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业复工复产:中国的市场在全世界

0

 

本刊记者 刘长杰

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论断,过去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深信不疑。不过在2020年最初的几个月,“医疗科技”成为这一论断的核心词。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时局中,人们普遍相信,如果有一种力量可以重启当下停摆的世界, 那么这种原动力一定是医疗科技产业。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无疑会在医疗产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凭借科技实力发展壮大起来的医疗产业,及时复工复产,既能为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保护,让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在疫情暴发期少受损失, 又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有鉴于此,在政府层面,早在疫情暴发之初、医疗物资紧缺之时,国家多个部门就推出多项协同措施,力促医疗产业转产扩能。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显示,疫情暴发后,该部随即会同成员部门,先后召开复工复产动员会,特别是医用防护服转产扩能的动员部署会,对医疗防护、消杀用品、检验检测、医疗药品和医疗设备等五大类医疗物资进行了全面的复工复产和转产扩能的动员工作。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企业,也用实际行动支持医疗物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步伐。

在企业层面,医疗用品企业的复工复产,更像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追逐。在社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下,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都在以24小时不间断生产的节奏,与时间赛跑,将全球紧缺的医疗防护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战“疫”第一线。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表明,从3月1日到4月4日,全国共验放出口疫情防控物资价值102亿元, 主要包括口罩约38.6亿只,价值77.2 亿元;防护服3752万件,价值9.1亿元;红外测温仪241万件,价值3.31 亿元;呼吸机1.6万台,价值3.1亿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284万盒;护目镜841万副。

随着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各国的医疗防疫物资短缺现象十分突出。作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 中国已经成为各国购买医疗防疫物资的首选地。截至4月8日,已经有5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4个国际组织与中国企业签署了医疗物资商业采购合同,还有71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正在与中国企业开展商业采购洽谈。商务部外贸司一级巡视员江帆表示,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国外疫情加速蔓延之际, 我们愿意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加倍回馈国际社会。

而对于“中方是否会限制防疫物资出口”的外交杂音,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国际社会防控疫情,中方近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出口防疫物资质量监管、规范出口秩序的举措,中方没有也不会限制防疫物资出口。中国海关已经采取了积极措施,在保证防疫物资出口质量的前提下, 加快通关速度,进一步提高便利化水平。

中国制造:打响新冠疫情阻击战,打赢医疗物资攻坚战

春节前后,新冠疫情在我国集中暴发。由于患者激增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叠加全民防疫所需,所以医疗卫生用品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国内市场供应一度告急。

“我们的口罩生产线,没有复工复产,只有扩产能。”济南圣泉集团总裁唐地源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在1 月22日接到上级要求的当天,即开始加班加点生产口罩。“不过即便保持24小时满负荷生产,当时公司日产口罩量也仅有3万只。”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济南是口罩生产小市。截至2月1日,全市医用口罩日产量仅有1.9万只,日用防护口罩日产量3.7万只,总计不到6万只。在非战时状态下,所需口罩主要依靠济南个别规模以下的企业供应。截至1月底,全市口罩生产企业仅4家,生产线11条。“圣泉是2018年为了扩大石墨烯的适用领域,才上了2条生物质石墨烯KN95 防护口罩生产线。此前实际日产量不足2万只,产品主要供业内使用。”唐地源说。

在新冠疫情快速蔓延的情况下,即便是医疗用品生产大市,也同样首尾难顾。中国呼吸机产能占全球1/5,深圳作为呼吸机生产大市,自2月中旬开始就已“一机难求”。到4月中旬,尽管售价已经暴涨四五倍,情况仍然没有改变—— 呼吸机已经取代口罩和测温枪, 成为全球市场上最为紧缺的医疗物资。深圳迈瑞医疗董秘李文楣表示:“需求多到无法接单,虽然产能已经提到去年同期的5倍。”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8 日,我国已向全球出口呼吸机1.8万台,且有2万张订单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交货时间也排到五六月以后。“我们有成千上万的订单在等着交付。问题是我们能够多快地生产出这些呼吸机。”北京谊安医疗董事长助理李凯说。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首先必须打赢防疫物资生产的攻坚战。面对2月初汹涌的疫情扩散和奇缺的医疗物资,唐地源签下一份生产“军令状”,向济南市工信局郑重承诺,自2月10日起,每隔一天增产口罩5万只,直至达到日产20万只。此后5天,圣泉集团新增4条一次性平面口罩生产线。“没有人才,我们就高薪聘请;没有设备,我们就在工信部门的帮助下千方百计地自己搞;没有资金,我们就自筹2亿元用于采购生产设备。”唐地源说,圣泉4月初的口罩产量,就远远超过当初签订的“军令状”。预计到5月, 公司KN95防护口罩从最初的日产3 万只,上升到日产500万只;而石墨烯一次性平面口罩的日产能,则会实现从0到1000万只的飞跃。

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济南口罩产能的提升,是恰当的。2月2日,全市口罩日产量提升到8.8万只;2月10日达到13.35万只,其中医用口罩2.6万只,日用防护口罩10.75万只; 2月24日,突破50万只;3月9日,突破100万只;3月20日,突破500万只;3月25日,突破800万只;3月28 日,突破1000万只……

疫情暴发两个多月以来,济南口罩生产企业和生产线从1月份的4 家、11条,扩大到34家、70条;通过转产扩能,日产量过百万只的企业也达到了4家。从1月下旬到3月底,济南已累计生产口罩超过1亿只,口罩日产量飙升170多倍,占山东全省日产量的1/3。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上市公司龙头股份在上海组织力量赶制口罩。这家改造了三枪内衣生产线,挪用了浴袍生产原材料的企业,每天最大产能是2万只口罩。而整个上海的工业系统,当年从4月21 日至5月3日奋斗了半个月,才生产出1150多万只口罩,根本不够市民使用。这个产能与今天相比,天壤之别。

非典疫情后,中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不仅晋级为“世界工厂”,更把“中国制造”一步一步地变成一块金字招牌。济南不是传统的口罩生产大市,为什么在短短的30天内,就领先建成了口罩全产业链,实现口罩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部由本地配套,最终创造了令人惊讶的“济南速度”?唐地源认为, 这首先得益于济南强大的“产业协作”能力,当然更离不开政府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

口罩虽小,但生产首先需要机器设备、生产人员,还需要无纺布、熔喷布、鼻梁条、耳带、关键零部件等主辅料。在这条完整的产业链上,缺一个环节,口罩就造不出来。

济南是一座具有深厚产业沉淀的工业城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基础雄厚,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具有相对优势,这让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动员、组织生产。在工信局的强力推动下,2月中旬,济南第一机床推出全自动高效口罩生产线,实现从材料到成品再到包装,全程无人化运行。翼菲自动化仅用1周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设计,而济南易恒立即调整原有计划,腾出半个车间,为翼菲自动化加工装配。口罩机有了, 还得有主辅料。山东永信非织造材料公司通过转产扩能,开始提供水刺无纺布;华凌电缆公司主动请缨,紧急转产鼻梁条。针对口罩生产的核心原材料——熔喷料和熔喷无纺布,工信局则发挥政府力量, 在迅速从省内外协调供应的同时, 大力支持圣泉集团研发生产一次性生物质石墨烯口罩,支持康洁公司紧急开展技术改造转产熔喷布。

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济南已有无纺布、熔喷布生产企业4家,日产量130吨;口罩机制造企业6家, 月生产能力200余台;已开发并生产日用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儿童口罩等6个品类、11个型号的产品。

若论“转产明星”,非比亚迪莫属。“疫情当前,口罩资源非常紧缺。作为强大制造业代表,出于社会责任,比亚迪必须快速把口罩生产出来!”1月31日零点,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承诺,对在两周内完成口罩制造的事业部予以奖励。历时7天,比亚迪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口罩生产设备正式诞生;再用8天, 完成了医用级免洗手消毒凝胶产品的研发和量产。2月17日,“众志成城,‘疫’不容辞”的比亚迪口罩正式下线。截至3月10日,比亚迪已累计对外捐赠口罩超过500万件。4 月中旬,其口罩日产量已达到1500 万只,成为全球最大的量产口罩工厂,并且还在以每日约100万只的速度扩充产能。日本软银因此宣布, 将与比亚迪合作,每月向日本供应3 亿只口罩。

像比亚迪、圣泉这样,以中国速度打响新冠病毒阻击战、打赢医疗物资攻坚战的企业,各行各业涌现出很多。包括格力电器、通用五菱、振德医疗、泰达股份、鱼跃医疗、新纶科技、常山北明、金鹰股份、华铁股份、际华集团等几十家家上市公司,还有一大批社会医疗用品企业的生产线,都在以“子弹出膛的速度”制造医疗卫生用品。

来自工信部的信息显示,截至2月下旬,重点医疗物资保障企业的复工复产率就已恢复到较高水平, 五大类医疗物资企业复工复产率、开工率有的甚至达到或超过百分之百,采取了边保供、边复产、边扩能的举措,医疗物资产能不断释放,湖北一线疫区医护人员所需要的重点医疗物资得到了基本保障。

具体在医用防护服产能供应方面,日产量已经达到20多万套。同时有扩能转产企业50多家,还有近百家企业已经获得新的资质,正在陆续开工。医用防护服保供湖北的数量已经超过200多万件。隔离衣生产规模较大,保障力度也较大。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日产量已达4万件。在消杀用品方面,企业复工率也比较高,超过80%以上。84消毒液、免洗手消毒液、医用酒精等主要消杀用品的产能和产量,都能满足全国的急需。在医疗设备方面, 有十大类医疗设备前方急需,包括负压救护车、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各种测温仪,都基本满足一线的急需;其中呼吸机、监护仪运抵武汉的超过1万多台,手持测温仪近14万台。

科技赋能:我们的市场在全世界

医疗产品分为两大主要板块: 医药和医疗器械。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医药与医疗器械的销售额一般比较接近,如欧美日等医药与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为1:1.02,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约为1:0.7, 而我国仅为1:0.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长期处于“轻医械、重医药” 的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不断刺激着市场需求,中国医疗器械的市场销售规模从2001年的179亿元迅速增至2014年的255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22.69%。这一数据远高于同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8.35% 的复合增长率。然而,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集中度偏低、国产化率偏低的问题依然凸显。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器械的中高端产品中,CT机、超声波仪器、检测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中高档监视仪、高档生理记录仪等设备的进口比例高达80%-90%,处于基本进口状态。同时,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市场中, 70%由外资品牌占领。科技部生物技术与医药处处长张兆丰六年前曾直言,“我们很多产品还做不了,基础产品做不好,产业规模做不大, 高端产品做不强。例如在广大的基层,装备水平还达不到基本的需求。”

这一次决战新冠病毒,凸显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应急反应能力。无论是迅速推出的核酸检测试剂盒,10天打造的火神山医院, 还是供给充足的呼吸机……一切“硬核”支撑的背后,是医疗科技创新的力量。

以迈瑞医疗的快速反应为例。今年1月疫情初起,该公司就已经安排人员对湖北全省超过2万台设备进行巡查;随着各地进入疫情一级响应状态,2月2日迈瑞将1800多台设备准时交付给火神山医院;2月6日又向雷神山医院交付1200多台医疗设备。截至3月底,迈瑞已向全国范围内紧急交付超过8万台医疗设备。这些设备包括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输注泵和体外诊断设备等, 尤其是ICU所需的医疗设备,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保障。

事实上,疫情期间全国医疗系统的精锐之师齐聚武汉,专家们在使用国产医疗设备后,对国产品牌的性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台竞争后,国产设备在信息化、智能化等产品创新领域,优势凸显。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约有6000 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在少部分领域国产化率超过六成,如监护仪、生化试剂等,基本完成进口替代; 在部分领域已完成技术突破,比如血球仪、麻醉机、呼吸机、大型影像设备等,尚未完全替代进口;在相当多的细分领域,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比如超高端彩超、内窥镜等,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有国家领导人曾特别指出, “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疫情的突发,客观上催化了自主创新和进口替代的加速到来。

呼吸机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最为关键的医疗设备。来自工信部的消息表明,我国呼吸机主要生产企业,自疫情发生以来都在第一时间恢复了生产;工信部同时组织呼吸机上游794家全国配套厂商复工复产,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零部件短缺、物流运输不畅等问题。截至3月29日,主要呼吸机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呼吸机2.7万多台,其中有创呼吸机3000多台。

针对重点医疗装备产业链协同扩产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工信部又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力推相关措施包括: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化危为机,审慎积极地推进有创呼吸机等医疗装备产业链协同复工扩产;倡导政企联合、企企联合,提升医疗装备关键零部件供给保障能力;要求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积极作为, 热情服务,让企业切实享受到财政、金融、税收、社保等各项惠企政策;要求医疗装备重点企业创新发展,积极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在医疗防护领域,技术创新与快速反应同样精彩纷呈。在深圳, 比亚迪发挥自身技术积累优势, 设计生产和制造防护物资设备, 不仅能生产口罩,还能制造消毒液,产能达到5万瓶/天。在沈阳, 华棠阁服饰和迈思医疗公司一直在全力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和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出口韩国及东盟国家。在上海,宇昂公司从主要生产聚维酮碘消毒液,迅速转产除菌洗手液、医用除菌剂等产品,供应抗“疫”战场。在济南,圣泉集团紧急研发出“口罩在线驻极增效处理”技术,提升了新型口罩的过滤效率;同时,山东中大药业成功研制出鼻腔阻隔凝胶,以“液体口罩”的使用方式,吸附阻隔病毒、细菌及毒素对鼻腔的入侵,并进行消杀,有效防止多种呼吸道疾病。

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领域, 杭州利用“城市大脑”大数据平台,2月11日推出“健康码”系统, 对流动人群实施“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系统迅速在全国推广并互通互认。黑龙江省卫健委响应国家要求,积极开展远程医疗和规范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充分发挥远程医疗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自2月1日起召集省内医院加入医院互联网诊疗平台,现已接入医院213家,开通科室总数达到1500余个,上线近万名医生,提供问诊服务近10万余例,在疫情的冲击下成功实现业务突围。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属管的医院互联网诊疗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互联网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仅微医一家平台的累计访问量就达到1.25亿次。而位居北京的一家连锁健身企业,在全国有500 多家门店,疫情一来,公司主动组织几十人的教练团队做线上健身指导,5天后就做到1个亿的流量。

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疫情定性为全球大流行。4月20日, 海外疫情仍旧大肆蔓延,确诊人数超过220万例。与国内疫情暴发时期的需求类似,海外口罩、检测试剂、呼吸机、监护仪等相继告急。

目前,全球最快控制疫情又有医疗物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的只有中国,中国因此迅即成为全球经济停摆下应急医疗物资采购的首选地。借助海外需求大幅增加的窗口期,中国企业借势抓住了出海良机。近期,来自不同国家的医疗物资包机频繁进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石家庄等国际机场。除了采购抗“疫”急需的医疗器械和卫生用品,中国制造的成品药、原料药也成为国际抢购的货品。

作为供应全球防疫物资的重要节点城市,3月份以来,深圳海关先后放行对全球23个国家的38座城市进行的点对点支援物资;又以单日最多验放134批次、超过4100万件物资的新纪录,成为防疫物资出口的超级门户。而外贸大省浙江,3月份出口同比逆势增长5.6%,其中药品、防疫物资出口大增。

美国时间4月14日,股神巴菲特在网上晒出一张佩戴了比亚迪口罩的照片,他身着一件浅色T恤,上面印着“我想长命百岁,目前为止还不错”的语句;在照片的下面, 他写道:“现在,我的比亚迪口罩正帮助我达到目标!”

在股神的背后,是正在抗击迄今规模最大新冠疫情的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各界正竞相从中国购买防疫物资,白宫官员表示,从3月下旬到4月初,就已安排22架航班向美运送抗疫急需物资。

“我们需要的口罩,它们在中国制造;我们需要的防护服,它们在中国制造;我们需要的防护面罩,它们在中国制造;我们需要的呼吸机,它们在中国制造。现在到了新阶段,我们需要的检测试剂, 它们也在中国制造……怎么会这样!”纽约州长科莫在4月17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说,美国联邦政府去中国采购医疗物资,伊利诺伊、加利福尼亚、纽约,还有意大利、韩国,所有人都去了中国。

科莫曾经拿着一只N95口罩感叹,这么简单的口罩,为什么纽约州的公司生产不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教授崔凡这样解释:“很多国家没有成套设备的能力,像美国此次要自力更生、自己来做防疫医疗产品, 就算做成,产能也上不去。”

时间的脚步迈进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扩散造成的全球停摆,让中国医疗产业进入关键而深刻的转型时期,产业面临着由“内需型” 向“国际型”、由“规模增长型” 向“核心能力增长型”、由“产品”向“品牌”的多维转轨之局, 承载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历史性重任。

“人类早已迈进无国界的世界:源自日本的精致电子产品、发端于美国的互联网、产自瑞士的名牌手表、出自法国的香水……发明家或者生产者创造物质成果, 本来就是为了造福大众,而不为少数人所独享。各国消费者也没有必要以狭隘的民族情感拒外来文明于千里;我们自身产品也可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前研一在2007年出版的《无国界的世界》中这样写道。13年后,假如《无国界的世界》修订再版,作者是否会把“制造于中国的医疗产品”置于其中?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