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内旅游消费复苏,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0

马聪玲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我国在公共卫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遭受挑战,旅游消费复苏的历程也一波三折。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格局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各行各业也将在多重压力下实现复苏。旅游业作为新兴服务业是国内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是彰显大众消费信心的晴雨表。如何促进旅游消费的全面复苏对于提振国内消费,促进国际交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旅游消费复苏的当前态势及其制约

2020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成功抗击疫情为旅游业的复苏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疫情防控的态势,我国旅游行业积极复工复产,促进旅游消费复苏,助力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在经历集中抗疫阶段(2020年1月底到2020年4月底)、复工复产阶段(2020年4月至7月)、初步复苏阶段(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全面复苏阶段(2021 年4月至7月)、再次停摆阶段(2021 年7月底至9月)持续复苏阶段(2021 年9月至今),受多点散发疫情影响,旅游消费恢复仍不足六成。

从过去一年半的经验看,疫情对旅游消费需求的抑制和延迟效应突出,一旦疫情缓解,防控政策松绑,市场反弹力度也相当大。虽然旅游业持续恢复的大势没有改变, 但也需要密切关注疫情后旅游消费行为的变化及其影响。当前,旅游产业复苏仍面临不少制约。

(一)旅游产业持续复苏, 企业经营向好,旅游收入恢复未达预期。2 0 2 0 年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对全国旅行社的统计调查报告,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2389.69 亿元,营业成本2280.86亿元,营业利润-69.15亿元,利润总额-71.77 亿元,旅游业务营业收入1374.56 亿元,旅游业务营业利润3.27亿元。旅行社业受到较大冲击。2021 年根据对上市文旅集团年中财报分析,22家实现扭亏为盈,2021年复苏态势向好。2021年清明节假期和“五一”假期情况来看,旅游人数基本恢复到疫情前同期水平,旅游收入恢复却相对迟缓。“五一” 假期虽然各大景区人次爆满,各类交通工具一票难求,国内旅游人次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但国内旅游消费却仍然只相当于疫情前的77%2021年中秋假期人次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7.2%,而消费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8.6%2021年“十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减少1.5%,恢复至疫情前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同比减少4.7%,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59.9%,由于天气和就地过节等原因,“十一”假期旅游消费恢复不如预期。国内旅游消费以自驾车旅游、近郊游为主,人均消费较低, 中远程旅游市场消费信心不足。

(二)中远程旅游消费复苏乏力,行业和地区分化明显。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游客出游预期和行为受到影响。游客对长途旅行、公共交通工具、集体用餐、团队文娱活动等方面存在顾虑,以及各地采取的“非必要不出省”等政策效应,全国旅游消费复苏呈现出局部、近郊、零散的特点。与疫情前火爆的大众旅游出行相比,当前旅游消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行业和地区分化。国际旅游几乎停摆, 跨省旅游多次受到疫情冲击而停开,团队旅游遭受重创,而智慧旅游、自驾车旅游、房车旅游、旅游租车等相关企业却逆势增长。从地区来看,青海、海南等目的地出现旺季延长、购物火爆等现象。而疫情冲击的南京、张家界、厦门等城市存在短期停摆现象,而此后疫情多点散发的城市旅游同样面临相似局面。从旅游上市公司财报来看, 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文旅集团效益较好,而业务相对单一的中小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差,受疫情冲击大。

(三)地区阻隔增加,乡村等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压力较大。疫情反复使得各省区、各地市之间的正常交往受到影响,地区防控政策之间还存在不同口径,跨省游反复关停,“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省”等倡议增加了跨省区流动的壁垒,国内循环缩小为省内循环。纵观近两年来的疫情,聚集性疫情所在地区,涉及乡村地区、边境地区和旅游演艺场所等。乡村地区是国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境地区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头堡。以往这两类地区都是我国旅游活动频繁开展、重点建设的地区,也将是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但这两类地区因为地处偏远,医疗设施和服务相对贫乏,输入性疫情的防控压力较大, 若对疫情的监测和检测不够及时, 很容易形成聚集性疫情。旅游演艺等场所因客流量较大,聚集性强, 一旦出现疫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为追溯带来挑战。

对策建议

如何构建旅游接待的安全屏障,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旅游消费驱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城市群之间、经济带和文化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才是助力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所在。建议: 

(一)立足旅游智慧平台,密切城市群之间的旅游发展。疫情期间,各地对旅游景区和演出场所等实施了限量、预约、错峰管理等方式,效果良好。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城市和城市群层面。推动邻近城市之间、城市群内部的交通、疫情防控、旅游客流等同城化发展。这就需要对现有智慧旅游平台的数据和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完善功能,为分类管理、分类施策奠定数据基础。第一,完善功能。扩大智慧旅游平台统计和监测的覆盖面,提升平台的有效性。从重点景区景点拓展到公园、古村镇、重点街区、民宿等游客经常活动的场所。第二,数据共享和利用。提升现有旅游智慧平台数据的使用效率,打通文化、旅游、园林、交通、林草等不同数据平台之间的链接和共享,推动不同城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平台企业的数据共享, 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针对不同场景的密闭程度、承载量、客流分布、景点热度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提升政策的精准度。

(二)提升旅游出行安全, 提振中远程旅游市场消费信心。旅游交通领域客流密集、流动频繁, 容易成为疫情传播的重要场所,做好旅游交通场站、集散中心、交通工具的安全防控就显得尤为必要。第一,对旅游交通场站、集散中心等交通门户和交通节点严格人员监测和检测,加强定期消杀和通风换气,增加无接触智能服务设备的应用,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第二, 对增加疫情防控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旅游客运车辆,进行规范,促进发展。疫情后,很多旅游客车增设了车载空气净化系统、电子除菌,紫外线消毒、抗菌材料座椅、人体体温监测、远程控制消杀、无接触支付等设备。建议对其防疫效果进行专业机构的认证;建议联合交通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工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制定健康客车产品的标准和客运行业服务标准,提升客运服务水准和健康保障等级。对疫情防控确实具有积极作用的健康客车制造和营运企业,鼓励引导,提供补贴,加大推广。第三,鼓励房车制造、汽车租赁、汽车露营等新业态的发展,以出行模式的转变应对疫情后的长期不利影响。在疫情期间,相对于萧瑟的旅游团队市场, 旅游租车、房车租赁、户外露营等市场异常火爆,成为消费升级的亮点和热点。通过以上举措,夯实旅游交通出行安全,助力国内旅游大循环的形成。

( 三) 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安全屏障。乡村地区是当前国内旅游的重要场景,但也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随着旅游的发展,多个乡村已经建立起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驿站、观景台、停车场、汽车营地、智能充电桩等公共服务类设施。这为构建乡村旅游疫情防控的屏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未来可以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平台、数字化企业、智能装备制造、疫情防控信息同旅游场景的深度融合,在乡村旅游公共设施中应用智能化终端设备和系统,如智能查询、智能导览、自动驾驶汽车、无人值守营地、机器人服务酒店、机器人点餐和配送、智能充电桩、建筑二维码等, 在助力乡村数字化的同时,也构建起低密度、无接触、可查询、可追溯的乡村疫情防控屏障。

(四)推广“云旅游”,促进文化和旅游活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疫情期间多地涌现的“云旅游”、“云展览”等线上旅游体验活动受到市场青睐。结合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景区等建设,可以推动网络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文化创意产业同旅游的深度结合,普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 整合线上资源和渠道,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弥补地域阻隔。可以通过更多数字技术的融入,让更多人在超越时空和地域上进行体验和互动, 为未来的旅游全面复苏夯实基础, 做足预热功课。总之,疫情常态化下旅游业的复苏需要更为精准的管理和政策支持,需要应用更多新科技手段推动产业更高水平上的复苏与繁荣。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的组合拳,旅游出行信心得到提振,旅游消费需求得到释放,对刺激旅游消费市场恢复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