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良
我的父亲吴永忠今年95岁了, 他1978年入党,是我们家入党最早的老党员。父亲195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专业,先是分配到国家煤炭管理总局,后因工作需要调至山西煤管局从事煤矿安全管理工作, 1972年又到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从事焦化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父亲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对党心怀感激,忠心耿耿,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他都勤恳敬业,全身心扑到工作上, 为山西省煤矿安全生产、煤化工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在山西省煤管局安全处担任副处长并主持工作。那时候煤矿生产水平落后,事故时有发生。无论白天黑夜还是节假日,哪里发生事故,哪里就有父亲忙碌的身影。他在处理各类事故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五十年代就提出从主井边砌风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抢救瓦斯爆炸人员的建议,使得抢修和恢复生产可同时进行。他在煤矿安全生产上发挥群策群力作用,广开言路,采纳合理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确定了“审、修、学、遵”四字方针。每个季度他都要深入煤矿,检查重大灾害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确定下一步工作方案,不断改进提高。父亲还总结以往煤矿发生事故的教训,汇编成教材,对煤矿职工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为煤矿的安全生产、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2年,父亲调至山西焦化厂(现名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由于焦化厂建厂初期正处于“文革”时期,工厂设计受到了极“左” 思想的干扰,资金压缩,设计从简, 影响了工厂的正常开工生产,带来了不少麻烦。父亲当时担任生产准备组副组长,分管生产准备工作,他白天奔波在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质量,审查设计图纸,晚上和母亲在煤油灯下查阅资料,学习煤化工相关知识, 不断给自己充电。下面撷取的是父亲在山西焦化厂期间的一些工作片段。
自力更生搞开工方案
焦化厂焦炉开工时的《烘炉计划》《烘炉操作规程》《开工方案》《焦炉生产操作规程》等均无现成的东西,怎么办?只能去炉型相同的焦化厂学习和借鉴,向人家“要”,实在不行就“手抄”技术资料。1973年, 父亲去参加山东莱钢焦化厂开工生产时,得知该厂的总工程师是由太钢调去的,借这层关系基本上要了一套该厂的开工方案。接着杭钢焦化厂开工, 父亲在找齐该厂开工方案的基础上将两厂的方案加以分析和对比后汲取精华为我所用。这些资料对山西焦化厂的开工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京9424厂是我国焦化厂生化脱酚的首家生产单位,去该厂学习时想借鉴他们的开工生产经验, 但该厂管理严格,只让看却不给资料。没办法,父亲就去资料室抄写。有一天当父亲快要抄写完时, 该厂厂长到资料室,看到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头在抄他们的经验总结, 立即让资料室管理员给了父亲一本资料,令父亲非常感动。
从实际出发确定焦炉大棚着火后的炉体修复方案
焦化厂的第一座焦炉于1973年8 月20日开始筑炉,同年11月因缺砖及采暖保温用的蒸汽而停工。1974年元月13日,在氧焊暖气管时,因工作不慎,氧焊火花又引起草帘着火,砌炉大棚烧毁,焦炉炉体损坏严重。
父亲带领大家,对42个炭化室84个墙面的垂直度、机侧和焦侧宽度,以及砌体裂缝、斜道区、蓄热室与小烟道等焦炉相关部位进行逐项精细排查,最终确认总计损坏砖号186个,损坏数量达1325.375吨, 焦炉炉体损害情况基本摸清。
损坏是严重的,如果重建,将花费大量的资金。经过反复测算和权衡利弊,父亲提出了“上拆下剥皮” 的修复意见,即炭化室包括底层砖全部拆除,斜道、蓄热室及小烟道剥掉烧坏的一层皮进行修复。修复时炉体尺寸控制、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全部按原设计和规范进行,这个从实际出发的举措,为国家节约开支100万元,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艰难的精苯开工生产
从1979年12月开始,约8个月的时间,焦化厂先后由厂技术组、化产车间和太原化工设计院人员组织的四次精苯试车均未成功。分析四次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试车过程中,操作工都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的方法来控制塔压、温度、流量和回流量等,塔内情况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操作人员中老一点的是从太钢培训回来的,另一部分是从首钢学习回来的,由于太原与北京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一样,气压不同, 对塔压、温度、流量和回流量等控制数据也就不一样,因此,各用各的经验数据来参加试车,必然导致塔内状况混乱。为此,在第五次试车中,父亲亲自担任试车组组长,随后采取了以下措施:摸索出适应本厂的数据,试车期间每天由试车领导组确定一组数据后,张贴于操作室,三班操作工必须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每次调整数据均由试车领导组来确定;各岗位必须密切配合,尤其是泵工和操作工一定要配合好;要求确保中压蒸汽压力稳定,这是试车成功的关键环节;仪表要调整好,化验数据必须准确; 每天下午定时开碰头会,总结当天情况,安排次日事项。经过大家的团结奋战,试车班组逐渐摸索出初馏塔、两苯塔、吹苯塔、纯苯塔和精制塔的进料流量、塔压、塔底温度、塔顶温度、液位、回流量等指标的最佳控制范围。1981年11月19 日凌晨2点,焦化厂终于生产出合格的纯苯、甲苯和二甲苯。
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焦油、工业萘开车
焦油、工业萘试车工作从1982 年3月7日开始,历时4个月。试车领导小组仍以父亲为组长,他身先士卒,没日没夜地待在生产现场,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工业萘原设计为双釜双塔的连续生产工艺,切取三混合份,年加工能力为3万吨。但在生产中,双釜双塔都在超低负荷情况下运行,塔效很低。为提高萘处理量,试车组在釜体结构上采取了一些创新措施, 如加高缩窄釜的两边烟道,增加釜的受热面积;延长炉膛的深度,增加釜底受热面积;提高原料入塔温度,将釜内预热管面积增加等,但热量仍然不能满足工艺要求。
根据上述情况,试车组在父亲的带领下,经过认真分析和反复讨论,认为要想保证工业萘蒸馏正常生产,必须从“根”上采取措施。他们参照《炼焦化学基础》上有关工业萘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操作的介绍,于1984年4月向厂领导提出《工业萘蒸馏由双釜双塔改为双炉双塔》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同意后随即开始实施,在改线订设备的同时做改塔的一系列准备工作。1986 年3月,现场改造施工。9月安装完工,10月试车,11月20日生产出合格的脱酚酚油、工业萘和洗油。1987年2月,焦化厂工业萘的合格率达到100%,生产均衡稳定。
精苯、焦油和工业萘试车成功后,从不抽烟的父亲被呛成了肺气肿。但他无怨无悔,继续奔波在生产一线,解决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
科学配煤,生产优质冶金焦炭
焦化厂首座58-Ⅱ型焦炉于1979 年1月投产。在投产前,父亲带领两名技术人员乘坐卡车到山西省内的各大矿务局选取焦、肥、气、瘦等不同牌号的炼焦原料煤,送往太钢进行200Kg焦炉配煤炼焦试验,最终确定了霍县肥煤50%、汾西焦煤30%、西铭瘦煤20%的开工配煤方案。
此方案生产的冶金焦炭质量较好,灰分、硫分稳定,机械强度高,超过了当时国标Ⅰ级指标要求,阳泉钢厂、北台钢厂等用户对焦炭的质量非常满意。
此后,他们不断提高配煤技术,拓宽炼焦煤资源,生产优质冶金焦炭,山焦的冶金焦炭因此成为山西省的名牌产品,并于1987年实现出口创汇,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参加工作到1992年退休,40 多年来,父亲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 每干一件工作,他都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忘我地工作。在他的心里,装得都是工作,而不是享受。他多次从泰山脚下经过,但因忙于工作而没有登过泰山;他也曾数次去杭州出差, 却没能挤出游览西湖的时间……但他无怨无悔,认为能为我国的煤炭、化工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好实现方式。
40多年的辛勤工作,党和国家并没有忽略父亲的贡献。他先后获得“山西省劳模”“化工部劳模” 和“山西省职工为四化立功”奖章等荣誉称号。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父亲经常回首往事,展望未来。他说,是党和国家把他从一个农村娃培养成了高级知识分子,要懂得感党恩。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对党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山西省临汾市退休干部
Visit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