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杜悦英
刚刚过去的十月份,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词汇空前密集地出现在公众视野。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这是我国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
1 0 月1 1 日—1 5 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举办的全球性会议, 也是我国今年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
10月19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相关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和九项具体意见。
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普遍表示,中国以多年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理念、举措和成效,积极参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未来一个时期,围绕《意见》的逐步落实及相关举措的持续推进,进一步夯实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础, 并以此为重要抓手,在全球环境治理中进一步发挥我国的重要作用, 将推动形成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新局。
承办COP15,凸显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
我国成功承办COP15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凸显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国际合作中的中国力量。在《中国发展观察》记者的采访中,这一结论成为专家的共识。
资料显示,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一项旨在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也是第一个全面探讨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国际性公约,目前共有196个缔约方。我国在1992年6月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公约》,并于1993年1月正式批准《公约》,成为世界上率先签署和批准《公约》的国家之一。《公约》生效以来,在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推动利益共享方面建立了统一的国际规则,对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起步较早,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里,我国第一个批准加入了《公约》,这在当时是非常领先的。” 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原主席汪松如是回忆。彼时,汪松作为专家全程参与了我国政府签署《公约》及其后的一系列履约工作。“正式加入《公约》近30年,我国成功承办了COP15,这是十分可喜的。”他表示,多年来,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取得重要成就。尤其是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框架中,我国积极参与该领域国际合作,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家庭中的声音日益响亮。此次承办国际级别的生物多样性重要会议,正是这一新局的重要体现。
我国多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深耕所取得的多项重大成就, 亦是COP15在我国举办的重要支撑。《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中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公开表示,发布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第一部白皮书,本身就是中国全面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具体表现,具有标志性意义。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研究员郭耕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认为, 白皮书意味着我国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他同时提到,一路向北之后最终成功返回家园的云南“大象旅行团”,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一个生动表征,更为云南昆明承办COP15做了充分预热,在全球公众视野中营造了关注和讨论生物多样性议题的热情氛围。
世界和中国瞩目下的COP15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0月25日在京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总结会指出,大会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举办的全球性会议,习近平主席视频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提出务实有力的东道国举措,发布《昆明宣言》,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会议达到了高层政治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预期,汇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合力,有力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为第二阶段会议达成一个既雄心勃勃又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COP15的会议成果令业内振奋。郭耕对《中国发展观察》表示,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在目标设定、机制完善及资金安排等层面, “各个缔约方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政治的隔阂、信仰的不同,展望了一致的愿景。”他说。
COP15的成功举办,更是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一个有力证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龙海波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表示,COP15 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是生物多样性治理国际制度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性挑战, 中国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切实推动履约,取得明显成效。中国坚定支持生物多样性多边治理体系,促进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协同增效,与应对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等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统筹考虑解决,推动《公约》及其议定书高效运作和执行。目前,中国已成为《公约》信托基金的第一出资国、联合国森林论坛的主要捐资方,提前实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要求的到2020 年达到17%的目标。“这些实际行动举措为更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龙海波表示。
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在内,在更为广泛的全球环境治理层面,我国的角色正在从参与者走向引领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原副巡视员周宏春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表示,除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政府在1992年还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联合国层面聚焦环境保护议题的文件。多年来,我国在相关国际协议中积极发挥作用, 积极推动履约,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国际社会接受与赞赏。周宏春说,生物多样性丧失、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资源与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合力解决,未来我国将越来越重视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和话语权,进一步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
《意见》指引,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多方着力
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指出,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取得长足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意见》分别明确了2025年、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确定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相应的阶段性目标。此外, 《意见》从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
对于《意见》出台,业内寄望颇多。汪松呼吁,具体实施层面, 可考虑以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建设为抓手,聚合全国优秀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全国范围内的动物标本(特别是模式标本)、生物多样性研究图书期刊文献,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宣教事业。“人、标本、文献,是我们更好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基础。”汪松说,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推进这些工作至关重要。他强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分类、编目、监测等工作, 仍是目前的一项挑战,应当进一步受到重视,加强力量。特别是我国动物标本的采集和分类工作,尤其需要抓紧完善。
龙海波认为,《意见》意味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制度建设将更加健全。他表示,《意见》发布后,各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框架有望逐步完善,通过制定全方位的实施方案,将真正建立起绿色金融引导、数字技术助力、公众积极参与、国际务实合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
郭耕强调,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这个角度看,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保护某些物种,其更深广的意义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的保护。
郭耕还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厚生惜物,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由此发展形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特有的“中国智慧”。他认为,这种“中国智慧”的缘起包括国人的生肖属相,以及从生态文化角度传承的“儒释道”精神,天人合一、普渡众生、道法自然等, 都入木三分地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天理与哲思。由此,在下一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中, 如何通过更好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地挖掘“中国式保护”的做法经验,更好地发挥“中国式保护”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树立更多范本, 将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借用古人的话,今天的保护者应是为天地立心、为生灵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郭耕认为。
Visit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