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医疗成为医疗服务的新趋势。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娱乐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 电子商务的增长正在改变全球零售业的格局。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个人数据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娱乐和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引发了对工作生活平衡和城市居住模式的新思考。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知识共享和教育公平开辟了新道路。
  • 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挑战了传统教育模式和学习习惯。
  •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企业需要加强防御措施。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远程工作已成为许多行业新的常态,改变着职场文化。
  •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球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迈上新台阶,构建新格局

    迈上新台阶,构建新格局

    0

    杨良敏

    寒冬里传来一大喜讯,迅速占据舆论头条:中国经济迈上百万亿新台阶,为“十四五”开局献礼,为深陷衰退的世界经济注入一丝暖意。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初步核算,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

    这两个数字具有特殊意义。一是GDP总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过去的一年,跌宕起伏,犹如过山车。疫情的暴发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既有轨迹和惯性增长通道,一季度大跌6.8%,为迈上百万亿新台阶带来巨大冲击。但是,巨大转机也在此刻孕育。经历壮烈的战“疫”之旅,迅速扭转局面,我们不仅“复活”了,而且活力更足了。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让一度停摆的“机器”加速转动起来,日常生活迅速恢复常态,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弥足珍贵的经验。更为欣喜的是,在艰难抗疫中,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迸发出巨大能量,在成为抗疫“神器”的同时,也让中国经济在转型发展中充分展现创新的伟力。经受住冲击和考验的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为“十四五”及未来15年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创造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和空间,这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底气所在。

    二是2.3%的增速,成为对宏观调控精准性和治理效能的直接检验,也充分体现出中国经济坚强的发展韧性。与以往相比,2.3%算是低速增长,甚至无法“容忍”,因为这与就业直接挂钩。我们淡化速度指标,但无增长或低速增长难以保证对新增就业的吸纳,而且还会对存量就业的稳定造成威胁。而在这个被疫情包围的年份,中国经济逆势上扬,不仅迅速由负转正,逐季回暖,从-6.8%到3.2%、4.9%再到6.5%,实现“V”型超级反转。这个低速,相对于其他经济体的负增长,差距仍在6个百分点以上,与正常年景的增长速度达到类似的相对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学计算的比较,表面上看是取得心理的安慰和平衡,但其质量要远远高于以往同等速度的含金量,直接证据就是其对应的新增城镇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这也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有力证明。

    综观去年全年的发展,无论是总量还是速度,都成为复杂动荡世界的一抹亮色,也是我们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信心之源。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我们已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战“疫”初期,哪怕是被视为低端产业的口罩生产,都成为对抗病毒传播的“战略武器”,至今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口罩供应依然靠中国。因此,产业并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也没有绝对的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好坏之分,重点在布局,关键在与时俱进地和现代技术手段融合,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益,实现供需的匹配与平衡。

    供给与需求是牵引市场发展的两股力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在对市场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形势准确把握上下功夫。这既关乎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局,也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所在。为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需要一起发力,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充分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主体活力的充分激发,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长期和当下的工作做了周密部署。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仍需重点把握三个关系。

    一是短期变量与长期变量的关系。疫情仍将是今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对我们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外防输入上必须继续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外部不消停,隐患难消除。而由疫情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裂变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以及国际关系的重组与内涵变化,尤其是重新定义与我关系及有效应对,将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长期变量,需要做好战略谋划,以短期变量的有效利用,持续深入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与超大规模市场的机遇,从而把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为复兴伟业不断积累正能量。

    二是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内需是最大的潜力所在。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必须未雨绸缪,积极落实“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只有具备应对极端情况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扩大开放中把握关键节点、战略步骤和有效融合与相互促进的途径和方法。从2020年的实践看,关税大棒在供应链深度嵌入与交织中处于失灵状态,高依赖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为外需环境恶化的“超级解药”。而且,营商环境的改善是重要催化剂,疫情中我国以1443.7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

    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关键是要办好自己的事。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新时期,要把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做好,防止因病因灾等大面积返贫,不断提高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把“三农”工作中心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把握建设什么样的乡村、靠谁来建设乡村、如何统筹乡村未来与现代化愿景,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梦想。

    Visits: 1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