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指导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

0

胡桂芳

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 。3 6 日,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在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深远。这是构筑我国大食物格局的指南针,是指导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也是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大食物观里有底层逻辑。这个底层逻辑就是三物农业。众所周知, 生物世界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农业的实质就是三物生产的形态, 它构成植物生长、动物(包括人类)消化、微生物转化还原的循环生产闭环,提供人类生存需要的健康、绿色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食物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落实大食物观,必须坚持三物农业思维,“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 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 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近几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等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微生物农业短腿的状况,一直呼吁要发展三物农业。当前,加快发展微生物(菌物)农业迫在眉睫,只有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才能构筑三物农业鼎立的大食物格局,让人民既吃得饱, 又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大食物观里有深度思辩。早在1990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明确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可见,食物安全是总书记3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清晰战略思维, 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笔者认为,要从更广的维度、更宽的视野去把握粮食安全,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饭碗里装的中国粮, 不仅仅是粮食, 还有油肉菜菌果糖茶, 发展三物农业是有效途径, 是可靠保障。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也体现了新型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它与国际通用的“ 粮食安全” 概念—— “在任何时候,所有人都能买得起并能够买得到足够的、安全和营养的粮食, 以满足人们日常饮食需要和需求偏好, 保证人们积极和健康的生活”——完全契合,更是中国实践的提炼与升华。

大食物观里有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准确地把握了世情、国情、农情、民情,抓住新时期国人端稳饭碗的难点, 开出了一剂良方。温饱问题解决后, 我国进入小康社会, 粮食和食物安全面临三大制约因素: 一是由重点关注数量转变为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同时兼顾;二是由土地和水资源双重约束转变为土地、水和劳动力资源等多重约束;三是由粮食安全转变为多样化的食品安全。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习近平总书记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大势,高瞻远瞩提出大食物观,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同时,面向整个国土, 向林、草、水等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既是有效解决泱泱大国14亿人多样化需求的必由之路,也为世界提供了粮食和食物安全的中国方案。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战略思维重在落地实践。2月发布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 其中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包括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等方面的部署, 就是“大食物观”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大食物观统筹粮食和食物安全,以三物农业思维协调农业循环发展,切实抓好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农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让三物农业融合发展,让神州大地唱响丰收颂,让国人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作者系安徽大学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生态农业大数据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学术委副主任委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