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智能和市场分析中发挥关键作用。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对网络文化和心理健康的讨论。
  • 智能家居设备正在改变家庭生活方式。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数字货币的兴起引发了金融行业的变革。
  • 远程工作模式的兴起正在重塑职场文化和城市发展。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正在重新定义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娱乐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城市规划成为热点议题。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和市场预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电子商务的增长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 数字货币的合法性和监管问题成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新挑战。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数字化教育平台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学习体验。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医疗成为医疗服务的新趋势。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企业需要加强防御措施。
  • 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力与推进策略

    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力与推进策略

    0

    盛朝迅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是产业基础能力的重要内容, 是数字经济的基石,是引领产业升级的结构性力量,也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办法,对于实现经济动能转换和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地加快推进新基建,但也面临投融资模式有待创新、商业模式不成熟、底层技术缺乏等困难和问题,应坚持统筹协调、强化战略应对、构建长效机制、突出需求牵引、注重夯基赋能,充分释放新基建潜力,更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市场建设和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基建概念内涵与主要特点

    “新基建”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践中所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与传统基础设施相对而言。2018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及,2019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以来国家层面多次研究部署,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综合国家有关部门和业界观点, 一般认为,“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在“新基建” 涉及的设施类别上,主要包括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通信网络、新技术、算力等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应用新信息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升级的融合基础设施,以及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并具有公益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在重点领域上,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从“新基建”的属性和特点看,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超前性、战略性、迭代性、融合性、底层性等重要特征。

    (一)超前性。一代科技革命一代产业基础。相比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是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 其主要特点是更注重创新驱动, 推动信息、存储等技术突破, 促进算法、模型等原始创新, 进一步拓展生产可能性的边界,为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提供新动力,支撑和引领未来产业升级。

    (二)战略性。新基建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平台与战略资源, 是决定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支撑。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基建发展, 纷纷出台针对性的政策举措, 加大新基建投资, 全球范围内关于新基建标准、技术、人才和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三)迭代性。新基建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信息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具有迭代速度快、升级周期短、标准更新频次高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信息不对称性和高风险性,容易引发投资浪费和设施损失。

    (四)融合性。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需求的重要支撑,其功能属性相对独立, 边界比较清晰。新基建涉及的许多技术既有自身特性,又需要相互交叉融合。特别是工业互联网、5G和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 已经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支撑, 更多呈现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 既是基础设施, 又是新兴产业。这些新基建技术将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融合集成、相互映射、广泛渗透、深度创新,极大拓展了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产生明显的催化、倍增和叠加效应。

    (五)底层性。正如地基处于建筑物的底层不容易被外界看见一样,新基建一般是产业发展的底层架构,处于感知、存储、计算和设施层,既包括数据中心、5G 基站、集成电路等硬件,也包括操作系统、网络平台等软件,是各类行业应用的根基。新基建领域的技术突破、改进或停滞,会极其明显地影响下游应用行业的产品质量和产出状态。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潜力巨大

    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与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叠加,正在孕育信息技术革命新一波创新浪潮,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催生庞大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孵化出更多创新与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融合化、高端化发展,有可能被培育成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支柱,对于弥补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短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据预测, 到2025年, 我国新基建领域累计直接投资将达到13.9万亿元,带动的投资规模将超过21 万亿元。

    (一)5G基站建设。5G作为当前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技术,在“新基建”中占据重要地位。5G应用场景广泛, 且多个应用领域极具市场潜力。从具体建设内容看,5G相关的新基建包括机房、供电、铁塔、管线等升级、改造和储备等;5G基站、核心网、传输等基础网络设备研发与部署; 5G新型云化业务应用平台的部署,与新业务以及各种垂直行业应用的协同;围绕5G应用的物联网云、网、端等新型基础设施,围绕车联网的车、路、网协同的基础设施等。未来十年,5G将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起推动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5G 用户或将达到8.16亿,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另外,有研究机构预计至20255G新增投资规模超2.5万亿元,带动相关投资超5万亿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

    (二)特高压电网建设。电力是工业部门的原动力,也是新基建的动力来源,无论是5G、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还是大数据中心,这些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运行都离不开电力网络。2022年国家电网计划在电网方面投资5012亿元, 创历史新高。其中, 包括换流站土建、电器设备安装、变电站扩建等在内的特高压电网建设投资也将增加。“ 十四五” 期间, 国家电网公司计划面向特高压建设工程投资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 特高压市场投资规模累计将达5200亿元,特高压工程累计线路或将超过7.5万公里,将带动装备制造、配电网建设等相关产业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

    (三)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近年来,我国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高速发展,运营线路及总里程稳步增加,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6月底,中国内地累计有51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9574公里,2022年上半年新增运营里程367公里。目前,巴黎、纽约、伦敦的地铁密度可达到2.070.330.26 公里/平方公里和1.010.480.45公里/人,而我国上海、深圳的密度为0.120.09公里/平方公里和0.280.14公里/人,我国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空间仍然较大,预计到2025年,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将超过1.4万公里。与此同时,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突破4万公里,占铁路营业里程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按照每年新增2500公里预计, 到2025年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可达5万公里,带动直接投资约2.4万亿元。两者合计,预计至2025年新增投资规模超4 . 5 万亿元,带动相关投资超5.7万亿元。

    (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近年来,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我国充电设施网络快速发展,但仍存在总量、充速、布局、管理等方面问题,特别是2021年国庆假期部分高速站点充电排队情况严重,凸显车桩矛盾,引发用户“里程焦虑”。为此, 亟需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预计至2025年累计新增投资规模超4000亿元,带动相关投资超1.5万亿元。

    (五)大数据中心建设。在数字经济需求和政策红利双重刺激下,我国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持续稳步扩大。特别是“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 使得各地对于算力资源的需求增加。一些东部地区对于边缘计算需求增加也使得就近建设大数据中心成为潮流,这其中既包括机房楼、生产管理楼等数据中心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又包括传输光纤、互联网交换中心、数据服务平台等支撑数据中心发展的网络及服务设施建设和IDC业务部署与应用协同,以及车联网、卫星大数据等垂直领域的大数据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预计至2025年新增投资规模超1万亿元,带动相关投资超2.5万亿元。

    (六)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是具有很强带动性的“头雁技术”,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则有赖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目前, 各地纷纷加大人工智能建设力度, 大力推进AI芯片等底层硬件发展、通用智能计算平台的搭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和智能感知处理、智能交互等基础研发中心建设, 为智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 为传统基础建设注入新活力。预计至2025年新增投资规模超2200亿元, 预计2025年会带动相关投资超4000亿元。

    (七)工业互联网建设。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并将工业互联网列为新基建重点方向之一,国家政策红利为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有利于打通工业互联网科技链、产业链和金融链,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目前,国家和地方层面有关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和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步伐加快,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和工业互联平台的融合应用提速,华为、阿里等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5G”应用实践,加快构筑涵盖全生态各环节的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预计至2025年累计新增投资规模超1.2万亿元,带动相关投资超3万亿元。

    多措并举促进新基建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基建不仅潜力巨大, 而且在稳经济中作用突出, 各地投资热情很高。与此同时, 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 外部环境压力大, 制约产业化进程, 以及迭代快、投融资模式待创新、商业化模式不成熟、法规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以促进新基建健康可持续发展。

    ( 一) 加强统筹协调, 适度超前谋划,统筹集约开展新基建建设。坚持统筹协调, 适度超前谋划,统筹推进支撑新基建发展的政策举措,促进各地合理有序科学稳健布局建设,避免出现恶性竞争、标准混乱、投资损失等风险。在推进新基建过程中,要避免“喜新厌旧”,妥善处理传统基建与新基建之间的关系,在新基建项目建设方案制定中不刻意划分新旧基建类型,在项目安排方面, 将相关配套建设作为调剂或协同项目使用,避免新基建单兵突进但缺乏配套而难以落地。

    (二)强化战略应对,以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为两翼, 拓展更大发展空间。一方面, 强化技术创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在人工智能、5G网络应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取得创造性突破,以自立自强获取国际竞争合作话语权。另一方面,注重开放合作。充分挖掘、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机遇,鼓励通过园区共建、人才合作培养、市场互惠开放等方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联通,促进新基建与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对接。深化与欧盟、东北亚、东南亚等地区产业链合作,推动区域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三)构建长效机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建立完善新基建专项扶持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等支持新基建发展。强化政府引导作用,鼓励设立新基建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或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引导龙头企业、社保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保险资金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发挥信托、保险等长期资金作用,用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健全直接融资体系, 创新运用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鼓励商业银行以“投资+融资”眼光看待新基建行业机遇,大力发展适合新基建企业特点的新型抵质押方式,实现多层次市场化投融资。

    ( 四) 突出需求牵引, 强化应用场景建设,因地制宜打造新基建工程。突出需求牵引,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碳达峰碳中和、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牵引作用,围绕新产业发展和新业务场景需求,加快物联网、大数据、自动化控制技术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融合应用,促进新基建技术创新与终端新网络、新平台、新能源、新设施、新应用等广泛结合。

    (五)注重夯基赋能,提升底层技术、法规和制度保驾护航能力。强化底层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努力抢占全球新基建制高点和话语权。加强数据安全、开放和使用等法律保障。对数据开发、收集、整理、存储、保管、使用、维护、更新、销毁等一切与数据相关的活动进行规范。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自上而下的全社会数据资源有效流动,助力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数字安全规则制定,努力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

    Visits: 15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