 在庆祝大会讲话中庄严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个重大政治概念,并作出了精辟阐述, 他说,“在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我以为,伟大建党精神是对我们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最为深刻的刻画,也是我们党长治久安、长盛不衰的精气神。
(三)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保持自信果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在坚持正确方向和立场前提下开拓创新,既不故步自封,也不偏离方向,努力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最为根本的是全面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坚持一个中心上不能动摇,在坚持两个基本点上不能有偏颇。自信自强,最大体现就是坚持改革开放,这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高度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自强风貌的鲜明展现,既要自信又要自强,自强是最大的自信。守正创新,就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对党的思想路线不断丰富和发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就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的时候,不能胆怯了、认输了、趴下了、躺平了,也不能犹犹豫豫,更不能退缩回去、拐回去,再险再难也要顶风破浪、奋力向前!滚石上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顿、退缩没有出路!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总要有人第一个站出来试; 任何一条新路的开拓,总要有人第一个站出来闯。创新就是试错,要大胆试、大胆闯,同时及时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愈挫愈奋。没有这样一股劲头,创不出新事物。
(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紧紧扭住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集中一切力量,排除一切干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一方面的宣示,不仅明确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还强调了“团结奋斗”的重大要求。这一重大要求,是历史经验的科学运用, 更是对新形势、新环境的客观反映。毛主席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的第一条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就强调“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在二十大报告政治建设部分强调“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在二十大报告文化建设部分强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报告结束语中强调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个人、一个国家,有雄心壮志是必须的, 但如果在有了雄心壮志后,没有坚持不懈的奋斗,那个雄心壮志也是空的。这是我们党总是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题目的最后四个字是“团结奋斗”,报告讲到的大会主题的最后四个字是“团结奋斗”,整个报告结尾的四个字还是“团结奋斗”。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一句话,伟大梦想未圆,同志仍需奋斗!
第三个方面:从大会成果来认识党的二十大
第一个成果:通过了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包括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伟大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二个成果:通过了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宣示了党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心, 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新成果。
第三个成果:通过了党章修正案,集中体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
第四个成果:选举产生了党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形成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选举习近平同志继续担任党的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体现了全党共同意志,也是全国人民的期待,更是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
概括起来讲,党的二十大取得的这些成果,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制度保证、纪律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评价的,党的二十大达到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方向、鼓舞斗志的目的,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
党的二十大成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人民幸福安康、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通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举得更高,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凝聚得更强,把自信自强的要求落实得更实,把团结奋进的步伐迈得更加铿锵有力。
二、多维度体悟党的二十大报告
第一个维度:关于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定位
这个32000多字的报告, 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党的二十大主题,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这个报告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第二个维度:关于报告的形成
作为筹备党的二十大的一项重点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起草,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的文件起草组承担的,是在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领导下进行的。
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对起草工作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起草出一个凝聚全党全国智慧、反映人民意愿、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在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报告起草工作要充分发扬民主,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集中起各方面智慧。报告起草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目标和原则进行,包括两轮征求意见、网络征求意见、常委会会议讨论修改、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讨论、党的二十大审查通过等环节。
从2月16日正式启动,到党的二十大通过二十大报告,文件起草工作历时8个月零几天。整个起草过程,新华社播发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诞生记作了详细披露。从问世过程看,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确实实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的彰显。报告起草,不仅在党内一定范围两次集中征求意见和建议,还同时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征求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6场座谈会,当面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 中央有关部门开展了党的二十大有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共收到留言845.2万条,充分体现了党内外的政治参与热情,是发扬民主的鲜活事例, 也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精神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文件起草组组长对报告起草掌舵领航、亲力亲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报告中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为报告成功起草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第三个维度:关于报告的框架结构
报告分3个板块、15个部分。第一板块包括导语和第一至第三部分,是总论;第二板块包括第四至第十四部分,是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部署的展开;第三板块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新的伟大号召。
导语,阐明党的二十大的历史方位,提出大会主题,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上提出的“三个务必”,是对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坚持和发展,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
第一部分,回顾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着重从16个方面回顾总结了新时代10年的工作和成就,阐述了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同时指出工作存在的不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这部分内容, 生动展示了党和国家风雨兼程的伟大奋斗,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成绩不浮夸,讲问题不敷衍,其中的很多事都是我们亲身经历了、亲眼目睹了的,都有这样的认识,这就是:过去5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过去10年是伟大变革的10年。这里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既包括历史过程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也包括成就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这里的“伟大变革”,既包括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变革,也包括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变革,这10年真是革故鼎新的10年,称得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结出的硕果就是报告里讲的,“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二部分,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阐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长期以来,我们党讲的是第一个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去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第二个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源泉,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科学发展者这一历史事实。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很深刻,“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两个相结合”珠联璧合、相映成辉, 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始终是爱国主义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面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同时,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新的定位式表述,即这一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进一步认识, 也就是要讲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也要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老祖宗”。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 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部分,阐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重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这一总的战略安排,提出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形势,明确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几项重大原则。
第四至第十二部分, 分别对经济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部署。与过去报告相比较,有一个新的写法, 就是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单列出来作出部署, 意在突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法治保障、安全前提。
第十三部分,对港澳台工作作出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第十四部分,对对外工作作出部署,强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五部分,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建设作出部署,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新征程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部署。
结束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结束语还对当代中国青年提出殷切希望,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永远兴旺的心愿和信心。
第四个维度:关于报告的基本逻辑和主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先是回顾总结过去,明确继续前进的基础。
——继而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明确继续前进的指导思想。
——继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继续前进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
——继而阐释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明确继续前进的各方面重大任务和重大部署。
第一个逻辑层次,也就是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5年来,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突出体现为“四个面对”:1.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2.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我们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3.面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重挑衅,我们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进一步掌握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进一步巩固了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格局。4.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进一步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进一步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作为伟大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雄才大略,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信赖和拥戴。
新时代的10年是伟大变革的10年,这里的“伟大变革”, 既包括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变革,也包括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变革,包括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的一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以“3”+ “16”+“4”的结构来回顾总结了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
“3”就是这10年经历的3 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第二件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三件大事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三件大事都是标志性大事,也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喜事,全党高兴,全国人民高兴。
“16”就是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涵盖党和国家事业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从2012 年的54万亿元上升至114万亿元,年均增长6.6%,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的2.6%、发展中经济体年均增长的3.7%,占世界经济比重由11.3% 上升至18.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8.6%,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77%;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4.4万亿美元上升到6.9万亿美元,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连年稳步上升,今年继续由去年的第12位上升至第11位,10年累计提升了23位,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显著。这些数据足以显示最近10年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跃升,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重大政治宣示的有力证明,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一个有力历史脚注。
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总结的党的十八大以来“13个方面工作”相比较,党的二十大报告新单列了三条:第一条是思想上的,就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成果,对其他方面成果是决定性的。还要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属于中国共产党、属于社会主义中国、贡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属于马克思主义、属于世界、贡献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极大丰富,是对人类思想进程的极大推动。第二条是战略上的,就是: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包括提出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伟大”、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第三条是对外开放上的, 就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 对外开放是与改革合在一个方面总结的,是在“(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里面讲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对外开放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单列条目写,可以把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重大作用更好显现出来,也更加有力地诠释了新征程上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
应该认识到,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总结出的“13 个方面工作”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出的“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体现出我们党对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 就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讲了一段很生动、很精辟的话语, 这段话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 控疫情、抗大灾, 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这些话实实在在,会情不自禁引起我们心底共鸣。置身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当今世界,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还是从社会政治稳定看,我们国家都是成绩最好的。这没有任何自夸之处,确实是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讲到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 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4”就是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4个方面里程碑意义: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二是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四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回顾总结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目的是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自信和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报告还强调,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0年间,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这其中需要战略定力、战略谋划,需要策略制定、战术运用,更需要泰山压顶不弯腰、我自岿然不动的志气、骨气、底气。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风云变幻中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在大战大考中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在惊涛骇浪中力挽狂澜、砥柱中流, 充分彰显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恢弘气魄、远见卓识、雄韬伟略, 不愧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不愧为“中华号” 巨轮的掌舵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航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现在,“两个确立”作为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已经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和共同意志,已经写在了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写在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坎上,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最紧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个逻辑层次,也就是报告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是报告的思想内核,实际上是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贯彻并继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重大思想路线问题。
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对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确实太重要了!报告作出了一个斩钉截铁的重大政治论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百年奋斗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没有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作为不同时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前进、兴旺发达的根本思想保证。
在党的各种力量中,思想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这10年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们一个共同认识就是,最具决定性的是“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就贯穿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就是这一思想和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还有,“一带一路” 倡议就贯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总之,新时代10年来,我们党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根本的思想源泉和思想力量就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在于我们党坚持不懈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 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已作出科学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在强调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这一思想的同时,重点阐述了“两个结合”,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进而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是总结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二法门,也是继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途径。
第三个逻辑层次,也就是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该部分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提出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 包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5条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这部分内容阐述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总体性奋斗目标和实践要求,可以视之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实践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讲了一段情理交融、直抵人心的话语,这段话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汗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 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 所以伟大; 惟其艰巨,更显荣光。”这段话充满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辉。
同时,还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5月, 欧洲议会议员米克·华莱士在议会发言时说,“中国刚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减贫计划,而反观西方国家无家可归者创造了新的纪录”、“这个有着近6000年历史、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在人类进步的几乎每个指标上都超过了所有北半球国家,不侵略、不轰炸、不制裁任何国家”,他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呢?”我们讲中国式现代化,也要用世界眼光、坚持胸怀天下, 一方面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视为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另一方面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中学习借鉴了有益的东西并且要继续学习借鉴下去、中国永远是学习型大国。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什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写下下面这一段重要的话的缘由, 这段话就是:“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要破除一些人抱有的“现代化就是西化”的迷思,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为促进人类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我们过去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现在和未来也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的科学设定固然很重要, 而推进的战略手段、战略途径同样十分重要,两者是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桥”和“船”的关系。没有现实的、管用的战略手段、战略途径,再好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都无法实现,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现在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2.0版的,1.0版已经成功写入历史、镌刻在中国大地上,2.0版历史大幕已经徐徐拉开,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战略目标替换了,前一个实现了、后一个接续上来了,三大战略手段本身没有变,但其内涵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发展。这也是我们党日益成功、日益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一个有力证明。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抓紧适应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继续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第四个逻辑层次,也就是第四部分到第十五部分,这12 个部分紧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体目标任务,是“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具体展开,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可以视之为第三部分的细化部署。第三部分是这12个部分的龙头,第二部分是这12个部分的灵魂,第一部分是这12个部分新的历史根基。第一、二、三部分与后面的12部分形成报告的总分结构。需要特别提一提的是,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分论板块相比较,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显著不同就是把科教人才、法治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三方面工作单列出来作出部署,这是由当前形势下这三方面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决定的,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党中央抓关键、补短板、防风险的战略考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好,都是新时代新征程, 所谓“新”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中国由大向强,各方面目标要求更高了,对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意志和本领的要求也更高了。就是报告里面讲到的,“今天,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走好新征程,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保证是党的全面领导,加起来就是毛主席强调的“我们应该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可以说,这两条原理是新中国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性政治原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和党的全面领导都是核心内容,是对这两条原理的坚持和发展,在实践中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就是我们党始终强调的“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重大政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就是“系统观念”,强调“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是我们党提高治国理政水平的需要,也是党领导人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事业发展到今天,统筹、统揽、协同等这样的系统性要求日益凸显,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一系列共同体。此外, “高”、“强”二字也是时代强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强国”都是高频次词汇,还有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等等。“强国”这个字眼,除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外,还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等,还有与“强国”含义差不多的表述“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等,让我们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充满了实在感,更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干兴邦指明了着力点。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都离不开高效能治理,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这一重大原创性贡献是建立在我们党日益提高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之上的,建立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不断完善和增强的基础之上的。人民幸福安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这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对这12个部分,则可以通过从总体上把握有关精神和相互联系,贯通起来、融汇起来加以理解。
第一,要把握中心任务: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任务是有规定性的, 是可以衡量的。同时,也是分步实现的, 大的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对这两个阶段作了远景展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锚定党的十九大对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展望,细化出“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 ,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明确了今后5 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总要求就是锚定“2035”,落地今后5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今后5年被称为“关键时期”,关键就关键在开好局、起好步。当年,毛主席在运筹解放战争时说过,5年看3年,3 年看头年。现在,实现到2035 年的目标,看今后5年,今后5年看今后3年,今后3年看明年。就是要只争朝夕,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
第二,要把握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写在经济部分,实际上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最早就是讲经济的,具体讲就是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后来外延扩大到了国家发展。也就是说, 高质量发展原意上、狭义上讲, 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如何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这就是:“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比党的十九大报告总体性提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为清晰和细化了,反映了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的新认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发展。
这部分部署了五项重点工作:1.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5.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第三,要把握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教育尤为重要,教育是什么样的从根上决定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是什么样的、一个民族是什么样的,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走多远、走多久。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鲜明地点出了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当年,邓小平同志担心两个方面出问题,一个是农业,一个是教育,广义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两个问题也是格外重视,对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抓得很紧很紧,对教育发展问题也是抓得很紧很紧,包括国民教育和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仔细想下来,无论对兴利还是除弊,抓教育都是下的先手棋、打的主动仗。无论是现实效能的发挥还是潜在效能的积蓄, 都是教育功力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又是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科技方面,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 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人才方面,高明的领导者、管理者都会把人才看得比金子还要宝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越多越好;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我们坚持党管人才,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我国从人才大国走向人才强国。
第四, 要把握根基、前提、条件: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全力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也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国家安全还包括政治建设特别是国防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政权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在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合为一个部分一起部署的,因为两者具有紧密联系,共同聚焦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这一战略目标。这部分的“国家安全”内容相对专门一些。
新时代新征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总体要求是: 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部分部署了以下4项重点工作:1.健全国家安全体系;2.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3.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4.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坚持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部分部署了以下4项重点工作: 1.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 2.全面发展协商民主;3.积极发展基层民主;4.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政治是灵魂, 政治优势是我们国家的显著优势。共产党更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把拥护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以强大的社会主义政权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
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部分部署了以下5项重点工作: 1.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4.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5.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有一个重要的视角,就是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精神,包括伟大建党精神、奋发有为的精神、斗争精神、整风精神、钉钉子精神、担当精神、实干精神、奋斗精神、主动精神、创造精神、真理的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战斗精神、爱国精神、人民首创精神等,是极为丰富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毫无疑问,把这些精神进一步发扬起来,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能大大地向前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部分部署了以下4项重点工作:1.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2.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3.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4.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第五,要把握根本目的: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条就是重视民生,管子的话就比较典型, 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奋斗了100年,一切成果最后就集中体现为带领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啊! 新时代新征程,说到底就是让人民的日子过得更好。因此, 我们党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进一步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和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的总体要求是: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部分部署了以下4项重点工作:1.完善分配制度;2.实施就业促进战略;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共同富裕问题,是一个关于民生又不只是民生的重大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在对共同富裕讨论很多。我们党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经验的认识得出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只能在发展中逐步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而且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要靠物质基础的不断夯实, 还要靠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境界的不断提升,要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观点,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一重大要求,掰开来讲就是既要推进、也要扎实,不推进不行、不扎实也不行,讲政治、也要讲经济规律,讲“做大蛋糕”、也要讲“分好蛋糕”,要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要讲走向共同富裕,从实际出发动态调整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关键是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通过推进高质量发展来促进共同富裕, 不是空喊口号,不是开空头支票,不是搞平均主义,不是搞福利主义,不是搞杀富济贫, 而是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 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拖不得、也急不得、更乱不得,重点要放在制度建设上, 也就是报告提出的“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同时,辅之以道德教化、思想政治工作, 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强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另一方面倡导“守望相助、扶弱济贫”。这是人类的良知和美德,古今中外都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甘地就讲过,“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四个标准是,看这个国家的人们怎么对待动物、女人、老人和弱者。”
第六,要把握战略手段: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者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手段,都是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战略目标来发力、来运行的。
报告中对全面深化改革没有单列部分来写,而是与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写的,比如在经济建设部分,第一条就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建设部分主要内容就是制度建设; 民生部分的第一条就是“ 完善分配制度”,如此等等,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导向。更重要的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几条重大原则中,有一条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强调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部分部署了以下4项重点工作: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扎实推进依法行政;3.严格公正司法; 4.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是: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部分部署了以下7项重点工作:1.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2.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3.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4.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5.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6.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7.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党的自我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党新找到的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个答案源自实践,是在党长期探索基础上、由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孕育出来的。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讲,就是“党中央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百人, 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十年下来,我们这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是载入史册的”。在新征程上,坚定不移遂行第一个答案和第二个答案,让这两个答案协同发力,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七,要把握重要环境:内地与香港、澳门关系,大陆与台湾关系,中国与世界关系。
处理好第一对关系, 旨在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发挥好“一国两制”的优点和长处。总体要求是: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坚持行政主导,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提升全面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完善特别行政区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保持香港、澳门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处理好第二对关系, 旨在推进祖国完全统一。总体要求是: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进同台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处理好第三对关系,旨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有效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总体要求是: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向国际社会发出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时代强音,这就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实际上是对构建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回答。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社会主义中国外交的基石,在新时代得到很好坚持和发展。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乌克兰危机的处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处理对外事务的卓越能力。我们就是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不搞投机, 不随大流, 不意气用事,不走极端。还有一点,就是形势强于人, 善于顺势而为。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决定了国家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变化。这也就决定了外交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内在统一。
第八,要把握根本保证: 党的全面领导。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首先的一条,也是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没有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建设要围绕党的领导来进行,达到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既要敢于领导,也要善于领导,不断提高领导水平,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关于党的领导,有一个精辟的、经典的表述,叫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关键是历史、人民为什么选择我们党?我想,关键是两条, 一条是有情有义、大情大义, 或者讲有责任感、使命感,集中体现为毛主席说的“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邓小平同志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一条是有道有理,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党,焉能不被历史选择、人民选择!我们要牢记的是,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不是一次性、一成不变的、一劳永逸的,我们始终做到了这两条,历史、人民才会一直选择我们党。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地加以落实。最根本的、最关键的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完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各级党委(党组) 主体责任,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贯彻民主集中制,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些认识、要求、举措都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新鲜经验的运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顺利远航提供了根本保证。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Visits: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