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践行“双碳”战略,共促经济绿色转型 —2022庐山全球商界领袖大会·绿色能源论坛综述

0

本刊记者 杜悦英

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未见底,世界经济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如何战胜疫情,如何推动后疫情时代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时代之问。

求解这一时代之问,正是2022庐山全球商界领袖大会的核心之意。在庐山的青峰碧水间,全球各界精英会聚,共商绿色转型大计。

9 7 日下午,2022庐山全球商界领袖大会·绿色能源论坛在江西庐山举办,主题为“绿色发展与能源产业转型之路”。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江西省贸促会、九江市人民政府、国研智库联合承办。

论坛首先由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赵力平致欢迎词,其后进行了致辞暨主旨演讲、主题演讲、战略对话共三个环节。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印度地球政策中心主席、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核心专家拉杰德拉·山地(Rajendra Shende),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先后发表致辞暨主旨演讲。

其后的主题演讲环节,围绕“绿色低碳转型:远景与对策”这一议题展开。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生态环保督察专员夏光、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岩松、广东省低碳企业协会会长丁明兰先后发表演讲。

战略对话环节,罗兰贝格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刘波,银河证券副总裁吴国舫,AECOM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张祺,深圳市吉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如坤围绕“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共同展开探讨。

论坛各环节分别由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国研智库董事长王忠宏,中国发展出版社副社长、国研智库总裁张诗雨主持。张诗雨作论坛总结。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 绿色转型将成为疫后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中国“双碳”目标指引下,绿色转型创新催生的各类新业态、新技术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加速转型过程中,将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 释放强大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 双碳” 战略是重大、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赵力平在欢迎词中表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重大、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并介绍了践行“双碳”战略的江西实践。他说,江西省坚持把绿色能源和产业创新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十三五”期间,江西省能源供给能力逐步提升,结构调整持续深化,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速形成。下一步,江西省将大力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促进跨省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有序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合理控制石油消费。将大力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实现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优化行动,加快钢铁、建材、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高碳行业工艺再造。将大力推动新能源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聚焦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将大力实施固碳增汇强基行动,深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双碳”战略是我国新时代标志性的国家战略目标,是我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承诺。山地在致辞暨主旨演讲中表示,气候变化是一场全球性危机,必须加快行动应对,朝着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迈进。他说,气候变化可能会将地球引向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所有人都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国家之间应该建立伙伴关系,通力合作, 共享信息和技术,还应积极帮助资源和能力不足的贫困群体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危机,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最终实现净零排放。净零排放的最大优势是与自然和平相处,而非针锋相对,其实现路径有三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 激励人们实现净零排放。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和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正在大幅度提升。二是各国通力协作,共享知识,加速行动。中国和印度可以携手共进,造福社会和人民。三是实现净零排放要从家庭、从自身做起。他还谈到, 青年代表着创新和创造,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学时期是人类创造力的巅峰时期, 净零计划要从高校开始推行。

如何在“双碳”战略下有效推动能源转型,是论坛聚焦的一大重点。朱民认为,实现稳妥去煤十分重要。同时要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深入推进能源价格机制和电力体制改革。他谈到,要从人类生产和生活范式变迁的高度来理解碳中和,而不只是作为减排问题来理解。碳中和意味着从单纯追求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到全面追求人类福祉的根本性转变,这是人类价值取向的重大变化。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济崛起,创造了历史奇迹,这40余年属于“追赶阶段”,主要采用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在未来40年,我国将推进绿色发展模式,并且在绿色发展模式的赛道上有机会引领世界,与世界共享中国的绿色繁荣。他表示, 在能源转型路线图中,稳妥去煤十分重要,其中有能源安全问题,还涉及与煤相关的钢铁、水泥等产业稳妥转型的问题。此外, 当前我国煤电机组的年龄相对较轻, 存续期较长, 因此如何稳妥调整存量, 发挥设备作用,保护资产价值亦需要重点考虑。他还谈到,下一步要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开放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形成良好的市场生态,让市场价格成为指挥棒。同时, 要涵养促进新能源产业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让科技成为推动整个能源转型的核心动力。他同时强调,要加大促进能源转型的基础设施投资。

在夏光看来,“双碳”战略正在重构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双碳”目标着眼点是生态环境,着力点是经济社会,环境与经济须协同推进,建立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主要行动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要紧紧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倒逼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进行能源革命。具体而言,“双碳”目标要求对长期沿用的高碳能源系统和相应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调整,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构建更高形态的环境与经济关系。“双碳”目标要求新能源能够尽量达到较高的技术经济性,这是能源革命的关键之处。他说,目前正处在能源技术革命的前夜,一旦取得突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全新面貌。

陈清泉的观点是,应通过“四网”(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与“四流” (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融合,将能源革命、信息革命、汽车革命联动起来, 从而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他分析称,“ 四网”“ 四流” 融合,以突破性的环形思维取代线性思维,其核心是解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建立人—机—物理系统形成的新型生产关系,发掘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据红利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将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总和的基础上爆发生产力的指数级增长。将科技创新与治理体系结合,以此消除信息、能源、物质等各种“孤岛”,全面提升信息、能源、物质的利用效率, 将推进短期能源安全与长远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他强调,在现实世界中,仅仅依靠技术并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以及应对新的挑战。应通过颠覆性思维,将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和人文世界深度融合,有效地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智能, 进而解决复杂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上述融合,陈清泉认为必备六方面条件,即“6I”: Inspiration(激情)、Imagination (想象力)、Innovation(创新)、Integration(集成)、Implementatio n ( 实现) 、Investment(投资)。

站在风口,产业界企业界如何把握“双碳”机遇

“双碳”战略风口中,产业界企业界应如何把握机遇, 实现新一轮发展,引发与会嘉宾热议。

夏光提醒, 在实现“ 双碳”目标中,全社会特别是经济界面临诸多发展机遇,这些机遇既反映在碳达峰中,也反映在碳中和中。一是新产业发展机遇。按照“双碳”目标, 为了降低单位GDP产出的碳排放, 必然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及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这些新兴产业和新能源将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 5 G ) 等新兴技术, 使我国产业体系中出现大量绿色低碳的“ 新面孔” , 形成环境与经济深度融合、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新产业力量。二是绿色低碳改造机遇。对制造业进行绿色低碳改造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必选途径, 也是提升产业发展效益的重要机遇。未来较长时期内,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将是这些产业完成“双碳”重任的主要路径,例如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等。这些绿色低碳化改造将大量采用大数据、新型通信模式等新技术,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极大提升我国原有产业体系的绿色低碳水平,与上述绿色低碳的新产业力量共同构成实现“双碳”目标的绿色经济体系。三是碳汇建设机遇。增强碳汇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对策,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湿地保护、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提高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生态要素的固碳能力及其附生的生态经济效益。

在多位企业界人士看来,“双碳”战略正在引领产业界企业界发生重大变革。李岩松表示,“双碳”目标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电动汽车、交通物流、绿色能源三者构成的碳链条,将为促进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替代发挥关键作用。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移动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当前正处在技术快速研发、产业加速布局的窗口机遇期,所有的生态构建都将大有可为。

丁明兰表示, 碳中和的本质是基于能源转型的产业转型, 关键是能源转型, 核心是技术突破,瓶颈是绿色溢价。她认为,未来40年,最大的风口是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开源节流,“开源” 指的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供给技术、高密度储能技术、碳捕捉技术、碳循环利用技术, 以及增加绿色植被固碳面积等。“节流”指的是提高能效, 在满足相应功能条件下减少能源消耗。

刘波认为,城市推动低碳发展可从三个步骤实现:一是在城市生活的多场景下建构相应的节能减排体系, 同时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二是城市是创新的策源地, 城市在低碳发展进程中将催生新的专业技术及服务需求,这些创新性需求将转化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应紧紧把握。三是中国的低碳发展正在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城市的事情,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城市实现新发展的动力。

吴国舫介绍了其所在企业的一系列低碳发展实践。一是组织编写了《亚金协绿色金融实践报告》,进行典型案例推广。二是采用投融资一体化形式,和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共同成立绿色发展基金,助力其低碳转型。三是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等业务,帮助企业绿色转型、提质增效。四是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五是成立碳中和研究团队, 为客户及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六是提供碳交易及碳资产管理有关服务。

张祺表示, 践行“ 双碳” 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其过程强调协同治理。一是应将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纳入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二是政府层面要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三是应重视低碳发展进程中城市群的协同,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一, 要实事求是, 根据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来制定其低碳发展路径。此外, 在低碳发展进程中应注重产业的低碳化, 因时因地因事制宜,不能一蹴而就。他还谈到, 在建筑领域、新基建与传统产业领域, 如何实现低碳发展,亦十分值得关注。

阳如坤认为,“双碳”战略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我国制造业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他说,能源革命带来的不仅是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转变,更引领着产业革命和智能化生活。具体到其所从事的铝电产业,他分析认为,中国具备电池技术和装备技术等方面优势,能够持续不断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阶段绿色消费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双碳”目标不仅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也在引领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王微认为,新阶段绿色消费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阶段中国绿色消费减排潜力巨大。研究数据显示, 至2030年,节能节水产品、新能源汽车、二手商品等绿色产品,以及实现循环型生活方式所需服务的消费规模将持续扩大,替代传统非绿色消费,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732亿吨, 将助力我国“双碳”目标顺利实现。新阶段绿色消费增长动力强劲,近年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我国居民对绿色理念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约八成居民认可推进绿色消费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且认可率持续提高,特别是对推进购买绿色产品和垃圾分类的认可度更高, 超过90%。绿色消费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绿色消费有利于促进消费模式转型, 优化消费结构, 促进可持续发展。预计到2025年, 我国绿色出行、二手商品交易将形成万亿级的消费市场;“十四五”期间,绿色建筑、资源循环利用带来的累计投资也将超过万亿元。

王微建议,新阶段激发绿色消费潜力需要进行政策创新, 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从供需两侧出发,出台政策工具包,采用倡导、约束、激励、支撑、示范等多种方式,协同引导和培育绿色低碳消费新风尚。加强绿色低碳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优化有关政策,提升居民消费保障能力和水平。一是健全绿色低碳消费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相关市场监管体系。二是优化绿色低碳消费价格机制。利用税、费、补贴等方式鼓励绿色消费并抑制非绿色消费。三是激励生产者加大高质量绿色产品供给,丰富绿色消费场景,完善绿色消费实现渠道。四是加快补齐短板, 完善绿色消费相关基础设施。五是借助数字技术建立个人碳账户和创新消费模式,推动绿色消费机制创新。

夏光分析,“双碳”目标和“双碳”行动本质上是新增的、对消费行为的外在紧约束。我国由于人口多、消费量大, 这种新增约束与人民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冲突,因此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精准把控二者节奏,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之一,总体方针是鼓励消费,反对浪费。他认为,绿色低碳消费须从衣、食、住、行、用、玩六方面推进。一是推行合理服装消费。二是制止舌尖上的浪费。三是推广绿色家居生活。四是发展绿色交通。五是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六是引导绿色文化旅游。

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 商界领袖、国际组织、重要商协会代表,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知名企业代表,工商界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等约80人参加论坛。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