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的对话平台,助力中国-中东欧务实合作

0

赵晋平

2019年9月2日至6日,笔者作为中国专家代表团成员访问波兰, 出席第29届克雷尼察经济论坛。其间,代表团成员先后在与中国有关的三个分论坛上发表主旨讲演和参加圆桌讨论,向参会嘉宾和现场听众介绍各自观点。除此之外,代表团还先后到访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波兰亚洲研究中心等机构,与中国驻波兰外交官、波兰亚洲问题专家进行了交流。现将主要情况和笔者的体会、建议报告如下。

克雷尼察经济论坛的主要特点

9月2日,第29届克雷尼察经济论坛在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克雷尼察小镇隆重开幕。该论坛1992年正式创立,目前已经成为中东欧地区规模最大、参会国家和代表人数最多、议题最为广泛的全球性大型会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享有“波兰达沃斯”的美誉。 

克雷尼察经济论坛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自创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29届, 持续了28个年度。二是参会人数多。近几年普遍保持在4000人以上的规模,以中东欧国家代表为主,来自欧洲、美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各地的参会人数日渐增多。三是代表层次高。波兰总统、总理等中东欧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以及部长级官员、前政要、部分国际组织和全球智库负责人、著名学者、跨国公司高管等高级别代表每年都会到场发表讲演。四是议题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人文交流、新技术等许多领域,论坛举办期间的各类分论坛达到200多个。

长期以来,克雷尼察经济论坛重点关注中东欧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问题。但随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建立和深化,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并在中东欧国家取得许多实质性合作成果,有关中国和“一带一路”的话题逐步成为克雷尼察经济论坛的新议题。2014 年中国有关机构开始组团参会,来自中国参会者的发言逐步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本届论坛上,中国前驻波兰大使孙玉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和北京大学教授姚洋等中国专家代表团成员分别参加了“中美博弈对中东欧地区的影响”“谁是一带一路合作的受益者?”“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等三个分论坛的讨论,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带一路”分论坛各方代表发言观点综述

9月4日下午,克雷尼察经济论坛举办了一场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分论坛。容纳200多人的会场里座无虚席、听众爆满,充分体现了各国代表对“一带一路”相关话题的热切关注程度。

分别来自波兰、阿塞拜疆、美国、英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发言嘉宾,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和影响等问题首先发言。多数嘉宾就“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合作的作用给予正面评价,表达了参与共建合作的积极意愿。但同时也能听到一些误解、质疑甚至排斥的观点:一是认为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谋求更大国际影响力的地缘政治工具;二是怀疑中国通过“17+1”合作试图分化欧洲;三是批评中国的设施联通建设缺乏透明度,制造了债务陷阱;四是指责中国企业投资加大了当地产业和生态环境安全风险。

中方学者在发言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回应。他强调指出,“一带一路”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伙伴关系原则,在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互联互通合作领域已经取得大量实际成果,事实充分说明,“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地缘政治工具,而是为参与各国加强合作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不是分化欧洲,而是共同致力于提升中东欧地区经济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为欧洲整体经济繁荣创造有利条件;不是为了制造债务陷阱和环境破坏风险,而是为了实现各国的平衡、普惠和共赢发展。他还强调,针对金融机构贷款、企业投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参与共建各方之间已经在逐步建立防控债务、环境风险的行为准则,推进协调、绿色发展等领域达成共识、取得了积极进展。他还说,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会使参与各方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还有利于通过合作应对当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挑战,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会后,多名嘉宾和听众主动上前交谈,对中方代表的发言表示赞许。

参加克雷尼察经济论坛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通过参加本届论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根据对欧洲不同国家代表的观察, 一些较积极参与共建的国家代表关于“一带一路”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区稳定繁荣产生的积极作用,与以往相比有了更加客观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二是中东欧国家各界人士对于加强和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优先推进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持有较强意愿。三是中方代表直接参加有关中国议题研讨,有助于消除外界的各种疑惑和误解,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四是客观来看,目前在克雷尼察论坛的绝大多数分论坛,包括一些全球性和区域性议题讨论中, 都没有中国代表参加,论坛主办方为中国参会者提供的翻译、文件等相关服务与俄罗斯、其他中东欧国家相比明显不足。

为此,笔者建议中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加重视克雷尼察经济论坛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配合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升级和扩容的需要,选派高级别代表出席论坛,充分利用这一会议机制广泛听取意见、发出中方声音、提出中国方案,使其成为中国和中东欧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二是为了促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对话交流,应鼓励中国的高端智库加强与克雷尼察经济论坛主办机构之间的机制化合作,为参与和引领论坛对话打好基础。三是中方应鼓励中国专家学者积极参加会议研讨,让更多中东欧人士全面客观和正确认识中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合作的意义。四是中方驻波机构要发挥好牵线搭桥的作用,可与波方主办单位联合主办嵌入式专题研讨会,邀请中方国内代表参加,以提升中方在重点专题领域对议题设定的引导作用。

推进中国和中东欧务实合作的必要举措

几年前,波兰曾经发生承建高速公路项目的中资企业毁约撤资事件,在中东欧地区造成了较坏影响。波兰学者认为,这一影响目前仍未完全消除,甚至有损中国企业形象和中东欧国家对华合作信心。笔者建议,中方在中东欧地区应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性作用的大型合作项目,这将有助于提升中资项目的良好形象和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信心。据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反映,近年来使馆通过在外墙展示大型图片等多种方式宣传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但是难以找到权威资料和图片。建议国内宣传部门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

中方代表团到访波兰亚洲研究中心时,来自波兰罗滋市政府的专家介绍说,连接中国四川和波兰罗滋市的中欧班列为当地带来了许多机会,但还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目前,当地的许多中小企业对中欧班列可以为自身产品输出中国创造便利通道和条件似乎一无所知;另外,波兰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产品质优价廉,具有大量出口到中国市场的潜力。但由于尚未获得俄罗斯检疫检验过境许可,无法通过中欧班列进入中国。他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不久前举办的东方论坛上表态说将放开波兰农产品过境许可,但真正落实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更好发挥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纽带桥梁作用,笔者建议中方采取以下必要举措:一是通过货物集散枢纽和平台建设,增强在中东欧地区的宣传和揽货能力,进一步提升往返班列重载率和运行效率,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满足双方企业不断增加的货物搭载需求;二是加强和沿线国家之间的通关便利化合作,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条件的同时,强化海关和口岸部门机制化合作,为过往班列提供更加便捷通关服务。另外,建议中方加大波兰优质农产品进口力度,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缩小对波贸易顺差,夯实中波双边合作的经贸基础。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国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