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余干:教育照亮扶贫路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江西余干在脱贫攻坚中,努力践行总书记的指示,让教育照亮扶贫路,取得明显成效。

位于鄱阳湖畔的江西省余干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自秦置县,迄今已有2200 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18个古县之一,素有“江南名郡”的美誉。余干县文脉发达,理学重要的流派之一“余干之学”就诞生于此。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曾驻足余干,县城内至今仍留存诸多遗迹。近年来,余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最大政治责任和最大民生工程。经过艰苦不懈努力,20194月,余干县一举摘掉戴了33年的贫困帽,成功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开启了余干县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在余干县“摘帽”过程中, 教育扶贫发挥了巨大作用。按照“人人有学上,家家有希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工作思路, 实施了明晰、精准的教育扶贫行动,有效扭转了全县的教育贫困态势,不仅为整体脱贫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也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教育扶贫之路,为教育扶贫贡献了思路开阔、富有启发的“余干经验”。

脱贫攻坚之后的乡村振兴, 人才同样是关键,教育同样是重点。《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以下简称“本刊调研组”)在20207月走进余干,试图通过对余干脱贫攻坚进程中在教育领域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与解读,以期为更多地区提供借鉴。

搞好公办教育,让学生有学上

抵达余干县城的时候,正碰上余干中学的学生中午放学,街道上挤满了穿校服的学生,昂扬的青春之气引人注目。

余干中学的校门颇有气势。从校门望过去,一排排教学楼昂然中透着傲气。原以为是江西省重点中学的缘故,使得余干中学的校舍超拔同侪,可是很快就发觉先入之见并不正确。在余干调研期间,本刊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十几所乡镇、村级学校,虽然学校外观看上去水平参差,但无一例外都在尽可能地加强学校建设。

在瑞洪镇,一座崭新的学校—— 南墩学校拔地而起。校园占地面积以及教学楼的规模,与很多一线城市的学校比起来丝毫不差,让人很难相信这居然是一所乡镇级别的学校。该校校长张如猛说:“余干县财力薄弱,瑞洪镇就更不用说。但是在学校建设上,政府还是舍得投入的。” 

余干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段百达向本刊调研组介绍,尽管财力较为薄弱, 但余干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却全力保障。为保障孩子有学上,近年来该县通过“新建扩充、优化布局、改造升级”,显著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提升了教育信息化程度。

一是新建扩充优化城区教育资源。立足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大校额难题,按照“优化布局,新建升级”的思路,全力扩充城区优质教育资源:5年来,用于新建、升级改造城区学校的各类资金高达6.5亿元, 新建、改建的城区学校面积多达26.7万平方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前60年新建城区学校总面积的2倍。除此之外,过去5年还投入了3000万元,对城区老学校进行改造升级,逐步形成了西有余干一中、实验幼儿园、余干四中、县职教中心,东有余干中学、余干三中、实验小学,南有余干六中、三小、五小,北有余干二中、海尔希望学校的教育网点布局。

二是升级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在确保人口3万以上的大乡镇建有一所初中,3万人以下的乡镇办好九年一贯制学校,半径2.5公里范围内必须有一所村完小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薄改”项目建设,过去5年,共投入资金3.65亿元, 为全县近400所农村中小学新建教学楼32238平方米,综合楼46108平方米,食堂37318平方米,学生宿舍30080平方米,围墙4.5万米,校门227座,硬化操场20多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40530平方米;抗震加固及维修各类校舍72144平方米,D级危房全面消除,C级危房全面改造。购置中小学生纸质图书70多万册、学生课桌凳86000 套,购置学生餐桌5200张、学生床4200张、学校厨房灶具28 套;建设各类功能室158间,采购各类实验器材、音体美卫器材1.5万套。

三是加快普及现代化教育基础设施。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大势,5年来共投入资金6700万元,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2536套,学生计算机房76间,专科教师专用电脑3200台;筹集各项资金530万元,为150所村完小解决宽带租赁费,建设了一批教学录播教室;注册教师人人通空间5632 人次,学生及家长人人通空间128000人次,有力地促进了边远学校的信息化教学。

据了解,余干的公办学校在21世纪初曾出现大幅度倒退。由于财政吃紧缺乏必要投入, 当时的很多农村校舍破败不堪。而城镇化发展尤其是民办学校的大力扩张,更是猛烈冲击了公办教育。民办学校曾经一度占据余干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 无论是校园硬件还是师资力量, 都显著好于公办学校。虽然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但问题在于,民办学校终究受经济利益的左右。因为收费远高于公办学校, 家庭贫困的学生更加无力求学, 失学辍学现象一度较为严重。

正是看到盲目发展民办教育的弊端,余干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要重振公办教育。2011 年,段百达就任余干县教体局局长后,立即全力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精神,将工作重点聚焦到余干公办教育事业发展上。

“当时大家都说余干公办学校没有吸引力。我认为这话没有错,一个公办学校看上去破破烂烂,校舍东倒西歪、透风漏雨,它怎么能有吸引力!” 段百达对本刊调研组说。

“首先要让学生有正常上学的地方”成为余干重振公办教育的第一切入点。但是财政状况捉襟见肘,校舍建设计划要执行开来,并不容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还不是精打细算节省出来的。”陪同本刊调研组调研的余干县教体局工作人员说。

“精打细算”是本刊调研组在余干调研期间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当地人每提到这个词的时候,无一例外地说到段百达。“水泥、钢筋等各种建筑材料,甚至是铺的草坪或者一棵树,段局长都精打细算得很, 不浪费一分钱,让每一分钱都花得物超所值。”本刊调研组接触到的十几位中小学校长,对此都深有体会。

“不精打细算怎么办呢?虽然现在贫困帽子摘了,国家的扶贫力度也很大,可终究家底太薄。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必须不折不扣地用于教育。这没什么大道理好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荣誉,更是职责所在。”段百达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说。

正是这样的财政状况,造就了段百达的“精打细算”。但也正是他的精打细算,硬是为余干公办教育“精打细算”出了崭新的天地。

在本刊调研组调研的新生乡西岗小学,教学楼虽看上去有些简陋,但与前两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黄金埠镇新庄小学,曾经是当地较好的小学,生源辐射周围数个村子。但因缺乏投入,校舍极为破败,再加上附近私立学校的竞争,不仅生源迅速流失,连老师也陆续离职了好几个,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难以为继。

经过多年坚持,“ 首先让学生有正常上学的地方”的理念,逐渐结出硕果。本刊调研组在新庄小学看到,学校的校容校貌已经彻底改变,崭新的教室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昔日破败的校舍还有大约半间留在原地,恰好映射出这所学校的演变。

随着公办学校基础设施的改善,生源也出现回流之势。例如石口中学和乌泥初中两个学校,2014年前初中学生总量仅340余人,到2019年,两校共增加学生1200余人。目前, 曾经在余干教育占据半壁江山还多的私立学校,占比已不到三分之一。

“公办学校做教育扶贫不仅是责任,更有优势。”对于大力办好公办教育和教育扶贫之间的关系,段百达有自己的一整套逻辑。他认为,公办学校中学生的开支极为有限,这本身就减轻了贫困学生的负担,有利于脱贫。而这一点显然是私立学校无法比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办好公办学校,把学校建得整洁、漂亮,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加人们对公办学校的信任和信心,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到这里来上学。

在段百达看来,教育方面不必要的开支少了,贫困学生家庭的负担减轻了,省下的钱客观上可增加其他方面的消费。所以,搞好公办教育不仅是教育扶贫,更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

完善救助体系,让学生上得起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学生上得起学”的任务比“让学生有学上”更为艰巨。学生数量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如何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实现“义务教育全保障”“教育资助全覆盖”,成为余干教育扶贫面临的挑战。

余干的做法是,通过纵向深入开拓,形成县政府、教体局、乡镇、村、第一书记以及各级学校的双线工作机制。

首先是保障贫困生资助金发放一分不少、一人不漏。在每年的4月和9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上报在校学生花名册,将各类数据与同期“国扶系统”322周岁人员信息进行比对,全面掌握本县就读的建档立卡户学生信息。通过数据比对,及时掌握此类学生的去向及就读情况。组织教师进村逐户进行核实核查,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五要发、五不发”资助金发放评审细则,做好评审工作。“五要发”学生为:建档立卡户学生、父母双亡或单亡贫困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父母残疾及本人残疾贫困家庭学生、因突发事件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致贫家庭学生;“五不发” 学生为:城镇家庭有两套及以上房产家庭学生,有私家车及生活较富裕家庭学生,父母注册公司或有比较固定收入家庭学生,父母为公职人员、村干部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生,父母为资助工作人员近亲属的学生。资助金全部通过“一卡通”账号直接发放到家长,不允许发放到学校, 防止学校变相将教育资助金用于发放学校工作人员的工资。自2016年至今,已资助建档立卡户学前幼儿25623人次2261.15 万元,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寄宿建档立卡户学生41309人次2443.46万元,资助普通高中建档立卡户学生11789人次1229.77万元,资助中职学校建档立卡户学生484人次48.4万元,资助在外省就读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余干籍建档立卡户学生3860人次286.28万元,政策性地做到了应助尽助。

其次是健全体制机制建设。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了教育扶贫工作队,明确辖区内一名校长为教育扶贫工作队队长, 其他学校校长为副队长,每个学校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扶贫工作专业队伍。把全县25个乡镇场分为6个片区,在余干县教育系统形成了局班子成员挂片、股()长包乡、校长及学校领导包村的教育扶贫工作体系。同时,在每个学校成立校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具体负责教育扶贫和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的相关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把扶贫资助工作作为干部能力锻炼平台以及人事任用的重要依据。

最后是强化宣传引导,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内容全覆盖,资助对象全覆盖,教育扶贫人员培训全覆盖。

全面控辍保学,不漏掉一个学生

如果说构建起教育扶贫的兜底大网是攻坚的话,那么控辍保学则是比拼耐力和持续性的长跑。一定程度上,控辍保学做得如何,能够体现出教育扶贫的成色。

20205月中旬,教育扶贫专干在巡查中发现,玉亭镇周家村一名叫周小婉(化名)的学生,在开学后未如期返校,立即将情况通报给周小婉所在的玉亭镇中心小学。通过了解得知,这名学生的父母已经离异, 学生本人已经跟着父亲去安徽滁州打工。

掌握相关情况后,玉亭镇中心小学立即会同镇政府、村委会相关扶贫专员赶赴滁州, 多方做工作,将她劝返。劝返后,考虑到她家中留守的只有重病的爷爷,难以进行照顾,而她原来所在学校无法提供食宿, 于是将她安排到条件较好、能够提供食宿一体的余干二中就读,并提供了相关资助。

这个案例,在余干教育扶贫中是一个很平常的例子,却形象地反映出余干控辍保学的典型做法。

为了解控辍保学的相关流程,本刊调研组专程赴该县人口大镇黄金埠镇进行深入调研。

黄金埠镇位于余干县南部, 面积170多平方公里,人口10.5 万人,是余干第三大人口镇。黄金埠镇下辖31个行政村,2019年财政收入3.5亿元,在余干属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通过排查,黄金埠镇有贫困户279611226人。经过扶贫攻坚,还剩1100多人尚未脱贫。

“近几年来,按照相关扶贫规划,黄金埠镇实施了十大扶贫工程,其中教育扶贫的投入占比最高。”黄金埠镇党委书记李建军向本刊调研组详细介绍了该镇控辍保学的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部门联动管理,建立健全“双线”目标责任制,即县、乡、村党政一条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一条线。落实县级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行政村之间学生入学目标责任书,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线控辍”责任书,逐级分解控辍保学目标任务,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注重法律控辍,对于极个别多次劝返仍拒不履行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下达行政处罚书。仍不履行的,由政府作为诉讼主体, 依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是加大扶贫控辍、切实落实资助政策,确保学生不因贫辍学。四是重视质量控辍。通过“扶智扶志”“扶贫先扶志”以及“教育扶贫,青年在行动”等活动,让人们真正认识到教育对于脱贫、扶贫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五是强化保障控辍,以增强控辍保学工作的后劲。通过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学校布局、升级改善农村教育资源等措施,全面提升了教育的软硬件基础,增强了公办教育的实力和吸引力,为教育扶贫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针对有残疾儿童不能随班就读的实际问题,黄金埠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送教上门”。依据残疾类别,因人而异制定送教上门方案。为每一位需要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建立完善的档案,实施科学、专业的送教服务。

“还有一类辍学学生,他们的年龄已经超过义务教育所对应的年龄,无法进入相应的年级继续完成学业,而且这些学生大多已进入社会务工,许多都在外地。”李建军对本刊调研组说,针对这样的情况,按照县里的部署,一方面分期分批地对1718周岁的超龄离校学生进行50小时的线下集中培训和250 小时的线上培训,同时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侧重进行工作技能培训,以使这些已走向社会的学生能够掌握一项技术、一门手艺,从而提高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

形式多样、符合实际的举措,使得黄金埠镇的控辍保学工作成绩斐然,各项指标走在余干前列。

强化师资和管理,确保每个孩子上好学

配齐配优师资是保障乡村孩子上好学的首要条件, 为此余干县大力推进师资配置改革,努力缓解边远学校师资紧缺的局面:一是新进教师分配主要向农村小学倾斜。把近5年新聘用的1900多名特岗教师、定向师范生等各类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二是“支教”下派师资。近年来,从县、乡镇及郊区学校选派优秀教师400人次到离乡镇所在地较远的农村小学支教。三是分流“富余教师”。对新桥初中等13所学校的262名教师进行了分流安置工作,将这些教师全部补充到师资紧缺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四是安置“回流教师”。制定出台了《民办学校返岗教师安置方案》,近5年,稳妥地将在民办学校任教、合同期满、自愿复岗的300 多名教师复岗到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村完小,化解了部分农村小学师资不足的矛盾。五是强化教师培训。坚持推进教育交流合作,与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签订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并同其他省市多地教育部门开展了教育交流活动。近5 年,从校本培训,到县级教研培训, 再到省市各类培训; 从农村幼儿园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到高中教师和校长的培训, 依托各级各类平台,“请进来、走出去”将近2.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全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更新了现代化教育理念。

为确保教师下得去、留得住,该县办妥了关爱教师、稳定队伍的“三件实事”。一是顺利解决了多年来教师职称未聘任问题,5年来共解决了历史遗留的1610名教师职称资格聘任问题,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二是改善了教师工作生活条件,5年来改建学校教师食堂117所,教师周转房489间,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换了4000套办公桌椅。为稳住新进特岗教师,支持鼓励乡镇中心小学帮助村完小购买电动车、自行车、电视、冰柜和装宽带等,要求学校安排特岗教师相对集中食宿,解决外地特岗教师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余干县名师名校奖励基金制度》,在实施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发放的基础上,建立了突出贡献教师政府补贴和边远地区乡村教师政府资助机制,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有效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坚持规范管理,进一步促进城乡学校管理均衡。一是规范村完小管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管理的意见》, 加强了“ 四个直接管理”,即校长直接任命、师资直接调配、经费直接拨付、督查评估直接到村完小。确保了“五个优先”,即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落实、师资优先考虑、评先优先照顾、职称优先解决。有力保障了村完小教师数量,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二是规范食堂监管。完善《余干县中小学食堂管理暂行办法》,严禁食堂由私人承包或变相私自承包,要求按照“自愿入伙、即时付费、规定上限、及时结算”的原则,建立学校食堂专用台账,食堂经费全部纳入教育核算中心管理,对食堂收费、物资采购、资产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充分保障了学校食堂的公益性和服务性。三是规范招生行为。制定了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招生计划,重点对城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大班额进行了控制和化解。加强了对暑期学校招生工作督查,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严禁跨区域、跨学区和有偿招生行为;根据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了余干县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读办法和程序,保障了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狠抓教育质量提升。一是坚持校长引领。要求校长在片区上公开课,副校长在学校上公开课,向一线教师示范课堂教学,引导校长把工作重心回归到关注课堂和教研。二是坚持课改推动。把全县中小学分为6个片区,定期交流教学和管理经验,组织片内教师相互听课、观摩,并通过开展网上晒课、同课异构、教学大比武、教导主任教案设计比赛、课题专题讲座、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促进了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三是坚持推进德育为先。重点推进了爱国主义教育、普法教育、“书香校园”、“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全县在足球、社团、劳动、国学、家校合作、红色和本地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国家和省市部门认可的特色德育学校已有36 所,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形神兼备”的特色。如乌泥中心小学,以“感恩励志”为校园文化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充分彰显学校精神内涵,对学生品格的培养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四是积极打造特色教育。坚持足球育人,在全县各中小学全面推广校园足球活动。全县有余干二中、余干四中、海尔希望学校、石口中学、新时代学校等7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近5年,全县派出的学生足球运动队在省市校园中小学生足球大赛中共斩获两个第一名、七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五是坚持“劳动实践育人”,引导全县中小学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种植蔬菜等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

得益于教育教研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管理的日趋完善,余干教育综合竞争力逐年增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近几年,全县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实现了连年稳步增长, 每年均有学生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

企业对口帮扶,为教育扶贫提供支撑

余干的教育扶贫之所以能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除了得益于工作思路清晰、相关措施符合实际且落实到位,还有赖于外界援手的大力支持。这其中,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针对余干县的对口扶贫,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信保是我国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也是四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之一。据了解,余干是中国信保定点帮扶的第二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从2016年起,中国信保即正式展开了针对余干县的扶贫工作。

最初,中国信保对余干的定点扶贫,也是按照民生扶贫、产业扶贫的一般思路进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中国信保认识到,与物质上的脱贫相比,智力脱贫、精神脱贫更重要,因为它们直接触及致贫的要害, 教育扶贫才是扶贫开发、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信保将在余干县的扶贫工作重点逐渐转向了教育扶贫。

为了更加详细了解中国信保在余干的扶贫工作,本刊调研组采访了中国信保向余干派出的扶贫干部,余干县委常委、县政府挂职副县长陈晶。

据陈晶介绍,20162020 年,中国信保已连续5年对余干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户中小学生进行帮扶,帮扶力度逐年增大,2018年实现了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户中小学生帮扶的全覆盖,每人每年资助500 元,累计资助建档立卡户学生63112人次,资助资金3290.93万元,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户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为了鼓励向学,倡导并树立积极向上的求学风气,5年来, 中国信保还奖励中考成绩优秀的建档立卡户学生400人共40万元;奖励高考成绩优秀的建档立卡户学生160人共48万元。

中国信保在余干的扶贫助学采取的是对建档立卡户学生全覆盖的模式,实实在在的帮扶投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极大改善了余干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户学生的生活, 使“人人有学上,家家有希望” 成为现实。

在余干开展教育扶贫过程中,中国信保极为注重扶贫资助的精准性。据陈晶介绍, 中国信保的扶贫干部将深入一线作为扶贫的基本要求。他们进农家门、知农家情,确保一对一扶贫到位。他们在工作中发现,有许多重度残疾儿童和孤儿无法随班就读, 而这背后, 都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贫困家庭。

为了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支持力度,2019年,中国信保在余干教育扶贫项目中创新增设了“中国信保重残及孤儿扶助金”,每年每生扶助1000元。

余干县古埠镇张杨村贫困户曹某,其儿子不幸于2014年去世,儿媳遭受打击后精神病突发,离家出走杳无音信,留下了三个孤苦的孩子,大孙女11岁, 就读五年级;小孙女7岁,就读一年级;小孙子6岁,在幼儿园就读。了解实际情况后,中国信保立即将三个孩子纳入“中国信保重残及孤儿扶助金”扶助对象, 每年每生帮扶1000 元,20192020年,三个孩子共享受中国信保扶助金4000元。同时,大孙女还享受了4次中国信保助学金2000元。

本刊调研组获悉,“ 中国信保重残及孤儿扶助金”设立后,2019年共扶助重残学生170 人、资金17万元;扶助孤儿学生284人、资金28.4万元。2020 年扶助重残学生149人、资金14.9万元;扶助孤儿学生226 人、资金22.6万元。截至2020 7月,中国信保已累计向余干投入专项教育扶贫资金3461.8 万元。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专题调研组

成员:江宜航 徐 冰

执笔:徐 冰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