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治理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

0

王华彪 酒正纲 张金金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 努力打造组织振兴的样板,全面推行好“党建+”理念,健全党管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党建引领,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鲜明树立大抓基层的导向,确保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以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筑基、注能、助力、铸魂”。

以“党建+乡村科学治理” 为归宿, 着力强产业强融合, 让党政合力功能“强”起来

聚焦“强产业”,着力“提质效”。要围绕粮食安全,扛起政治责任,开展绿色高效“吨粮田”建设,一手抓面积落实,一手抓高产创建,真正“端好自己的饭碗”。要大力培育“百万元合作组织”, 以“产业强社、能人兴社、改革优社、政策扶社”四大举措,发展年收入50万元至100万元的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要围绕品牌创建, 实施“四色产业”强链升级工程, 畜牧产业要按照”2+4”思路(延伸畜牧产业价值链、提升畜牧产业价值链;产业强畜、能人兴畜、改革优畜、政策扶畜),着力扩能、提质、增效,推出更多特色优势品牌。

聚焦“高品质”,着力“强保障”。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补齐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要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扎实做好4个村庄试点工作。要实施好“乡村建设十大项目”,构建“五纵、六横、一环”交通路网,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村养老“餐饮+” 日托覆盖范围,巩固拓展康复中心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聚焦“优生态”,着力“美环境”。要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开展“百村千街万家”行动, 推行农村环卫一体化,实现垃圾清扫、分类、运输、焚烧一体化运营,探索污水治理市场化运作;加大绿化美化力度,评选十大“最美村庄” 和百家“五美庭院”,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着力改善农村面貌。要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改造率实现90%以上,要建立粪污收集利用体系,实现厕所粪污收集处理资源化利用。要坚持铁腕治霾,加强散煤治理、生物质禁烧及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等工作,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双替代”,保证群众正常取暖、正常生活。

聚焦“善治理”,着力“提效能”。要加快推进村委会换届工作,确保换出新气象、新干劲、新作为。要聚焦乡风文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乡亲议事大院”全覆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聚焦“六建”,常态化推进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发挥三级调处中心和个人调解工作室作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聚焦“促乡风”,着力“改陋习”。把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广大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要构建起科学合理、高效便民的服务体系,结合农民的需求,整合乡、村两级的行政资源,以开展农村“星级党组织”创建,打造“五好一满意”党支部为载体,探索建立流动办事窗口机制,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以“党建+三治融合” 为推力,着力突出绿色融合治理提升农村治理效能,让“三治”效能“加”起来

强自治增活力。健全村党总支领导、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村监委会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建立“和老师”调解团,不辞辛劳、不求回报地为群众调解矛盾、排忧解难。搭建乡贤参事会平台,打好“乡音牌、亲情牌、文化牌”,让乡贤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一村一中心。拆除党支部与群众之间的“围栏”。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为党建综合体建设的首要任务,实施开放式办公,拆除党支部围墙栏杆;全面去机关化、行政化,取消村干部办公室,统一设置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线办公, 一线解疑,一线服务,营造舒适和谐的服务环境。一村一规划。以党建综合体建设为引领,统筹谋划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一村一议事。搭建村民说事、议事平台。健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探索议事会、村民说事等协商形式,推动农村自主议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做到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集思广益征集意见建议,最大限度汇聚民智,努力把集聚民意的过程转化为党组织治理效能整体提升的新起点。一村一提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全面构建“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自组织”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加强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办理、民间纠纷调解、治安维护协助、村情民意通达等方面的作用。为舞蹈队、书法协会等自组织提供平台和场地, 促进自组织发展壮大,有效地为群众服务。

强法治重保障。一是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定期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建设法治公园,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抓宣法守法。大力开展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纪检、司法等部门深入农村开设法律大讲堂,从百姓视角、用群众语言,生动讲述身边案例, 促使群众学法、守法、信法、用法。二是完善基层议事协商制度, 健全“一约四会”村民自治制度, 主动适应农村人口流动和经济结构变化,探索建立村民小组议事协商机制,为不同群体参与议事提供平台,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三是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褒奖惩戒作用, 健全村级“爱心超市”和“红黑榜”“问题墙”等制度,将村民自治管理与村民积分、道德评议、精准脱贫相融合,引导、激励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四是围绕“扫黑除恶”“平安建设”等主题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平台广泛推送法律知识。抓骨干培育。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各村党建综合体均设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室,健全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筑牢调处化解“第一道防线”,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五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注重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以志愿者服务小队为主力军,以专题讲座、集中宣讲、流动宣讲、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 增强内生动力。

强德治树新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内化为居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打造村民“笑脸墙”,评选“好儿女、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宣扬“尊老爱幼、互助帮扶”的优良乡风。村里还通过组织举办文艺演出、开展道德模范与好人评选等活动,激发村民道德情感。建立村级乡贤参事会,凝聚榜样人物、先进人物、精英人物的力量。四是通过有效的土地流转,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基础,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农家乐、民宿、观光休闲农业等,拓展增收渠道。建设幸福院,树敬老孝亲新风。建立完善“党组织引导、集体建院、集中居住、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敬老院、幸福院全覆盖,使子女可以安心在外务工、创业,进一步释放劳动力,实现“照料一个人、帮扶一家人、幸福一个村”。设立村史馆,树文化自信新风。做好“党建综合体+文化”文章,实现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开设聚贤堂,树共商共建新风。持续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变走出去的“民工潮”为引回来的“创业潮”,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带富贫困户。充分发挥“五老”、新乡贤等积极作用, 在贯彻组织事、做好身边事、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等方面凝聚合力,激发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强微治增实力。一是上好“微课堂”,让法律知识“动”起来。依托党群阵地,结合党建课堂,以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特点, 精心筹划特色法治讲堂。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学习强国平台作用,组织党员群众收看网络法治宣传片, 开设田间、村头课堂,领导带头开展送课上门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二是争当“微榜样”,让村民德治“活”起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开展星级文明户、党员致富明星户、乡村振兴示范户、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 把遵纪守法、学法用法作为重要评比内容,让党员、广大村民做有方向、学有榜样。开展“传承好家风家训家规”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等鲜活事例,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社会新风尚。三是过好“微生活”,让村民自治“实”起来。成立村民理事会、新乡贤理事会,充分发挥村“两委”、乡贤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群众。建立和完善“一约四会”机制,结合村屯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坚持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原则,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对于村级重大事务和决策,由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真正让村民的事村民说了算。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七一”晚会等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四是实行“微治理”, 让村民法治“严”起来。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法律咨询的服务阵地。镇级组建一支普法队伍,宣传法律知识。实行“微网格”管理, 组建“组甲制”,发动网格员、组甲长实时关注村级动态,对涉及邻里纠纷、土地边界、房屋建设等问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坚持广开门路,招才引智,聚力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强衔接增后劲。一是推动政策衔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一项重点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从脱贫之日起设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5年衔接过渡期。各级各部门要准确把握5年过渡期的重大历史机遇,在保持脱贫攻坚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做好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机衔接。要利用编制“十四五” 规划的难得时机,抓紧研究谋划能承接帮扶政策的乡村振兴项目载体和支持抓手,切实把巩固脱贫成果的各项具体帮扶政策真正衔接到乡村振兴上来。二是推动工作衔接。一方面,要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积极推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要以实施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统揽脱贫县区各项具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支持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等方面做好衔接转换,将措施逐一细化、任务逐一明确,确保衔接有序、转换到位。另一方面,要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分层分类的常态化帮扶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针对性地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发展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由民政等部门负责进行兜底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当前, 国家乡村振兴局已经挂牌成立, 省、市、县三级也已挂牌成立相应机构。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扶贫机构调整为乡村振兴机构,职责不是变轻了,而是更重了。因此,调整后的机构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县区扶贫机构要在当前形势下,继续保持思想定力,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抓推动、抓落实,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撤、干劲不减,决不能出现盲目推进、影响衔接工作大局的情况。

以“党建+支部换届”为保障,着力锻造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让党的造血功能“续”起来

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持续推行党员中心户、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岗等评选活动,推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大调研、广纳谏”“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努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创新工作方法。加快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化“三带三评”机制引领乡村治理、“民情气象站”“红色治理法”等经验做法,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引领乡村治理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的能力水平。健全自治载体,拓展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完善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载体,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评选新乡贤、传承家规家训等方式,提升乡村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促进农村文明和谐,为乡村振兴助力。

加强培训赋能,接好素质“充电器”。要高质量完成村(社区) “两委”换届,稳妥推进“一肩挑”,实现“两个优化”目标。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必须抓细抓实村级换届选举“后半篇”文章,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为“十四五”规划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换届中,重点做好“两委”公章、档案资料、办公场所、设施设备及其他遗留问题移交,稳妥保持村级工作连续性和实效性。换届后,村“两委”班子中“新人”较多,对基层事务管理的内容、流程、方法还不够熟悉,迫切需要加强业务辅导和能力培训。落实乡镇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等定点帮扶制度,聚焦村干部“最紧缺”和“最管用”的业务能力,分期分批举办全县村干部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班,集中开展辅导培训,帮助村干部尽快进入角色。邀请退下来的村“两委”原班子成员,特别是老支部书记传授经验, 新老结对教一教、带一带,全面提高新班子的履职能力、带富能力和攻坚能力。

完善运行机制,织好为民“服务网”。村“两委”作为巩固基层政权、加强基层党建、推动基层治理的“关键少数”,要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做好新班子建设。认真研究应对“一肩挑”政策带来的组织体系、权力架构、运行方式等系列变革,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同时, 建立健全“红色代办”、农村共产党员户挂牌、村干部坐班值班等制度,促进新班子成员更好地服务群众,以工作实绩回应党员群众期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本文是2020年张家口市决策咨询课题“以‘党建+’ 模式巩固张家口市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课题编号: 2021DJ023)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研究基地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