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锚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促进双循环

0

 

本刊记者 蒋 莹

2 0 2 0 年是国家“ 十三五” 规划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 作为我国重要经济支柱的钢铁行业,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更加深入地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钢铁行业前三季度总体运行平稳

“今年初以来,钢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稳定经营‘双线’应对,保持了钢铁生产平稳增长、价格小幅回升、效益逐步好转的行业运行态势,但也面临原燃料价格保持高位、成本上升、出口下降等困难。”10月26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在钢协三季度信息发布会上表示。

钢铁生产保持平稳, 产量小幅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月份,我国粗钢产量78159万吨,同比增长4.5%;生铁产量66548万吨,同比增长3.8%; 钢材产量96424万吨,同比增长5.6%。

下游行业快速复苏,拉动需求增长明显。据测算,1—9月份,粗钢表观消费量7.69亿吨,同比增长8.94%,增幅比1—8月份扩大1.7个百分点。国家重大投资项目的启动和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复苏,拉动了钢材需求,钢铁行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钢材出口大幅下降,进口明显增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累计出口钢材4039万吨,同比下降19.6%,出口均价822.07美元/吨,同比下降0.9%;累计进口钢材1507万吨, 同比增长72.2%,进口均价813.24 美元/ 吨, 同比下降3 1 . 5 % 。从趋势看,出口钢材呈逐月下降态势,进口钢材呈增长态势。这既有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也有我国需求较旺、价格相对稳定的驱动。

钢材价格逐步回升,总体水平低于去年。据钢协监测, 9 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为105.99点,同比下降0.09%。1—9 月份,钢材平均价格指数为102.44 点,同比下降5.66%。从分月情况看,4月份起,钢材价格呈逐月回升走势。

进口铁矿石同比增长, 价格快速上涨。1 — 9 月份, 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86846万吨,同比增长10.8%, 从6 月份开始已经连续四个月超过1 亿吨。据钢协价格指数监测显示, 9 月末, 钢材价格比4 月末的低点仅上涨9.7%,而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了39.8%;与去年同期相比,钢材价格指数下降了0.09%,而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了31.25%。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远大于钢材价格涨幅,是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

企业效益持续好转,同比降幅明显收窄。据钢协统计, 1 — 9 月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33970亿元, 同比增长5.44%; 销售成本30661亿元,同比增长6.13%,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0.6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079亿元,同比下降7.27%;利润总额13 7 5 亿元, 同比下降9 . 4 6 % , 降幅呈大幅收窄态势;平均销售利润率4 .05%,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

坚持绿色发展, 大力节能减排。据钢协统计,1—9月份,重点统计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551.54 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0.05%; 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4.33%;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10.68%;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5.43%;钢渣利用率、煤气利用率等指标均同比提高。

展望第四季度,屈秀丽表示: “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完整、最齐全的钢铁工业体系,具有产业链相对完整、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技术自主性较强的产业优势,具备‘制度有优势、政策有空间、市场有潜力、产业有基础、投资有方向、改革有目标’的有利条件,钢铁行业将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进一步满足下游行业高质量发展对钢铁产品的需求。”

全年粗钢产量、钢铁消费将保持同比增长。第四季度,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在国家“ 六稳”“ 六保” 政策落实的带动下,下游钢材需求也将继续恢复。但随着北方天气转冷,用钢需求强度将有所减小,钢铁产量增幅将有所回落。据钢协预计, 全年粗钢产量将超过10亿吨,同比增长3%~5%。

全年钢材出口下降、进口大幅增加态势难以扭转。6 月份以来, 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的差异, 我国连续4 个月呈现粗钢净进口态势。随着海外市场阶段性恢复、钢材产品价差逐渐缩小,第四季度,我国钢材进口量环比将减少,钢材出口将有所回升,预计全年钢材出口量将下降约15%,进口量将增长约60%。

市场预期谨慎乐观, 钢材价格有望平稳。从钢协对会员单位的调查和座谈情况看,第四季度企业订单较为饱满,对市场走势大部分持谨慎乐观态度。从成本看,钢价难以大幅下降,从供应看,钢价也难以大幅上涨,预计钢价将相对平稳,继续呈小幅波动态势。

企业成本压力上升, 提高效益难度加大。目前,铁矿石、煤炭、焦炭和废钢价格均处于高位,且呈上涨态势,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压力。屈秀丽认为,在钢材价格难以大幅上涨的情况下, 钢铁企业提高效益困难较大,预计全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有望实现利润1800亿元左右,同比小幅下降或持平。

全面提升钢铁产业链促进双循环

我国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进入科技“跟跑”“并跑”“领跑”并存时期,数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结构优化的导向以及效率和质量并重,应做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疏通经济循环各环节两方面工作。钢铁产业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我国钢铁生产始终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为主,坚持以国内循环为主。当前,我国钢铁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形成新的供需平衡、拓展新的外需市场、打造新的产业格局、推动新的技术进步。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涛10月31日在“第十三届中国钢铁高峰论坛暨2021年钢铁行业发展走势展望”上发言认为, “ 双循环” 是党中央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从当前和长远的战略上提出来的一个重大战略。它与钢铁产业和企业结合起来有几个问题要解决:一是要扩大内需,千方百计提高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要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微观的市场由企业去开拓,宏观的市场必须由政府去开拓,大的消费增长点需要政府去培育。扩大消费是政府的事,也是企业的事。扩大消费就要改革分配制度、调整税负机制。

二是要提高有效供给。供给能够带动消费,能够产生新的消费,有效供给更能够产生有效的消费。所以,供给侧改革要继续进行,包括钢材的生产,低端的钢铁产品生产仍然过多,要减少其生产。

三是要在流通领域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进一步加速周转和循环,使市场的发育更好、市场的功能更好,从根本上刺激消费、扩大消费。

“总之,双循环就是要扩大循环总量,无论是消费量还是生产量,要优化循环结构,畅通循环速度。这个过程中改革创新不可偏废。”李涛说。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也在本次论坛上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涉及产品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为钢铁行业竞争力重构创造了新机会。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政策密集出台,为智能制造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先进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推动了“智能+”时代到来, 都为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撑,推动钢铁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实践。建议钢铁行业后续发展加快智能制造步伐,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生产经营决策智能化—全产业链协同制造—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产业生态”升级,并重视开拓新兴“数字经济”,推动企业战略转型。

二是能源节约。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压力仍然巨大, 煤炭减量任务完成难度更大,需要通过工艺流程优化、产能装备提升、管理能力提升、先进节能技术推广等路径,进一步降低能耗。目前,发电依然是钢铁余热余能的主要利用方式, 提升余热余能发电水平是提高钢铁企业系统能效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钢铁行业通过分布式能源耦合及集成优化、优化煤气发电机组配置、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实现多能互补、推广应用节能节电技术等措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低碳发展。钢铁行业是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 当前仍面临能源资源禀赋、产量大、企业数量多、碳排放机理复杂等挑战,低碳转型任重道远。建议钢铁行业以原燃料结构优化、能效提升及最佳实践技术应用、流程结构调整、突破性低碳冶炼技术及CCS为主要路径, 实现深度减排; 以实现钢铁生产全过程碳管控及评估分析为核心任务, 系统构建钢铁低碳发展全面支撑体系, 借助“ 互联网+ ” 、大数据技术, 建设钢铁绿色低碳发展综合评价与服务平台。

四是环保提升。推行超低排放是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措施,不仅与差异化停限产、差别水电价等差别化管理政策直接挂钩,而且地方已开始陆续出台超低排放强制性标准。目前,钢铁企业对全流程全方位执行超低排放的认识仍然不足,建议实现全流程、全过程环境管理,建立管控治一体化平台的联动监管体系;统筹兼顾、加强协调环境与经济效益,合理规划超低排放实施路径,对标全流程超低排放标杆企业加快提标改造。钢铁企业还应重视发展智能环保,构建全厂环保智能管控系统,借助“环保+ 工业互联网” 实现管控治一体化,打破传统单点治理模式, 使无组织排放源“有组织化”, 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常态化、设施运行状态和治理效果可核查。

未来钢铁行业将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力争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坚力量

我国钢铁工业“十四五”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绿色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的发展格局,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引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

其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强调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表示,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全面落实钢铁行业超低排放,要拓展节能减排新途径,实现钢铁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钢铁企业要围绕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等重点领域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要合理提升电炉短流程比例,研发低碳冶金新技术,拓展节能减排新途径,实现钢铁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未来钢铁行业将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绿色化和智能化将是钢铁工业创新的两大主题。

其二,新基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十四五”期间强调“科技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城际高速和城际轨道、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与钢材领域密切相关。

其三, 依托大都市群、大都市圈, 在更加集聚的区域发展思路下, 传统基建精准补短板。

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在此背景下,钢铁行业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屈秀丽认为, 钢铁行业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要立足优势、抢抓机遇,更好地布局谋篇高质量发展,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坚力量。具体来看, 重点将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加强行业自律, 有效控制产能释放。保持国内市场供需平衡,是钢铁行业能否平稳运行的关键。钢铁企业要抓住我国经济恢复向好的机遇,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合理安排生产节奏,优化产品结构,充分满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产生的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深入开展对标挖潜,大力降本增效。要通过加强管理、系统优化深挖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有效消化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运行效率;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不给钱不发货” 的经营原则,防范资金风险,进一步控制企业负债水平。

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努力实现低碳发展。努力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努力。据屈秀丽介绍,所有完成超低排放监测评估的钢铁企业,都将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官网上进行公示。同时,行业将以碳排放管理为抓手,有效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电炉短流程炼钢、先进低碳技术研发等工作展开,为实现低碳绿色发展而努力。

加快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构建分工协作、有效竞争、共同发展的创新格局,提高协同应对市场危机的能力,打造不同层级的优势企业集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号召力、专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促进产能、技术、节能环保、管理等合作和进步。

聚焦根本任务,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继续聚焦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的根本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着重解决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行业三大痛点,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努力推进相关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李新创认为,“十四五”是中国钢铁有序发展的重要阶段。要追求高质量,但是高质量一定是以低成本为前提的,因为从中国钢铁发展史上看,没有一个产品可以长期占据有利地位。他举例说,过去的管线钢是高附加值, 但是所有企业一哄而上, 把高附加值产品干成了亏损的产品。他表示,钢铁业负债率总体还是偏高的。行业的兼并重组也应进一步加快。李涛认为,钢铁行业要转型升级,也有一个打造产业链问题,这次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产业链受到冲击。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生产链其实就是一个链,只是角度不同。一个国家、一个省,甚至一个行业都有相对的产业链,产业链必须完备,产业链必须要有较强的韧性和支撑能力。就国家而言,要围绕着产业链做三件事,就是补链、延链、强链。朝着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延伸服务的方向继续前进。产业链形成链条就有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就有较好的竞争力。在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解决一些“卡脖子” 问题。

对于中国钢铁未来的发展,李新创表示,中国今年钢铁产量会超过10亿吨,达到 10.5亿吨。他认为,我国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仍将持续发挥,仍将面临供给能力高位增长压力,低成本、高质量作为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仍将持续,规范发展背后的政策高压震慑、行业大规模大范围兼并重组仍将持续。预计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粗钢产量还将高位震荡,大幅或快速下降的可能性较小。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