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南方农村报》社联合调研组
“从一个人的追求到一群人的成功,从一个鸡场的兴盛到千万农民的致富,从一个人的大同理想到全民的中国梦,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拉开了温氏30年风雨兼程的历史画卷……
也许温氏只是一个企业,在脚踏实地打造着自己的农牧产业舰队;也许温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 更是一个共同致富梦的实践者, 浓缩了农村经济改革30年的风雨历程,并在新时代的中国梦里续写着更多动人的篇章……”
在温氏文化展览馆的入口处, 六七年前在一块巨石上镌刻着这段前言,引导我们品读《温氏故事》。这不只是一个养鸡养猪的故事,更像是一部“教科书”,不仅可以从中找到发挥作用的经济学原理,而且还透出优秀企业家的情怀、智慧与格局,值得认真研究。
股份制:构建“命运共同体”助温氏从初创到行业领军
温氏股份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成长。在短短36年时间里,成长为一家经营规模超百亿、员工4.86万人,带动合作农户近5万户,为数万人的工作或生活带来福祉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牧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
温氏的领军之路从初创之时就与众不同。
当家庭联产承包在全国推行, 农民就有了选择的自由,他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在承包地上自主种养,迸发出极高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不同的是,在1982年,时年53岁的温氏股份先董事长温北英先生感受到这种自由带来的改变, 并投入其中时,他却不是一个普通农民被贫穷逼上创业之路,而是有着新兴县食品公司技术员的稳定工作。在即将可以拿着退休工资颐养天年时,他选择了“下海”。这需要勇气和魄力,也需要眼光。
更为不同的是,在开始人生下一程,温北英带着同村几个人一起承包养殖场时,从一开始就实行股份制, 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组成“命运共同体”。当时成立私营企业的不多,而起步就实行股份制的做法已经非常先进,这对于在企业初创时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共同面对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企业日后做大奠定了基础。直到2015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温氏股份成为公众公司,依然与初创时的股份制理念一脉相承。
当时,温北英牵头,以二儿子温鹏程的名义承包了簕竹镇一个荒废的养殖场,联合严百草、温木桓、温金长、温湛、梁洪初、温泽星共八人, 在石头冲村召开会议,最终决定每人集资1000元,办起新兴县簕竹畜牧联合公司。这便是温氏发展历程上著名的“七户八股”会议。
1994年,企业规定员工股份可以在公司内部自由转让,每年拿一部分利润出来按股分红,使得干部员工除了工资收入外,还有一份投资回报, 这就是温氏集团的全员股份合作制。
全员股份合作制如同有力的杠杆,把干部员工一批又一批地送进富裕行列。“我们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带家属进来的,以家庭为单位,他们既是公司的成员,也是公司的老板。全员股份合作制给企业员工以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员工工作积极性高、凝聚力强,他们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融进温氏,各尽所能,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志芬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南方农村报》社联合调研组采访时如是说。
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为纽带, 温氏全体员工开始奋力开拓。从1994年到2004年,温氏股份进入高速扩张期。温志芬介绍,这个时期,温氏股份不断向外扩张,规模迅速扩大,地域分布越来越广,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并向上下游产品延伸。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著名论断。它就像春天的惊雷,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股经济发展的热潮。同年,温氏集团首次跨出簕竹镇,到新兴县稔村镇办起了稔村服务中心。新一任集团领导班子当机立断,抓住有利时机,实行扩张发展。
1995年,温氏集团成立车岗分公司。1996年,按照云浮市委扶持贫困地区的要求,创办了广东郁南温氏公司,同年到广西玉林、福建莆田设立公司。接着,1997年广西桂林、江苏太仓,1999年湖北汉川, 2000年广东河源、湖南宁乡,2001年广东清远、重庆璧山、广东三水,2002 年江苏南京、浙江湖州、四川德阳, 2003年广西南宁、江苏镇江,2004年海南儋州、湖北武汉,先后创立了温氏分公司。1994年到2004年期间,温氏股份每年新办一体化养殖公司3-4 家,至2004年底,温氏集团下属公司67 家,其中一体化养殖公司40余家,分布在国内13个省、市、自治区。
快速发展的温氏股份令人侧目。截至目前,温氏股份鸡和猪养殖数量已分别占到全国10%和3%的份额。2018年,温氏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572.44亿元,总资产达到 539.50 亿元,成为行业内名副其实的领军企业。“可以说,温氏股份在全国各地的一体化养殖公司,都是温氏模式成功的复制品。温氏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有适合的土壤、气候,在哪里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温志芬说,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温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系牢利益纽带,彼此成就
温北英当年创办养鸡场时,已经是衣食无忧,“吃皇粮”让人羡慕。他与几个人一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创业,心里一直想着和乡亲共同走上富裕之路,尤其带动那些生活困难的乡亲们。这与他13岁时被一群“贼佬”绑架事件有关。用温北英的话说,他们绑架勒索钱财, 无非是因为家里穷闹的,如果都富了,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正是受这一理念的影响,温北英率先提出“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带领困难乡亲一起养鸡致富,他不仅将自己精湛的养鸡技术为农户提供支持,还为他们解决养殖过程中的资金欠缺和市场风险等问题。1994年与温氏合作的养鸡户达到4000多户,年上市肉鸡1800万只。到目前为止, 已带动5万小农户从事养鸡和养猪产业,在对接大市场中稳步迈向富裕之路,为地方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扶持,得到地方政府的欢迎和认可。同时,公司也获得快速发展,可谓彼此成就。
应该说,温氏股份从8000元起家到如今营收近600亿元的大集团, “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功不可没, 成为温氏产业输出的重要法宝。
在温志芬看来,温氏“公司+ 农户(家庭农场)”模式的独特性和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组织农民进行合作。“有效组织农民,有效对接市场。寻求企业与农户的结合点,拥有丰富、强大的与农户打交道能力,是温氏成功的关键”。具体来说,四大机制的建立及其作用机理是这一模式的奥秘所在:
一是要素聚合机制,激发小农户“再造活力”。生产要素是生产发展的前提,有效配置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合作养殖的双方,温氏和农户各自拥有一定的生产要素,温氏拥有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农户拥有劳动力、土地、责任心、积极性等优势,通过“公司+农户”,实现要素互补、融合,将小农户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将农村的各种资源利用起来,创造出巨大价值。
二是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农企“利益共同体”。合作必须基于长期理性。合作双方基于共同利益, 形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的自觉,这种长期理性能够有效避免短期行为。在很多“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其结果是公司稳赚不赔,农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然而,温氏与农户的合作并非如此。农户完全自主自愿,没有企业或政府的强迫,数万农户构成了温氏集团发展壮大的基石,通过紧密型的“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将农民纳入产业链条、共建共享体系之中。
三是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农户“旱涝保收”。面对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温氏秉承“坚决不让农户吃亏”的原则,通过“风险共担”甚至“风险先担”,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运用特殊补贴、风险基金、降低押金等,进行风险管理和权益保障,给农户以稳定可靠的收益预期,让农民有保障地分享产业链收益。
四是关系治理机制,稳定“公司+农户(家庭农场)”联结。温氏借助信任、互惠、灵活性、声誉机制和有效沟通等关系治理机制,在产业内部形成有效的自主监督,降低与农户的交易成本,积累忠诚互信,提高合约履行绩效,企业和农户形成了一种长期合作、相互信赖的稳定关系。
温志芬回顾说,多年来,基于“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的价值内核,秉承责任与奉献精神, 温氏集团在带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和积极成效。
一是通过“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主动与大市场对接,有效保证了市场供给。2008年前,市场供给处于紧缺状态,2008年之后则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温氏股份通过“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合作模式,有效调节市场,对保证南方区域包括香港市场的稳定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通过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有效联合社会力量发展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家庭农场)”, 以轻资产方式,将分布式的小规模“养殖车间”串联成大规模经营。温氏掌控育种、饲料、兽药、养殖技术等高技术环节,同时将“养殖车间”以紧密管理的方式外包出去,既经济高效又互利双赢。
三是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就业, 解决农民致富问题。特别是让那些离不开本土的农民群体,轻松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据统计,以合作养鸡户为例,“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每年可以给每个合作农户带来约10万元的净收入。
四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温氏模式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单一属性, 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紧密衔接,让农业成为综合产业,使得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同时,依托温氏成熟的利益共享体系,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奏响一二三产融合的“协奏曲”。
五是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首先是探索新型扶贫模式, 助力精准脱贫。近年来,温氏股份积极响应精准扶贫攻坚号召,通过适合中国农户参与养殖业发展的“温氏模式”,对接贫困人口到户到人,将其纳入公司产业链条、共建共享体系之中,实现造血式扶贫,并已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2018年,温氏精准扶贫工作覆盖安徽、辽宁、内蒙古、贵州、湖南、广西、山东、广东、江苏、江西、湖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浙江、福建等省(自治区)。各地子公司根据当地贫困户养殖业发展需求,提供包括设备设施投入、贫困人口工资、无息垫资、场地租金分红等精准扶贫措施。2018 年,温氏精准扶贫总体投入资金达到1.87亿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563人,其中31700人实现脱贫。
同时,打造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温氏股份始终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履行对社会的环保责任。一方面,超前实施环保战略。养殖业污染问题是个大问题,必须解决, 这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早在7年前温氏就把环保工作纳入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实施。在当下环保要求日益严厉的情况下,环保上的超前布局成了温氏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另一方面, 温氏通过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引领行业升级,打造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近年来,温氏每年环保投资占总投资额约10%,主动建设环保工程, 研发新技术和设备,完善种畜禽场环保设施,制定环保操作规程、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兼顾,成为当前“最强环保风暴”下最具活力的经营模式,代表了高效、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
6月24日上午,联合调研组一行来到温氏股份下属的簕竹分公司三黄肉鸡场实地考察。在鸡场监测操作间,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温氏物联网智能环控系统(IOT)对该鸡场的实时监控画面。通过监测大屏幕,可以随时监测和调控场内每幢鸡舍的室内外温度、湿度、培育天龄、领苗数量和日期、累计耗料和日耗料等详细数据,以及每幢鸡舍棚内的实时画面。
2018年开始与温氏合作的徐女士在接受联合调研组采访时欣喜地说,她今年4月一幢黄鸡刚出栏,成功为其带来了一万多元的收入。“ 养殖行业风险很大, 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让我们放心了很多,跟着温氏模式往前走,风险会明显减小,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受益,又能兼顾家庭。”徐女士介绍,公司会定期对合作农户进行技术管理培训,还有技术人员定期到鸡猪舍进行饲养指导和设备维护,鸡苗成活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此外,公司审计检查部门会定期对农户和技术指导员进行双向考核,及时反馈解决问题。徐女士还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上安装的公司物联网智能环控系统的手机移动应用软件,“有了这个可以24小时实时监测的软件,我每天在鸡舍完成投喂等工作后可以适当休息,随时拿出手机就能查看鸡舍内的环境和数据变化,工作非常轻松、省心。” 如果按照每两个月一个周期,一幢鸡舍的养殖年收入可达到五六万元,夫妻二人养两舍,户均年收入就可过十万元。
据该鸡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温氏“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主要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在操作方法上,公司与农户以封闭式委托养殖方式合作,由集团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负责产业链种苗生产、饲料生产、疫病防治、技术服务、回收销售等环节,而农户负责畜禽饲养环节。二是在利润分配机制上,公司采用价格保护制度来保证合作养殖户的收益。三是在风险控制上,通过封闭式委托合作方式分解产业链风险。
具体来说,在操作方法上,公司与农户以封闭式委托养殖方式合作,主要分为5个步骤:(1)申请开户。由具备建设标准化养殖场资金和土地的农户申请签订合同,经公司考察合格后将为申请人建立账户并对其建设统一标注化的养殖场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设备。(2)领取仔畜、禽苗、饲料、疫苗。养殖户向集团发放仔畜禽、饲料、疫苗,并签订养殖合同。(3)标准化养殖。养殖户按照集团的要求进行标准化养殖, 集团提供养殖全程所需饲料、疫苗、兽药和免费技术指导。(4)交付成品。养殖户向集团交付达到标准体重的生猪、肉鸡和肉鸭,集团对交付成品的相关质量和重量指标进行检测和记录,作为结算资金的依据。(5)资金结算。集团根据养殖户的成品交付记录、合约价格、仔畜、禽苗、饲料、动保产品的领取记录等对养殖户的资金进行统一结算,将结算余额打入养殖户账户。
在利益分配上,温氏股份主要通过价格保护制度与农户和经销商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1) 在合作农户利润分配方面,集团在与农户签订养殖合约时即确定了领取物资和成本的价格,保证农户平均收益,并且将部分额外收益返还农户, 从而使农户收益与市场价格脱钩,保证农户收益的稳定性。(2)在合作经销商利润分配方面,集团保证经销商收益,且对大经销商发放年终奖,与经销商利益共享。
在风险管理上,温氏模式通过产业链风险分割和全程控制的方法实现风险最小化。具体为:(1)将产业链风险分解为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养殖风险。其中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疫情风险全部由公司承担,农户仅承担少量养殖风险。产业链风险分割使集团和农户分别专注于具备比较优势的风险控制环节,进而降低全产业链风险。(2) 对产业链风险实行全方位控制。通过标准化养殖、全产业链经营实现产业链风险全程控制。
科技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插上“硬翅膀”
温氏靠养鸡起家。1997年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当年开始养猪,次年即成立种猪育种公司,将养殖重心由养鸡拓展至养猪市场,成功开辟了养殖领域的新蓝海。目前,温氏每年2000多万头猪和近8亿只鸡的养殖规模,是业界冠军。
在温氏,光养猪和养鸡两个产业就贡献了90%的营收。从这个数字来说,温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统企业。而且,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温氏就是一个养猪和养鸡的企业,望见“猪”和“鸡”二字,似乎扑鼻而来的就是难闻的气味。联合调研组一行如果不是来到现场参观,这种印象或许也会占据我们的脑海。事实证明, 老眼光看不到新事物。温氏的发展颠覆了大多数人的想象:温氏不只是一个养猪、养鸡的传统企业,还是一个高科技企业。
先是在养殖方式上,温氏全自动化的养殖场景让人眼前一亮。在养殖的全链条和全环节上,农户经过培训,一人可以养殖几千头猪、几万只鸡,而且投食、喂水、清粪等都可以自动完成,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物联网智能系统可以在监控室里一目了然。从农户的口述中,足以体味到他们的自豪感。这种智能化标准化的养猪、养鸡棚舍已占到全部养殖设施的3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温氏升级的养殖模式将不断提升。
其次是以温氏禽流感疫苗为代表的高科技生物制药在业界知名, 尽管这些产品只占到温氏总产值的不到10%,但这已经为温氏打上了高科技公司的烙印,而且是地道的高科技公司。不仅有禽流感疫苗等产品获得专利授权,而且目前正在参与国家“非洲猪瘟”疫苗的联合攻关,温氏的科研实力不容小觑。
这个有点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并不是凭空而来,而得益于温氏前瞻性布局,为日后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邓小平同志197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温氏人深知,企业要做大做强, 必须依靠技术支撑。为了温氏发展壮大、形成优势,必须为企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温北英在1986年就提出“科技兴场”,一方面自己努力钻研,总结出科学的“养鸡36条”,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科技合作对象。
1989年,18岁的温志芬在父亲温北英的建议下报考华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大学毕业后留在华南农大成为一名教师,并与华南农大信息系、动物科学系的教授建立了紧密联系,多次带他们到温氏集团考察。1992年,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动科系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温北英拿出公司10%股权换取对方的技术支持。
与多数企业聘请高校技术顾问以处理临时性问题的做法不同,在签订合作后,来自华南农大的10余位教授告别了优越的工作环境,放下手头的工作,一头扎根山区,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温氏人同甘苦、共患难,并在育种、饲料营养、动物保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培育出新兴黄鸡2号、新兴矮脚黄鸡、优质竹丝鸡等优良品种,研制出多种质优价廉的饲料配方,生产出多种兽药和疫苗。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的全面技术合作,创造了我国农业企业与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该项目获得广东省2005年度科学技术特等奖。双方的合作实现了双赢的局面,华南农大依靠温氏集团作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实习基地,科研成果累累,巩固了师生的专业知识, 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实力和知名度。温氏集团在其技术支持下,一步步从过去的经验型企业走向现代生物科技企业,成功拓展了企业的产业版图,使企业属性更加立体化。如今,温氏集团不仅在畜牧养殖领域,还在生物技术领域,处于全国行业前沿。
正是由于与大学的合作,在第一个5年时温氏从疫病危机中活了过来。温志芬说,1994年到2004年间, 我国养殖业曾遇到几次重大疫情冲击,温氏集团也遭受损失,尤以1997 年的疫病危机为甚。当时差点倒下了,幸亏有了华南农大的技术支持,很快研制出禽流感疫苗并获得专利,这不仅让温氏转危为安,而且让国内外同行有了“保护神”。
2018年,温氏公司及下属控股公司申请专利86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9项;获得授权专利73项。截至2018年底,共拥有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9个;获得授权专利346项,其中发明专利124 项(包括2项美国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30项。
除了生物技术、养殖技术的合作,温氏还引进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合作。1994年,温氏集团公司内部实现联网,开始了企业信息化管理,这不仅在同行中,就是在全国来说都是领先的。到21世纪初,逐步建立了温氏互联网站、邮件系统、内部办公系统、销售信息管理系统、原材料采购系统、生产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等,信息科技的应用为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温氏集团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规范性GMP疫苗生产车间,迈出了动物疫病防控事业的重要一步。
2015年11月,温氏股份整体上市,在实现产业深度布局和企业转型升级之路上继续奋力前行。
科技兴企关键在人才。温氏股份目前集团员工约5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5189人,占集团总人数的10%。作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目前温氏拥有一支以20多名行业专家、69 名博士为研发带头人,614名硕士为研发骨干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形成了以温氏集团研究院(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五级研发体系。
温志芬介绍,目前集团引进的高端人才,主要分布在生产技术领域600人,金融财务领域50人,信息安全及大数据领域50人,屠宰加工、营销人才及运营管理等领域300多人。
对于海外及国内尖端人才, 温氏采用高薪招聘、聘请顾问、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项目或人才合作等多种渠道实现人才引进与知识、技术共享。结合企业需求及不同层次人才的个性化特点,采用差异化人才引进方式,通过自主招聘、与专业猎头合作等多渠道并举开展人才引进工作。
“我们非常重视给予相关人才以足够广阔的成长平台和空间, 在薪酬待遇方面,温氏不仅在全行业中颇具竞争力,作为上市公司, 集团还实行相关人才的股权激励政策,我们非常愿意用股权换取知识型人才的凝聚力。”联合调研组在采访中获悉,作为温氏股份董事长的温志芬目前仅持有温氏集团2% 左右股份。温志芬说,温氏股份秉持共同富裕的原则,给予人才足够的成长空间及待遇,有助于增进其归属感,真正做到让人才“招得进来、还要留得住”。未来,温志芬还愿意继续稀释自己的股份,来吸引人才加盟温氏,为人才兴企、科技赋能温氏不遗余力。
温氏愿景:打造“千亿企业、百年温氏”
温氏在不断发展壮大。“其36 年的辉煌历程,可以说是我国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写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在接受联合调研组采访时如此评价。他表示,我国传统畜牧业以农业副产品和农家残羹剩饭为饲料,以为农业提供粪肥和畜力、为农家提供零花钱为目的,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存在。以此为起点发展现代畜牧业,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畜牧业的合理内核,又要注重创新, 不断注入现代元素。温氏股份通过封闭式委托养殖方式,把养殖环节分包给5万个合作农户,不仅避免了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带来的占地、粪污消纳等问题,而且保留了农户在现代畜牧业中的存在感,避免了“资本的畜牧业”对“农民的畜牧业”的替代; 通过创新股权激励机制,把5万名员工凝聚在一起,真正结成命运共同体;通过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成立集团直属的研发团队, 招募一流科研人才,在畜禽良种、畜禽养殖、生物制药、农牧设备等领域引领行业发展。
温志芬对此表示赞同。由此, 他将温氏的成长归结为三大驱动力的助推。 一是“公司+农户( 家庭农场)”合作模式, 二是“ 产、学、研” 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齐创共享型的企业文化。这是温氏36年不断探索并形成企业价值体系的源泉与法宝。作为集团第二代领导者,温志芬表示,温氏集团的目标是打造“千亿企业、百年温氏”。
目标宏大,但并不遥远。叶兴庆表示,顺应时代变化,推进经营、管理、技术创新,是温氏集团过去能够成功的保障,也是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此,温志芬说,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未来温氏“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需要迭代升级,其核心优势必须坚持,在有效应对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同时,实现公司和农户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在弘扬传承温北英时代的良好传统基础上, 努力克服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短板,在发展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新时期,企业发展要实现二次飞跃,从新知识到管理理念都需要不断革新。未来我们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拓展延伸产业链,顺应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温志芬表示,当前公司正在研究“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的迭代更新, 主要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积极推动合作农户(家庭农场)养殖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和效益,使养殖成为更加体面、舒适的工作,吸引农村青年回乡创业,成为职业农民。二是探索“公司+养殖小区”模式。由公司、社会资本或政府其中的一方或两到三方,按公司要求建设标准化、高效化养殖小区。建成后,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承包养殖小区与公司合作养殖。未来,公司将并行发展“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与“公司+养殖小区”两种模式。
传统农业产业链比较单一, 大大制约了农产品的发展空间。当前,温氏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生产,95%以上的精力专注于农业生产。温志芬表示,新时期,温氏将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保证屠宰加工的主业基础上,向二三产业延伸,逐步拓展产业规模,发挥自身核心优势。
“今后,我们将致力于在以鸡猪养殖为主的经营模式基础上,全面发展农牧设备、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生鲜营销等业务体系,打造‘原料采购—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终端门店’贯通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无缝对接和一二三产业的体系融合。”基于此愿景,温志芬表示,近年来温氏股份一直致力于扶持集团下服务于全产业链的子公司成长和发展。
6月24日下午,联合调研组一行来到温氏股份下属的南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参观。在南牧设备生产车间,调研组看到——车间内自动传送设备、码垛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一应俱全,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据南牧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生产车间共有自动化制网生产线10条,都已全面实现自动化。栏架生产车间,每年可满足200万头以上的栏架配套,利用自动化设备生产加工,将以前的120人才能完成的任务,降低至只需10人即可在车间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养禽所需的栏网,到养猪需要的猪舍栏架以及其他机械加工零件等,南牧公司均可生产,附属的安装流水线还可生产集蛋器、清粪机头等各类设备设施。目前,南牧公司为与温氏合作的农户和家庭农场主提供鸡猪场建设“交钥匙”工程,已帮助诸多养殖场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经过12年发展,南牧公司也将温氏自主创新成果——互联网全平台监控、监测系统充分运用到生产中。全车间实时动态尽在掌握之中,车间故障可全程监控,这在保障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员工和生产线安全、高效运行。
2004年,温氏集团基本完成了以广东为基地,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各自组团发展的地区战略布局, 并积极探求将业务版图延伸至国际市场。温志芬说,在温氏推进国际化进程中,整体方向和思路是清晰的, 尤其是研发方面。当前温氏正在积极“走出去”,与国际上的多国研发机构展开合作。2004年,温氏集团成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成立温氏集团研究院,标志着企业的科技力量、科研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月25日,联合调研组一行先后到筠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地参观。
来到筠城生物科技的管理操作间,便可切身感受到“互联网+”在温氏体现出的巨大价值。据筠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简贤平介绍,温氏物联网信息化管理平台, 不仅涉及温氏八大业务体系,200多家分公司人、财、物产管理,同时还集成了与温氏合作的5万多农户的所有资料信息。另外,温氏集团大部分业务单据的数据录入也是经过该平台来进行。只要输入农户编号,该农户的存栏规模、猪场所在地、合作时间、生产数据等一系列合作养户相关信息便可一一呈现。
作为一家生物制品高新技术企业,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动物生物制品、兽药等,主要为满足温氏集团内部及养户的养殖生产需求。经过不断的探索前进,大华农已拥有六大产业园区,拥有近40条通过农业部验收的GMP生产线,涉及猪、禽药物制剂及疫苗产品。
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践生产中,大华农十分注重营养保健,在为饲养鸡猪解决问题及推广产品的过程中,早已不是单独地提供抗生素产品解决方案,而是全方位地给予中西结合+科学保健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依靠华南农业大学为主的专家技术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力助推了企业技术升级。
“现阶段,温氏股份正在三大驱动力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第四大驱动力——资本驱动,着力发挥作为上市公司的资本力量,构建起一个农牧业领域的生态圈,与上下游和同行企业联合发展。目前, 我们已取得不少同行企业的积极响应。”温志芬说。
谈及中国畜牧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温志芬十分感慨:目前中国畜牧业已经实现高度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但在畜牧业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土地产权问题。他呼吁,在养殖设施和养殖用地的产权问题上,希望国家层面做出相应改革举措。“养殖用地是划为农用地的,农用地是不能有产权的,所以企业在建设时不会进行大规模投资,普遍粗放建设,从而产生环保问题。建议中国未来在畜牧业领域,国家能够规划出若干个畜牧养殖园区,并给予园区跟工业园区同等的地位, 不仅便于集中管理,还可有效把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让中国畜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温志芬思考的不仅是自身的发展,更是整个行业发展生态的不断优化;他不只是一个“博士猪倌”“博士鸡倌”,更是父亲温北英智慧基因的继承者,不断丰富企业发展的“温氏教科书”,在打造“千亿企业、百年温氏”的道路上继续追寻共富理想。我们为他加油,为他点赞。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南方农村报》社联合调研组
成员:杨良敏 张 倪
刘长杰 胡念飞
执笔:张 倪
Visits: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