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跃升70年:传承兵团精神,再绘绿色蓝图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用“人世间最好的爱,莫过于彼此成就”这句网络流行语,来定义“戈壁明珠”石河子和著名诗人艾青之间长久以来的彼此关切,是恰当的。

尽管重修后的艾青诗歌馆还没有开放,但今年类似2018首届“绿风诗歌节”万人诗歌朗诵这样的活动,仍然在有序地推进中。《绿风》诗刊主编彭惊宇说:“在艾青先生离开石河子重返北京44 年之后,这片他曾经播撒过诗歌种子的土地没有一刻忘记过他。” 

挫折与哀伤,低潮与落寞……艾青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右派”时光是在石河子度过的。正是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大爱,保护了诗人的勇气和信念;正是诗人的真情与理解,为这座城市写下了不朽的赞歌——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这首创作于1 9 6 0 年代初的《年轻的城》,之所以备受推崇, 除了其优美的句子,高亢、向上、向往新生活的格调,还因为这首诗为一座年轻城市的光荣诞生圈定了五个“关键句”: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城市和乡村,彼此融合发展;人民面对千里戈壁荒漠,闪耀着希望;建设者的情感汹涌澎湃,美好的家园一直向前进、时刻变模样;透过这座年轻的城市,我们能看见新中国的成长。

更为可贵的是,这些关键句还恰当地诠释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石河子是一座因兵团而生、因兵团而兴、因兵团而不断开拓进取的城市。这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施工建造的城市,既是兵团精神的核心发源地之一,又是兵团精神的重要践行者之一。

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是每一个“被打倒”的诗人,都能像艾青那么幸运。在一段火红的建设年代,不是每一座年轻的城市, 都能像石河子这么幸运。石河子不仅因艾青种下诗歌种子而得名“诗城”,还因为有诗人的赞誉,这座茫茫戈壁上的光荣之城,很早就成为新中国成长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这座与共和国同龄的军垦之城,一直把“兵团精神”和“年轻态”根植于内心,他们不仅有五支万人诗歌朗诵队,有创作和朗诵诗歌爱好的地方领导,更有三代军垦人用青春和血汗写就的从戈壁荒原到宜居城市、从人拉肩扛到科技发力的石河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垦荒造城:激情燃烧的岁月

受王震将军之邀,艾青及家人于1960年秋迁居石河子。此时走过“十年树木”过程的石河子,已经成为让诗人“一见倾心”的“年轻的城”。

然而1949年以前,石河子却是一个枯水季节河床及两岸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仅有几户人家的荒凉世界:到处是荒地、沙丘和碱滩,芦苇丛生,芨芨草、红柳遍地,黄羊、野兔、狐狸和狼出没其间,北部有沙丘起伏,大风起时黄沙漫天。

1949年12月5 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不是临时的,应当从长期建设观点出发。而其重点,则在于以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财富。” 

人民解放军进疆后,为了减轻新疆各族人民的负担,解决驻军的吃饭问题,发展新疆经济,兵团要一边剿匪平叛、稳定社会秩序, 一边立即在驻地周围开展大生产运动,就此拉开了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

抚今追昔,石河子开始出发的16年(1950-1966),是勒紧腰带、开荒种田的16年。

1950年7月,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将军发布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命令,动员和平解放新疆的11万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安营扎寨,创建军垦农场,屯垦戍边,建设家园,力争实现部队粮油基本自给。

当时新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生产,改善全疆各族群众的生活状况,让刚刚翻身的农牧民切实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巨大变化。但当时生产力水平太低,全疆连一根铁钉和缝衣针都生产不了。如果按照正常的速度发展,根本无法满足各族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鉴于此,兵团充当起了发展新疆经济的突击队、主力军的角色。遵照毛主席“不与民争地”和“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指示,在一无工具、二无耕地、三无资金的情况下,兵团在新疆的荒漠戈壁上摆开了“战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全体官兵全身心地投入到恢复与发展新疆经济的大生产运动中去。

在王震将军的眼中,天山是一座宝库,山顶上终年不化的积雪是兵团用之不竭的天然固体水库,山下石河子这一片荒草丛生的土地是兵团建家立业的好地方。因此他下定决心:“我们不但要把石河子建成一个生产指挥中心,还要把它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建家立业,谈何容易!在一片戈壁荒滩上实现梦想,要“两手抓”, 一要垦荒种地,二要兴建新城。两手抓就要两手都硬,怎么干? 

“勒紧腰带,苦干!”军垦第一连原连长胡友才脱口而出。

1950年1月,解放军第九军26 师78团机枪连奉命到石河子将军山下驻扎垦荒。3月,连队开始垦荒生产,自行制作出多种简陋、实用的生产工具,解决了兵团当年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极端困难等问题,加之该连垦荒成绩显著,因而被誉为“军垦第一连”。

当时的石河子一片戈壁荒滩, 没有村庄,没有耕地,没有道路, 更没有住房。胡友才说:“那时候连茶几这么宽的路,都叫大道。” 

生存条件如此恶劣,但身经百战的解放军战士没有畏惧:没有帐篷,他们就地取材,用芦苇、干草搭起地窝子;缺水少柴,他们吃野菜、喝盐水,咽下整粒的麦子当饭;没有足够的工装,他们就不穿衣裳,光着臂膀垦荒耕田;面对成群的蚊蝇,他们把浑身涂满泥巴, 结成护身的“盔甲”。

进军石河子荒原的军垦部队, 既有当年在延安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三五九旅,也有新疆和平起义的部队。官兵们共同的特点是: 大多农民出身,来自农村,熟悉农业,吃苦耐劳;具有部队集团作业的传统,组织纪律性强,听从指挥,服从命令。

军垦部队在广阔的戈壁荒原上, 像执行战斗任务一样,命令指向哪里,战士们就战斗在哪里。生活条件的艰辛,没有泯灭他们的斗志,反而意志昂扬、军歌嘹亮。他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头顶蓝天,脚踏荒滩,战天斗地。茫茫荒原上红旗招展,人头攒动,铁锄翻飞,人来车往,到处都在披荆斩棘、垦荒造田,拉犁挥镐、挖掘水渠,植树造林、修路架桥……战士们战冰雪、斗风沙,硬是用自己的双肩拉起犁铧,在贫瘠的戈壁荒滩上开垦出一片片良田,又引来天山的雪水,浇灌幸福的家园。

资料显示,军垦当年全疆垦荒造田83万亩,秋后产粮6854万斤,棉花7500担,油料372万斤, 堪称喜获丰收。

这些辛勤生产出来的粮棉油, 足够驻疆部队吃半年以上,不仅大大减轻了国家负担,也减轻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负担,受到各族同胞的高度赞扬,进而密切了军民关系,增强了民族团结。

与垦荒造田同时起步的,就是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落地。

1950年,在石河子这片戈壁荒滩上,王震将军大声宣告:“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霎时间,人欢马嘶, 一片沸腾。

有想法,还得有规划。于是由将军出面,从上海请来规划专家。1951年,规划设计小组拿出石河子城市建设方案草图。同年5月,城市建设大幕开启,年底即建成土木结构平房733间,修筑道路14.7公里。

石河子开始出发的16年,是规划在先、建设随后的16年。建城之初,建设者就确定了“先栽树、后铺路,以树定路、以树定规划”的建设思路:市中心建行政办公区,南部建商业区,北部建住宅区,西部建工业和公园区,东部建文教卫生区;在城市四周环绕地带,兴建农场群;市内的道路要求呈内、中、外三环加放射式,所有的街道要栽种树木花草,形成林阴大道;要给大学校园预留土地,未来还不止一所大学需要用地…… 

业内专家评价说:在最初那张规划图里,城市道路设计宽广, 防风林带布局合理,这些科学的规划,为后来建设绿色美好公园城市奠定了科学基础。

“从我们来到石河子第一天起,就千方百计搞绿化,想尽办法把树种活。” 老连长胡友才说,为了种活树,有些军垦战士自己喝着涝洼地的水,却把从几十公里以外引来的雪融水用来浇灌树苗,艾青“石河子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的诗句,都是事实,没有夸张。

对于一个从零起步的城市,“由血汗凝成”的岂止草木,更有让这座城市傲立于祖国西北的工业布局。

石河子现代工业是在发展军垦事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6年,兵团邀请国家计委、石油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和新疆有关部门组成的选厂组到石河子选点建厂。自1958年开始, 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将石河子规划建设成新型工业城市的决定,兵团先后在石河子开工建设了19个工厂。

那是一段“ 激情燃烧的岁月”。部队初进荒原,生产工具严重缺乏,连国家调拨来的小麦、菜籽等给养都无法加工。

石河子地处的玛纳斯河流域, 属于高纬度地区,历史上没有种过棉花。1950年,兵团首次在被称为“植棉禁区”的玛纳斯地区试种棉花获得成功。1953年,在取得2万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超50公斤的大面积丰产后,棉花种植面积开始逐年扩大。1955年,玛纳斯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超过8.2万亩。当时预计到“二五”计划期末,皮棉生产可达6万余吨,约可供40万以上纱锭之需;羊毛年产量可达6000余吨,约可供1.5万锭之需。充足的棉毛原料,为石河子发展棉毛纺织工业奠定了基础。

在兵团党委的“二五”计划中, 确定石河子为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植棉基地之一。据此,一座20万锭规模的纺织印染联合厂于1958年开工建设,取名“八一棉纺厂”。

由于受兵团财源物资不足影响,又逢三年困难时期,八一棉纺厂不仅第二、第三期工程无法按期实现,就连第一期工程也处于下马的边缘。针对这一严峻局势,兵团人没有退缩,而是自筹资金,说干就干。八棉厂党委采取“少花钱、早生产,边基建、边安装、边生产, 以生产保基建”的“三边”建设方针,确保第一期工程全面投产。

“ 三边” 时期, 物资原料匮乏,很多基建材料采用“替代品”;职工的衣、食、住、行都很困难,“粮食不够瓜菜代”。

1960年8月1日,八棉厂纺出了第一批纱;9月20日,织出了第一批布。次年底,厂房主体工程基本建成,l008台织布机全面投产, 当年共生产棉纱3943.78吨、棉布1634.19万米。

1962年,八棉厂正式投产。此后, 与八棉厂同期投入的1 9 个工厂,如八一毛纺厂、八一糖厂、织染厂、造纸厂等先后建成。1961至1966年,石河子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14.1%,以轻纺工业为主体、能源基础工业相配套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1966年,上述工厂的产品产量在新疆已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糖占99.6%,纸占68.88%,呢绒占53.29%,毛线占33.83%,棉纱占31.25%,棉布占20.89%。

除了整体性技术优势,这些功勋企业不但带动了全疆工业发展, 而且堪称“挣钱机器”。它们的投资回报率极高,以八棉厂为例,从1958年建厂至1988年的30年间, 八棉厂共生产棉纱22.9万吨、棉布9.9亿米、染色布8945万米、印花布832万米,创工业总产值(按1 9 8 0 年不变价计算)13.33亿元(其中出口创汇86 0 3 万美元), 实现利润1.84亿元、税金1.86亿元,为国家投资时的15倍。

高启的投资回报率,让异军突起的石河子成为西北工业强市的同时,也以仅次于乌鲁木齐的成绩, 跃升至新疆经济总量第二位。

石河子开始出发的16年,也是工业强市、领动新疆的16年。作为新疆现代工业的奠基者,石河子制造出新疆近代史上许多“第一”: 第一座水电站、第一匹机制棉布、第一块毛布、第一块机制方糖、第一张有光纸…… 

而据史料记载, 1 9 5 0 年以前,新疆不能生产一斤铁、一斤钢。由于缺铁少钢,解放前新疆的农牧民耕地使用的是二牛拉的木犁,平均每5户人家才有一把砍土曼(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铁制农具),3户人家才有一把镰刀,两块大洋才能换一斤苏联运来的铁。甚至打马掌用的铁料,也要从苏联或者关内购买贩运。

就是在“不产一根针”的土地上,兵团人节衣缩食、集资创业, 先后创建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拖拉机厂、新疆机械厂、八一面粉厂、木工厂等一众工矿企业,以及八一农学院、医学院等现代人才培养基地。与此同时,生产部队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工程的需要,各师、团还先后建成了小型发电、碾米、磨面、榨油、轧花、修造、皮革、被服、锯木、砖瓦、陶瓷、印刷等各类作坊76个,催生了天山南北、新疆东西部广袤区域商业、交通的发展,初步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

1952年,兵团将开垦土地中的3.67万公顷无偿赠予新疆各族群众,后又陆续把一批骨干工业无偿移交给地方,计有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拖拉机厂、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乌拉泊水电站、肠衣厂、陶瓷厂、被服厂、毛巾厂、水磨沟发电厂、肥皂厂、水泥厂等。这些企业不仅构成了新疆工业的“钢筋铁骨”,更成为技术发展高地,引领全疆的经济建设。

经济突进:甜蜜中有苦涩

1952年,石河子的标志性建筑——兵团大楼——和会议礼堂等建筑相继竣工。此后,随着工业区和生活区布局的完成,一座诗人眼中“年轻的城”,横空出世在茫茫戈壁荒滩上。

在石河子外围,是18个麦浪翻滚、瓜果飘香、牛羊成群的农牧场;在市区内,设立了商店、发电、水泥、棉纺、毛纺、糖果等大中型企业,还建起了农学院、医学院、农科院、电影院、剧场、体育场等配套设施,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服务。

以王震为首的兵团领导集体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论证,大胆提出石河子要想搞好农业,就离不开加工业的配套,也离不开商业的相辅相成。军垦部队这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和农工商综合运营的方式,起源于石河子。

事实证明,“石河子模式” 务实高效,不但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使城市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工农业生产总值快速上升,而且助推石河子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经济总量在新疆很快名列第二;整个兵团的工农业生产,也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顺势占到了全疆经济总量的1/4强, 成为新疆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1956年,作为第一批支边青年,5万多河南人来到新疆,其中有近2万人落户石河子。

进入20世纪60年代,内地大批有志青年纷纷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将自己的热血与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边疆事业。这一阶段兵团的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总量也迅速上升。

1 9 6 6 年, 兵团总人口达到148.54万,拥有农牧团场158个, 耕地面积达81万公顷,粮食总产达72.3万吨。随着这一年春播的结束,兵团初创16年来一直呈现的“火红年代”戛然而止。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各团场思想混乱,生产起起落落,石河子处境艰难,空气一片灰暗。

1975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其所属师建制撤销,石河子地区及石河子市成立。

1978年9月,石河子地区被撤销,石河子市直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辖。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大地的改革开放大幕徐徐拉开,石河子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域经济逐渐恢复。

1979年2月,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成立,与市合署办公,实行政企合一。

1981年底,兵团建制恢复,名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开始了“二次创业”。农八师建制同时恢复,与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为同一机构、两块牌子,继续与市实行政企合一、合署办公。

1984年9月,石河子成为自治区的直辖市,与农八师合组一个党委,称“师市党委”至今。

到1986年,兵团已兴办各类家庭农场4.46万个,划给职工家庭宅基地3.1万公顷,鼓励职工发展庭院经济;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行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 解放了兵团生产力。

在“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大目标的指导下,兵地紧密合作发展的态势逐渐形成。地方为兵团发展在土地水利、矿产资源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兵团在恢复的头五年,在财务状况十分困窘的情况下,仍筹资9000多万元支援地方建设,并派出2.9万人次为地方培训业务技术人员,还从北疆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南疆发展。

自1990年起,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 这一变化为兵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到1999年,兵团先后在天山南北建立起14个师,5036个工交商建企业和大批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单位分布在全疆16个地州市境内。兵团成为一个拥有240 万人口,规划面积近亿亩,耕地面积达1600万亩的现代化大垦区。

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兵团人不忘“屯垦戍边”的初心,牢记“不与民争利”的使命,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围和2019公里的边境线上,相继开垦出1600万亩良田,建起了14个农业建设师、185个团场。如今,新疆每3 亩土地中就有1亩是兵团人开垦的, 兵团以占新疆1/7的人口,生产的粮食占全疆总量的1/5、棉花超过1/2,垦区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新疆最大的油料基地。

石河子立足农业,以“戈壁明珠”的姿态率先发力,农工商各业并举,城乡经济迅猛发展。在石河子城市建设的示范带动下,兵团各地都以师部和团部为中心,先后建起了一大批环境优美、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军垦城镇,在广阔的戈壁滩上星罗棋布。这些城镇布局合理,创造了春色满园的生动局面。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几代石河子的建设者先后确立了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统筹,绿地系统与水系、道路系统相统筹,绿化生态与商业开发相统筹,绿化景观与军垦风貌相统筹,绿化色彩与树种多样性相统筹的多项城建原则。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常委、八师副师长马朝鑫评论说,正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努力,才让这座戈壁滩上建起来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实现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揽山入怀,纳水入城”的城市风貌。

自1 9 8 2 年“ 二次创业” 以来, 石河子城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团场农业也在改革的春风中蒸蒸日上。然而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八一”企业,正逐步陷入发展困境。20世纪的最后十年,石河子西工业园区逐渐变成一条工业“锈带”。垂垂老矣的国企,亟需突围。

一个城市的国企改革,无非从两个方面着手:搞好存量改革,引入增量跃升。石河子同样如此,其国企改革的典型样本是新疆天业。

天业的前身是石河子天业塑化总厂,塑化总厂由原塑料总厂和化工厂组成。1996年,由天业塑化总厂独家发起,募集设立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5月,新疆天业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发股票共募集资金1.6亿元。这笔资金为公司塑料制品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998 年,新疆天业成为新疆最大的塑料制品加工企业。同年,新疆天业实行大比例配股,再募资金2.6亿,股份公司将这笔资金的大部分投入到高科技农业节水灌溉项目上。

2000年后,新疆天业引进吸收后自主研发的大田机械化膜下滴灌-塑料节水器材获得成功。这项技术不但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而且在世界上也处于先进水平。

老国企改革,有成有败,然而无论成败,发展的脚步却不能停。为摆脱老工业基地发展之困,石河子引入增量跃升,选择了三个相关产业力推工业突围——食品、纺织和重化工。而承接这些增量产能的,就是开发区。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早在1 9 9 2 年即被批准设立, 但直到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后, 随着三大产业的蜂拥而入才得以飞速发展。

“十五”(2001年-2005年) 期间, 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6 5 个,先后引进了康师傅、娃哈哈、雨润、旺旺、弘生、雄峰等一批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又抓住了新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机遇, 充分利用纺织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陆续引进了江苏华芳集团、华孚色纺公司、陕西唐成棉业、山东如意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纺织企业,形成棉纺、织布、印染、服装面料等完整的产业链。

到2 0 0 5 年, 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2 0 . 5 亿元, 年均增速46.6%,完成“十五”预期目标的152.5%;累计实现生产总值58.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7.3倍,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经过5年的发展,开发区内纺织、食品、现代农用装备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的规模效应初步形成, 对棉花种植、农牧业种植养殖、基础化工原料生产等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十一五”过后,开发区的支柱产业又上了一个大台阶: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11家,环锭纺规模达到155万锭、转杯纺2.1万头、织机900台,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棉纺产业基地;规模以上食品饮料生产企业23家,生产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成为新疆规模最大、知名品牌最多的生产加工基地;聚氯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氯碱化工生产基地;采棉机年组装能力达到150 台,成为全球第三大采棉机组装生产基地;节水器材年供应能力达到10万吨,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200 万吨,成为新疆最大的节水器材和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

数字有些枯燥,成绩却很火爆。据统计,石河子市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28亿元上升到1990 年的11亿元,用时12年;到2002 年的51亿元,用时12年;到2007 年超过100亿元,用时5年。

2008年后,石河子的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上升40亿元,2017年总量超过500亿元。超常增速的背后,最大的贡献份额来自开发区的重化工业。

然而,重化工业给石河子带来迅猛增速的同时,也带来了灰色污染。新疆天业、天山铝业、天富热电、合盛硅业……这些当地知名的大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排污、治污不达标的现象。

在民间,有居民指称其身体患病与开发区北区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有关;有医务工作者研究石河子市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健康的关联性;有学者研究石河子葡萄主产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及污染评价;更有人借助网络爆料称2015年冬天石河子只有4个晴天,城市一片灰色,空气质量长期排名全国倒数前十名…… 

而在兵团“贯彻落实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任务和措施清单”(2018年5月29日发布)上,列举了如下督察发现:石河子市先后规划建设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5个,园区规划面积占到市域面积18%,陆续建成一大批能源化工企业,煤炭消耗量持续增长,区域结构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区燃煤锅炉整治不力,2014年后仍违规新建36台每小时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市西部合盛硅业、天山铝业、天富合盛热电等企业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

你说它是城市/却有田园风光/你说它是乡村/却有许多工厂/苍郁的树林里面/是一排排的厂房/百鸟的鼓噪声中/传来马达的声响/空气是这样清新/闻到田园的芳香/微风轻轻吹拂/掀起绿色的波浪…… (《年轻的城》节选) 

在艾青先生的眼中,当年极富远见和创造力的第一代兵团人,为后人规划建设的是一座“城市公园”。

从1995年到2010年,石河子市的荣誉集中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比如卫生城市、人居环境、园林绿化、绿色旅游、和谐社区、文化文明等等。2000年,石河子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最佳范例城市。

“拿奖拿到手软”的石河子, 曾是兵团人引以为豪的靓丽名片。然而最近8年,这枚“戈壁明珠” 屡因环保问题被点名。

既要摆脱国企之困发展地区经济,又要重视环保红线追求绿水青山,重化工产业当家的石河子,将何去何从? 

绿色发展:谋求高质量跃升

201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石河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向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时刻,石河子不复犹豫,兵团人再凝共识,他们选择了重走绿色发展道路。

“当年石河子市建设时就想到了城市规划问题,请专家为城市发展规划了一张蓝图。现在看,当年的老一辈城市建设者眼光长远,他们让这座城市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书记、八师政委董沂峰说,我们现在是在前人打好的基础上再向前,只能做得更好,绝不能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要按照把城市建在公园里的理念,建设公园城市,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个居民更加幸福。”董沂峰明确阐释,为了永葆绿色,石河子将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 突出城市绿化景观,对重要道路节点和街头绿地进行改造,达到“步步见绿、路路有景、景随步换”的效果, 条条绿色大道要勾勒出一幅幅“车在树下跑,人在绿里行”的美丽画面。

建设“公园城市”易,拆毁“挣钱机器”难。

“难,也要做。”马朝鑫说, “再难,还能难过王震将军他们那一代?!” 

2018年,石河子力推《工业节能减排行动方案》,落实中央环保督查整改意见,全面关闭10台10万千瓦级电力机组,关停9台电石炉和退出水泥产能40万吨;在减排方面,完成9台293万千瓦电力机组超低排放、铝业50台460KA铝电解槽改造和碳素焙烧炉烟气脱硝技术改造等;在减污方面,建设了天富南热电2×33万千瓦机组生产消白烟等示范工程;在降尘方面,封闭了天辰、天能、天伟3家化工水泥熟料堆场,建成越隆达15万吨大型零排放灰渣收集中心;在节能方面,加大限期实施单耗不达标企业整改力度,有色、建材、化工等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标率80%。

而自“十二五”以来,石河子已先后淘汰了20万千瓦电力机组、200万米呢绒印染、2.2万吨柠檬酸生产线、7万吨聚氯乙烯生产线等落后产能,并依法退出或压减煤炭81 万吨、水泥40万吨等过剩产能。

在石河子未来两年及“十四五” 发展理念中,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工业节能减排的主要路径有三个:一、在已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 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将“三废”吃干榨净;二、依靠科技进步,节能减排;三、在全面治理“三废”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发展绿色产业。

在上述思路基础上,石河子将在利用外部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围绕建设“三大园区”和“六大产业”,注重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协同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并举,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主要目标调整为:1.建成2个千亿级园区:千亿级十户滩新材料工业园区,千亿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2.建成5个百亿级产业:化工、有色金属、硅基、纺织、电力能源等(主要布局在开发区);3.建成1个千亿级企业:千亿天业集团。

针对上述目标分解、细化的具体任务包括: 

1.千亿级十户滩新材料工业园区,将聚焦碳基新材料产业,重点建设“煤—乙二醇—聚酯化纤—织造— 服装”产业链(达产后实现产值500亿元)和“煤—甲醇—烯烃新材料”产业链(达产后实现产值400亿元)。

2.千亿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围绕打造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驱动加速区、协调带动引领区、开放合作先行区、高端人才聚集区的发展目标,重点实施化工、有色金属、硅基材料、纺织服装、电力能源等5个百亿元产业的建设。

其中化工产业将围绕北工业园区已建成的氯碱化工和煤化工产业链,一是优化氯碱产业链,充分利用氯碱资源,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水合肼、ADC发泡剂等氯碱精细化工产品;二是持续提升聚氯乙烯产品品质,进一步发挥天业品牌和聚氯乙烯多品种优势,将高性能特种聚氯乙烯树脂从目前占销售量的20%提升到60%以上;三是延长煤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PBT等高端工程塑料和专用化学品。达产后实现产值200亿元。

铝基新材料产业将围绕“煤电-电解铝-铝加工材-下游制品”产业链,从做强做优铝产业入手,重点发展高纯铝、铝合金、铝型材、电容器铝箔等高性能铝材料。达产后,将成为新疆重要的铝基材料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216亿元。

硅基新材料产业,一是围绕“煤电-高纯硅基材料-硅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纯硅基材料、单晶硅片等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达产后将实现产值114亿元; 二是围绕“煤电—工业硅—有机硅—硅油、硅胶等应用产品”有机硅产业链,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及硅橡胶加工和硅油、硅树脂等高附加值产品,达产后将实现产值81 亿元;三是围绕“硅基材料—碳化硅—硅基复合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纯硅新型半导体材料、碳化硅铝基、陶瓷基复合等材料,配套引进硅芯、硅材料工业品包装等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45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一是要打造高品质纱线、棉布生产基地;二是围绕纺织延伸下游产业链,积极利用先进印染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建立北疆纺织印染中心;三是推进服装产业规模化升级,重点招商大型服装加工企业;四是培育发展家纺产业。以上项目建成后,纺织服装产业预计年产值100亿元。

电力能源产业将围绕电热主业,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检修保运、电力安装等产业链,着力发展能源服务产业,形成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产业集群。至“十四五” 末,预计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

3.建设千亿级新疆天业集团。按照“保存量、促增量、扩贸易” 的思路,将天业集团打造成国内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旗舰企业。

所谓保存量,即不断优化升级目前天业集团已经形成的氯碱化工和现代煤化工产业链。

促增量的重点在于发展甲醇、乙二醇、乙醇、烯烃等基础化工原材料和园区公用工程基础设施,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发展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

扩贸易的落脚点则在于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天业集团将发展供应链贸易金融,向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融资和贸易服务;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品牌溢价能力、人才优势和化工生产装置的管控能力, 通过生产托管、委托经营等多种服务方式,增加企业的服务性收益。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让GDP超过560亿元的“军垦第一城”焕发新的光彩,跃升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任领导班子规划了包括农产品深加工在内的七大产业方向。虽为七大方向,但重中之重的增长极压在了新疆天业身上。

如果说石河子是兵团人创造的一个神话,那么天业集团就是这个神话中的神话。这是一家贡献了一座城市超过20%工业产值的公司,这是一家在我国聚氯乙烯特种树脂和高效节水农业两大行业均居榜首的领军企业,这还是一家2018年在自己的中欧班列集结站发运了106 列中欧班列的开拓型企业集团。

新疆天业的名字,源自王震将军的一句豪言壮语——“兵团人就是要在天山脚下创伟业。”这家企业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变革传统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已建成国内第一条100%以电石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线,实现电石法聚氯乙烯规模化、清洁化发展,推动了国家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使电石法聚氯乙烯成为我国聚氯乙烯生产的主流工艺。目前,其化工产品已销往108 个国家和地区,烧碱和聚氯乙烯出口量占全国三成;节水产品在国内推广到29个省区市,推广土地面积近7000万亩,还出口到中亚、非洲等17个国家。

董事长宋晓玲认为,天业能发展到今天,首先就是产品定位成功和发展方向准确;其次是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天业在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实现了吃干榨尽,从原料到产品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液都变废为宝,充分发挥了产业链整体优势,把资源利用率做到极致;再有就是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天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拓展PVC应用领域上,天业进行攻关、实验,实现专用化、特种化。通用PVC的国家标准也就七八个牌号,而天业已经自主研发出23个牌号;其研发的专用树脂、特种树脂, 也把应用领域拓宽很多。 

在节水事业上,公司一开始就定位“做农民用得起、用得好的节水滴灌器材”。公司向客户提供从设计、种植到收割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新产品的研制上不断突破,比如针对地下水、雨水或者河水、雪水,滴灌的滴头设计成了不同结构;不同农作物、不同地形,公司提供不同的滴灌方案;在种植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同时在大口径PVC新型管材、新型地表水专用高抗堵滴灌带、PVC改性暗管、排盐波纹管等新产品上,也实现了突破。

荣获“中国工业大奖”的新疆天业,其发展模式正在从规模驱动型转向高附加值增长型,其人才战略也呈现出先人一步的态势。除了依靠“两站三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以及化工研究院)这些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吸引人才,公司还出资与石河子大学联合开办“屯垦戍边班”,对有志于留在石河子工作的大学生,其学费、住宿费公司全包,毕业后到企业上班如果还想继续深造,公司就继续支持。

“集团公司承担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可以作为一个孵化器,等攻关出来后实现工业化,就可以放到上市公司业务板块中去,让它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更好的互补。” 新疆天业的发展路径,诠释了一家重化工企业转型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依靠科技创新来发展循环经济,依靠人才培养来保障科技创新。

“绿色,是石河子的底色。绿色之路,才是石河子实现高质量发展跃升最短的路。”石河子大学祝宏辉教授指出,服从大局是兵团精神构成要素之一,今天石河子选择了绿色发展道路,就是服从大局。

兵团精神:石河子的光荣与梦想

最近十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等“新型”荣誉, 开始出现在表彰石河子的奖状上。

“这些荣誉意味着,石河子跃升70年,她的生产力已经从垦荒年代的人拉肩扛,提升到信息时代靠科技发力的水平。”石河子大学棉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杰教授认为,从戈壁荒原到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常态,而要推动石河子在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当好兵团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不靠科技和创新发力肯定是不行的。

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对八师石河子市的发展定位,石河子提出未来发展将以城区为中心,加速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科技教育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军垦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现代金融中心”。

“六大中心”建设,首推科技教育中心,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14所大中专院校、18所科研机构将提供支撑和保障;因为有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及其附院等医疗机构,石河子已成为新疆第二大医疗资源集中区域,把石河子建设成为服务周边师市和地州县的医疗服务中心已具备条件;交通枢纽中心的目标,是把石河子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城市;紧紧抓住国务院把石河子列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重大机遇,统筹各业态,建设综合物流园,形成“枢纽引领、环形框架、多元联动”的商贸物流发展新格局;建设现代金融中心, 为经济发展输送血液。

2018年,石河子市跃居“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8名,并跻身“中国幸福小康县市百强榜”。2018 年,石河子的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6.7%、38.3%、45%。变化已经发生,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这个农垦城市的支柱,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做大做强,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已经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

“然而农业现代化在石河子市, 绝不可以停滞!”张杰教授大声强调,农业生产不仅是兵团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兵团经济进步之梯。

他以当下农业生产为例, 2018年,石河子市的棉花种植面积达到380万亩,利用卫星导航技术进行棉花播种的已有240多万亩,比2017年增长40%,占全市棉花播种总面积的63.8%。安装了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拖拉机,效率成百倍地提高,石河子因此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乃至自治区应用卫星导航技术实施精准农业面积最大的区域,职工们下地劳动再也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了。

石河子的农业跃升不仅体现在棉花种植环节的“无人驾驶”上, 播种环节的“一穴一粒种”,田间管理环节的膜下滴灌、无人机喷洒农药,秋收环节的机械化大面积采收,均已领先世界。先进的育种、栽培、采摘、加工技术,支撑着新疆棉花产量全国独大(占总量的85%)的格局,并为石河子最终成为全国纺织印染中心城市的大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事实上,石河子早已开始围绕比较优势谋划产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专业化的三化统筹发展体系。包括棉花、酿酒葡萄、油菜、瓜果在内的优势农业,尽在其中。

在整个兵团,农业现代化敢立潮头,科技创新也奋勇争先。2017年9月,在六师五家渠市,兵团携手烽火科技生产出新疆的“第一根”光缆。这意味着,屡创“第一”的兵团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再次实现重大突破。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编写的《兵团精神》一书中,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而在兵团精神研究课题组看来, 从1954年兵团成立至1975年兵团被撤销,这一时期可以视为兵团精神的形成时期,其内涵还体现在八个精神特质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让利于民、服从大局,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稳定新疆、驻守边陲。

兵团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种种革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构筑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石河子是军垦名城,拥有兵团军垦博物馆、周总理纪念馆、二十二兵团司令部旧址、军垦第一连、“八一”工业厂区、艾青诗歌馆等一批军垦文化地标,是全国军垦文化最集中的城市。如何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步伐,让军垦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新的时代价值,成为这座跃升之城无法回避的问题。

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和独特气质。在市委书记董沂峰看来,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军垦文化中心,既是石河子的优势所在,也是责任所在。他表示,要以建城之初的城市规划为基调,高水平地编制规划。围绕打造国家级军垦文化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建设、宣传,打造红色旅游知名品牌。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军垦文化资源优势,统筹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以军垦博物馆为中心的军垦文化风貌区;利用西工业区老旧厂房,推进“八一记忆”文化艺术园建设,形成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以军垦第一连为基地,打造全疆拓展训练基地;配套开发南部郊野山岳风光、肯斯瓦特水库、玛纳斯河生态带、张裕葡萄酒庄等休闲旅游资源,打造石河子“军垦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与此同时,石河子还将加快建设军垦题材的雕塑作品体系,设计发布城市形象徽标,完成军垦博物馆的第三次改陈。要深入挖掘军垦文化资源,开展军垦遗址普查,整理编纂军垦文化史料,让新一代传承兵团精神, 再绘绿色蓝图;还要加强军垦题材文艺创作,讲好红色故事,推出精品力作, 让“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的美名远扬,让军垦文化直抵人心,让光荣与梦想代代相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宣晓伟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调研组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70年来, 石河子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兵团精神,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在茫茫戈壁中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石河子市7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落实和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定位和作用的一个典型案例。未来,包括石河子在内兵团各地区的发展,必将为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9年6月,北三路两侧的树上,青苹果挂满枝头。生活在石河子的老人们亲切地称这条路为“苹果一条街”。再过三个月,苹果熟了,大树满眼绿色,果实艳若朝霞。苹果树扎根三十四年,文明城落脚二十四载。自1996年起,石河子开始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大幅提高。苹果一条街因此在多年以前,就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城市形象“代颜人”。

走在苹果树下,石河子总因为蕴含一种精神而给人以力量。

这种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石河子发展70年,是与新中国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的70年。

石河子跃升70年,是以惊人的牺牲和创造精神建起了屯垦戍边伟业的大厦,不仅为新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兵团事业树起一座崇高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后来者,继续高举兵团精神的伟大旗帜,不断向前进。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成员:杨良敏 张玉雷 刘长杰 

秦裕忠 李 桃

执笔:刘长杰

 

评论被关闭。