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0

杨良敏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因规格之高、影响广泛而备受关注。今年更是如此,并在变化中彰显其新内涵:科技创新不仅要鼓励和奖励,更要成为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可靠力量和坚实支撑。这是时代给出的新课题,也是国家赋予的新使命。

国家实施科技奖励制度已经整整20年。每年在年初举行高规格大会,大奖最终花落谁家,总是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但除会期改在11月外还有新变化。一是首次由推荐制改为提名制后,获奖比例下降了;二是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创成果,“十年磨一剑”的项目多了;三是奖励对象由“公民”改为“个人”,面向外籍科学家全面开放了。

看点的变化是管窥政策风向和战略导向的重要窗口。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的获奖比例看,从以往的30%降到14.9%,这与当下强调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相一致,控制数量、强化质量的导向十分鲜明。从获奖项目看,曾经数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今年一下开出两个,都授予了化学领域。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唯一的“创新团队”殊荣。这表明,激励基础研究,多出原创成果,从源头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创新导向明确,而且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为科技创新的新使命,也是落实总书记提出“四个面向”的新要求。与此同时,国家科技奖励面向外籍科学家全面开放,既是对他们长期在华工作的激励,也是向高端人才展示强大引力场。

无论是大会高规格举行,还是开奖的细微变化及对其背后折射的政策含义与战略导向,归结为一句话,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使科技创新与时代要求同步、与现代化目标任务相契合,成为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支撑。

科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大幅提升、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生活方式的重大变迁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无论中外,凡是在科技创新上步子迈得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快;凡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原创性成果多、引领性乃至颠覆性创新突出的,国家竞争力就会越强,话语权就越大,国际地位就越高。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有过科技进步的辉煌引领,也有错过技术革命潮流导致落后的痛苦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40多年来,我们从模仿、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科技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近十年来,科技进步呈指数级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开始将中国推向科技大国的行列,跻身科技创新的第一方阵,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版图中不可忽视的新势力。尤其是以北斗组网、量子通信、蛟龙号深潜、空间站建造、探月探火等科技创新成果为代表,中国在跟跑、并跑和领跑的不同赛道上展现出不凡的硬实力,我们的竞争新优势在不断积累。

竞争优势靠科技创新来创造,也靠科技创新来巩固和提升。时代变化快,今天的新技术,明天可能就成为传统技术而被替代,始终保持创新状态,不断加强创新力度,探索未知前沿,是巩固和拓展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和可靠办法。为此,要突出“四个始终”——

始终重视基础研究,从科技创新的源头发力。这是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夯实大国竞争实力的底座、厚积薄发、实现自主可控的锐利武器。基础研究的根扎得越深,科技创新之树就越枝繁叶茂。相反,没有基础研究的突破,就难有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成果的涌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国家财政要大幅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强化长期稳定支持,并要有定力和耐心。切实尊重科学规律,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为基础研究源源不断培养创新人才队伍,薪不尽,火相传。 

始终重视培植创新土壤,厚植创新文化,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这是确保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实现开花结果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者的事,也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努力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生态和文化氛围,既广泛激发社会创造潜能,又支持和激励科研人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始终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切实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战略需求。国家有需求,就要有创新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同时,科技成果只有匹配更多的应用场景才能促进其有序转化,并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更好体现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始终重视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评价机制是科技创新的“指挥棒”,科技人才会在适应评价机制中作出创新决策。好的评价机制能有效激发科研人才的创新激情与潜力,相反则会窒息其创造力。切实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科研人员从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切实简化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尊重科研人才的智力投入并体现其价值,以放的胆识和魄力换取澎湃的创新力和创造力,真正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力,为国家发展赢得主动,塑造发展新优势。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