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辰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指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发展数字家庭。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 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中央企业所属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央企地产”)在本集团内处于支柱和创效板块的定位, 具备党建、政策、资金、资源等其他房企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数字家庭建设全面铺开,央企地产应聚焦发展数字家庭任务目标,发挥央企优势,把数字家庭建设好,与其他参与主体协同发力,为深化住房供给侧改革,提升数字家庭产品消费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
数字家庭的三大服务功能与两种特性
数字家庭是以住宅为载体,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系统平台、家居产品的互联互通,满足用户信息获取和使用的数字化家庭生活服务系统。数字家庭以2022年底和2025年底为时点,分别设定了“两步走”发展目标,并明确了满足居民获得家居产品智能化服务的需求、满足居民线上获得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满足居民线上申办政务服务的需求这三大服务功能。
因此,数字家庭具备的两种特性:
一是关联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数字家庭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生,将资金、技术、产品、数据等要素高度关联,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和数据链。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并推动基本居家生活和各种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场景数字化,不断构筑美好生活新图景。另一方面,数字家庭对接智慧物业、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社会治理平台, 共同组成自下而上、严密无缝、统一管理的闭环系统,有利于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累更多宝贵经验。
二是协同性。数字家庭建设包含工程设施建设和系统完善两大任务,涉及各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社区组织,各类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种参与主体。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主体坚持党建引领的工作要求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既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和社区组织在规划布局、安全保障、政策制定、宣传引导等方面的作用, 共同建立多元化参与协同机制, 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数字家庭产业协同发展,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转化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强大动能,以协同发展成果进一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重大问题。
央企地产参与建设数字家庭的重大意义
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是顺应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和家庭生活数字化趋势的一大举措,也是响应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目标的重要政策。央企地产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国家队”的身份参与建设,具有更加重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义。
一是承担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自古以来,只要国家存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与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就从未间断。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 中国正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央, “东升西降”势不可挡。中国已经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推动力量。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变局的唯一战略选择,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中央企业的历史重任。央企地产参与数字家庭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听从党中央号令,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的具体行动。在建设中推动产业链由传统单一住房产品开发向个性化、多层次、高品质、立体式的数字家庭产品研发、场景营造、市场培育、产业发展等领域延伸,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
二是满足我国家庭高品质居住生活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变化和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快,高品质居住生活需求更加强烈,进一步要求数字家庭在功能和服务内容上不断扩充。人口总量增长和素质提升也是加快发展数字家庭的重要因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突破14亿, 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家庭户均人口由2010年的3.10人减少至2.62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近2.2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城镇化率达到63.89%;老年人口已达2.6亿, 今后5年还将以每年约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些变化,加上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影响,在对家庭日常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出挑战同时,也将促进数字家庭在技术、产品、场景、服务和产业上不断推陈出新。央企地产开展数字家庭业务,可以更好利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缓解人口与资源紧平衡状态,通过提供高品质数字家庭产品和服务,及时回应消费者居住生活改善意愿,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实现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和央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0年以来,受“一城一策”“三道红线”“双集中”乱象治理等调控政策和长短期不确定性交织的行业自我调整的影响,房地产企业传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市场形势。万科等龙头企业纷纷寻求转型策略,强化科技对服务和管理的支撑,增强产品数字、智慧赋能, 变市场红利为产品红利,成为企业之间的共识。各大房企年报几乎无不提及“数字”“数字化”和“智慧”。房地产企业进军数字家庭领域,是探索增长模式创新,培育新兴业态,抢抓多元化赛道,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此外,央企地产不仅是房地产市场重要的主体之一,也是中央企业最基本的“作战单元”,并接受国务院国资委考核。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今年力争实现“两利四率”的“两高三增一稳”,即净利润、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增速,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增长,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健可控。建设数字家庭可以有效倒逼央企地产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拓展盈利模式,满足上级股东和国务院国资委考核要求,更好地推动央企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关任务,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切实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确保“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建设数字家庭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回顾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均发挥了“顶梁柱”“压舱石”的支撑作用。在去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中央企业听党指挥,闻令而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彰显了制度优势。2020 年,我国GDP达10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0.3万亿元,占比将近三分之一,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但是,从部分央企地产参与数字家庭建设现状看,主要表现出以下问题:企业重视度不够,任务落实只停留在喊口号,缺少必要的体制机制和有效举措,费用投入仍然重营销、轻研发,甚至出现“等靠要”观念;实施过程存在形式主义苗头,产品设计“一刀切”, 与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需求不能完全匹配,与政府、关联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壁垒尚未打破,协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技术研发、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基础薄弱,成为制约数字家庭建设效果的短板。鉴于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发挥央企优势,提高数字家庭建设质量和成效,将数字家庭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更加坚定自觉地发扬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肯定的一系列国有企业先进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深入遵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更加坚定自觉地牢牢把握“九个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房住不炒” 定位,更加坚定自觉地建设数字家庭,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优化顶层设计。目前, 各央企地产正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和上级要求编制本企业“十四五”战略规划。要结合企业现状和未来高质量发展要求,将建设数字家庭的战略方向、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作为重要专题,纳入战略规划。坚持系统观念,把加快发展数字家庭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全面从严治党等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数字家庭建设和国企改革综合成效。提前谋划数字家庭产品线研究,抓紧形成覆盖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条件客户,满足老百姓消费升级需求的产品体系和配套服务能力。妥善处理好营销推广和研发投入的关系,保证研发费用及时到位且支配充足,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达到国资委指标要求。认真对照《指导意见》确定的试点城市或市辖区,经国务院批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5城市,以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的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80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结合企业自行组织的城市分级研究成果,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和项目, 制订试点方案,鼓励先行先试。
三是深化合作模式。要善于运用各类资源、禀赋、优势,坚持问题导向,以更深度的合作模式为切入点,破除阻碍各参建主体之间协同性的壁垒和藩篱,将各主体的优势集聚、整合、释放,推动数字家庭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实现产业发展目标。依托国务院国资委和省级政府建立的战略合作框架,落实央地合作机制,积极主动对接地方有关单位,促进地方政府增强服务意识,营造有利于央企参与数字家庭建设的良好营商环境,争取政府给予更加优惠的产业、土地、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加大银企合作力度,拓展低成本融资支持数字家庭相关技术、产品研发的有效渠道。围绕完整的数字家庭产业链,密切与网络运营商、科技制造服务商、产品供应商等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沟通协作,加强协同经营, 形成集团作战能力,实现合作共赢。带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数字家庭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四是明确实施路径。经过初步梳理,房地产企业实施数字家庭建设的基本路径涵盖三种:一是自主研发。以万科为例,该企业旗下公司万物云作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的首批企业,率先完成了与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对接,用户可在万物云社区App“住这儿”使用数字货币线上缴纳物业费。截至去年,万科已有3家子公司获得国家高新企业认证。二是跨界融合。例如,华润、中国金茂、当代置业等百强房企与中国电梯制造十强、“航天级电梯的铸造者” 东南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将第四代住宅“空中庭院”与空中停车系统、智能电梯技术融合,实现“汽车上楼”。优化了业主归家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增强了居住体验感和品质感,推动了智慧社区建设。三是内外兼修。中国铁建地产集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房地产主业央企,对内紧紧融入铁建全产业链协同经营大格局,对外积极与华为等知名科技企业对接,统一整合铁建系统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咨询等内部产业优势与华为的外部技术优势,对传统住宅主业和TOD、产城、康养等创新业务进行数字赋能和智慧赋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撑企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三种路径仅是作为参考。央企地产必须在坚持研发与合作“两条腿走路”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发展所需和数字家庭建设要求,选择适合本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五是聚焦场景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 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要自觉对照总书记指示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将数字家庭的三大功能打造, 落实到数字科技赋能与多种场景应用上,通过满足居家生活体验,助推智慧社区功能拓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紧紧围绕“城市是空间、人口是红利、交通是载体”这三个经济增长要素,重点盯住消费升级趋势和消费需求结构性变化,做实住宅产品线研发,深化细化数字家庭场景应用和配套“点菜式”服务,实现场景多元、可变、可备份。施工阶段需综合考虑各类配套网络、产品、设施的配置与搭建,留足提质升级空间,狠抓工程质量管理。结合成渝等地区推行TOD开发模式,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引进和培育数字家庭产品,形成满足居住工作、购物娱乐、公共服务等需求的多功能、绿色低碳社区,推进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数字家庭系统基础平台与智慧物业管理、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各类线上线下生活服务,以及政务、警务、医疗、应急等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无缝对接,满足居民获得政务、社会和产品智能化服务的便利性。以“一老一小” 为重点,落实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各项任务,促进数字家庭与智慧养老、智慧托育融合发展。积极参与既有住宅和社区配套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探索数字家庭产品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实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六是着力补足短板。要把改革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营造坚定改革、拥抱技术、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内部环境。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能力。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更好推动数字家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落实有利于人才综合全面发展的职业通道和激励保障措施,增强生活关爱和心理关怀,防范团队“内卷化”倾向,杜绝内部恶意竞争。强化数据资源的维护运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认真吸取滴滴事件的教训,坚决做好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善于发掘总结数字家庭建设的宝贵经验,勇于探索和推动该领域标准制定,努力成为数字家庭建设标准的引领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央企地产将把强大的央企优势同数字家庭发展目标和人民高品质居住生活需要紧紧连在一起,以建造优质数字家庭住宅产品为己任,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